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骆永明团队,合作完成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微塑料可以被农作物吸收并进入其可食用部位。在实验中,无土栽培的生菜、侧根发达的小麦以及生长范围遍及全球的玉米都已被证实,可以吸收微塑料颗粒。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自然——可持续性》上。这项研究彻底打破了塑料不可能被植物吸收的传统观点,引发了全球学界的广泛关注。(科技日报)
以前我们大量使用地膜,以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但用后的地膜基本上就作废了,很多机械化耕作直接将地膜碎片搅进了土壤里,其理论依据就是“农作物不会吸收塑料制品,因此粮食不会受到影响,农产品是安全的”。今天,我们赖以支撑的唯一论点被推翻了,农作物不仅会吸收塑料,而且吸收的塑料还会进入到农作物可食用部位,这意味着什么?那些年被大量“风化”的地膜……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食品安全的人来说,看到这个新闻,我们的内心是悲凉的!这些年来,我们的塑料垃圾究竟多到什么程度?如果该研究成果准确无误,那么,我们人体究竟摄入了多少微塑料颗粒?这些年来各种莫名其妙的疾病屡见不鲜,动辄就是癌症、肝炎等绝症,究竟是为什么?
那些年到农场劳动学习的时候,特别注意到土壤改良的问题。查阅了大量资料,包括堆肥技术、做本土微生物肥料、做生物酵素等,深刻感受到塑料作为人工合成有机物,在自然界中处于一个尴尬境地。现代农业不用塑料的地方很少,特别是南方种水稻,几乎各家各户在水稻育苗阶段都会采用膜覆盖技术,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育苗周期,而且稻种出苗率大大提高,而对于丘陵梯田地区的农作物而言,膜覆盖还体现在田埂修复等方面。总之,现代农业不管是按照古代耕种方法,还是按照现代科学种植法,地膜几乎已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工具。
前几年,有位老师指出:地膜经过风化后,会以微型颗粒沉入泥土中,永远污染土壤、污染环境。以前觉得她说得有点危言耸听,还举例反驳了一下:石头也是长期存在于土壤中的东西,一块石头要风化成可被植物所吸收的盐,要经历几十年,但石头并没有对植物造成实质性影响啊。现在才发现,老师的说法虽然被推翻了,但我们更愿意接受老师的观点——被推翻比不被推翻更严重,更令人担忧!真想好好骂两句:谁站出来为这么多年风化在土壤中的塑料负责?谁站出来为这么多年因为食物问题患疑难杂症的广大人民群众负责?
在做本土微生物肥料的时候,我们就深刻明白:土壤是一个活性生态系统,而本土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是通过人工手段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优胜劣汰”,给有益微生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给有害微生物创造一个生存阻力,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微生物培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就会占据主导,从而有效保证农作物健康成长。当时这一理念也同样应用到堆肥技术、做生物酵素技术等方面,较短时间内创造出了一大波健康蔬菜,短短两三年的土壤改良后,生产出来的蔬菜几乎就能与有机食品相提并论了。
这一成果不可谓不大,然而,即便我们挖空心思研究土壤生态系统,甚至很大程度上将其运行规律都摸了个透,但万万没想到,被风化降解在土壤中的塑料颗粒,竟然也会被农作物吸收,这样一来,我们此前所认为的“有机食品”又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好了,因为前些年降解到土壤中的微塑料颗粒就是个大问题。
此外,根据自然大循环系统运行规律,土壤中的微生物有循环机制,空气中的微生物同样有循环机制,甚至将级别上升一点,海陆空、全天候中的所有物种都有循环机制,而且这些循环还会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更大的循环系统。这样一来,我们所看到的、闻到的各种人工合成材料,经过风化降解后,都会进入其他物种循环里面。现在所谓的“有机大棚、生态蔬菜”等恐怕就要成问题了,我就不相信,你用大棚闷起来种植农作物,大棚所挥发出来的塑料颗粒不会被作物所吸收!更进一步来说,垃圾焚烧所造成的种种残渣是不是也会被作物所吸收呢?
食品安全!我们还有多少底气说市场上的食品是安全的?从我们发现农作物会“吃塑料”的那一刻起,全国各地田野中的塑料究竟流到了何处?这已经是个令人不堪设想的问题。现在回想起那些年努力改良土壤的做法,只怕还得重新判断,至少在使用地膜的问题上就不得不令人怀疑。
当此之时,我们恐怕只能用阿Q一点的方式“说服”自己了:被农作物吸收的微塑料颗粒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呵呵,呵呵呵,食品安全,路在何方?
作者:轻松笑
2020年7月31日星期五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