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耕地谁来种?这似乎已是自改开以来,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是一个非常严峻,也是一直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这是防疫居家3个来月第一次外出旅游,笔者借到花溪沐泡温泉,顺便到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掌镇胡堡村顺山子转转,再次触摸到这个并非仅仅是个劳动的问题,不由心生感慨。
顺山子是个依山傍水的村庄,走进这个几十户的小村庄,看村民的住房还算整齐。后来一问方知:这是村庄9年前被从水库库区搬迁时,政府给统一选址盖的房子。
村庄的基本定义为:以农业为主的人类聚落地。按此定义,村庄无疑有“人类聚落”。可来到顺山子村,直觉感到最缺少的就是人气。上午9点多钟,放眼看去,村子里几乎看不到人,更看不到炊烟袅袅。
以往到哪个村庄和农户去,常常听到柴门狗吠,不仅“迎风雪夜归人”,也在迎来往的客人,当然也在保卫村庄。那种“鸡犬之声相闻”,似乎还带点田园诗意。可现在到这个村子,却一切都是静悄悄,中华田园狗已是了无痕迹。
在一家农户的门口,看到一个坐在自家门前的老农,笔者边停车和这个老哥攀谈起来。
相问村子里怎么这么么安静,这个老哥答道: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村里就剩一些老头老太太了。相问这些留守老人的年龄都多大了?他答:他自己今年72岁,在这个村里还算“壮年”的。他现在和老伴在村里住,儿孙辈都进城了,他每年还种4亩多地,养两头猪,。说到这里,不由叹口气:可说话的,也快干不动了,这地不知还有谁种?
为什么孩子死活不种?老哥答道:这一来种地养猪很辛苦,很耗精力;二来也不挣钱,这种4亩多玉米,闹好了一年也就5000多元钱,这在外打工,闹好了一个多月就挣到手了。所以,现在的孩子,对土地根本没感情,可我们真舍不得这片土地!
正在打唠,一个拾荒的老汉拉个架子车路过,一打招呼。这个老汉今年78岁,老伴和儿媳都不在了,孙子辈在大城市打工,一个60来岁的儿子,也在附近小镇打工,就儿子还经常回来,他现在就算和这个儿子住。问起种地的事,他答:孙子辈就甭指望了,儿子也坚决反对他在种地,他也真干不动了,地也就不种了。现在没事就拉个架子车,到附近转转,看看能检点“破烂”不?
在顺子村走马观花的一顿闲聊,心情感到格外沉重。粮食安全是国家头等安全,若解决谁来保卫国家的粮食安全?根本要解决要谁来种地?自改开以来这个留守老人农业凸显的问题,随着农村老人年龄的增长,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而且,农村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文化自信更要爱护这个根脉!
同两位老哥闲聊,唯一让人心中有所安慰的,就是两位老汉还能笑得出声,可笔者总觉得心里有点要哭。
(专题图片,忠新自拍。)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