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农

读者来信:春耕与抗疫逆行:农耕文化返璞式回归

字号+作者:陈静 孟亚男 王妮力 来源:人民食物主权论坛 2020-03-11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编者按下面是一封热心读者们的来信,信中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并呼吁探索农民在家乡安居乐业,尊严生活的途径和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来信对农村合作互'...

编者按s1T品论天涯网

下面是一封热心读者们的来信,信中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并呼吁探索农民在家乡安居乐业,尊严生活的途径和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来信对农村合作互助和生态农业的认同。s1T品论天涯网

食物君认为虽然来信对春耕和控制疫情之间的实质关联还缺乏更确切的论述,对农民耕耘家乡所面临的政治经济问题考虑还有不足,但食物君仍希望通过刊发这封来信,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这些问题,在践行合作互助和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寻找答案。s1T品论天涯网

s1T品论天涯网

作者|陈静孟亚男王妮力(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乡村志愿服务团队)s1T品论天涯网

责编|大明s1T品论天涯网

排版|童话s1T品论天涯网

s1T品论天涯网

现今,乡村发展呈现出两种鲜明的轨迹:一是快速城市化下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一个又一个留守家庭和空心村,荒芜的田地依稀耕种和遍布青草。二是以李子柒田园生活为代表,包含技术和艺术性意境的农耕、酿造、传统家乡美食、建筑、编织等。s1T品论天涯网

新冠肺炎隔离防疫、拉网式排查、精密防疫在夯实生命安全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消费观念和购物方式。乡村多元化的春耕备耕工作,让人们再次体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那份根植于泥土,躬行于原野的希冀。s1T品论天涯网

“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方面,各地返乡农民工戴上口罩,在政府引导、村委会动员、在现代农业科技组织化的传递和指导支撑下,翻土试犁,积极参与农作,依靠农业合作社组织及时把握供需状况,适时加大生产力度,通过互联网和电商对接市场需求。农村是稳定城乡生活的基点,春耕可以保持市场供应充足和农副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在全民防疫中有效保障农村在物质供应链中的基础秩序。另一方面,恢复生产和自然回归式生态农耕让暂时无法返城务工的村民转变生活轨迹,积极参与到自立、自救的耕作生产中,以社区合作组织为单位的互助保障模式参与经济社会建设。s1T品论天涯网

防疫期生活的不便利促使调整生活状态和转变工作行为等思想意识层面的反思。远离乡村,甚至遗忘乡村,切断文化连结的脉络,在背离自然生态的道路上滑向风险生活的深渊。吉林查干湖冬捕至今仍保留着原如部落祭湖醒网以感恩天父、地母、湖神,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的仪式。在蕴感恩与敬畏意涵的春耕仪式渐渐退出人们生活场景后,取而代之的是田地的荒芜、土壤水质污染和垃圾成山。全民参与的新冠肺炎群防群控机制激发出农耕文化的韧性。s1T品论天涯网

自古以来,我国便是一个农业大国,数千年以来的农业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也种下了国民的乡土之根。学界一致认为农耕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与民族性格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s1T品论天涯网

“农耕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夏学禹,2010:90-100)。”从形而下的生活,到形而上的精神,中国人的一切似乎都有农耕的影响。“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彭金山,2011:147-152)。”农耕文化的内涵可以表达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彭金山,2011:147-152)。但也有学者认为华夏农耕文化的核心是耕战论和由此衍生的旧重农思想(任继周,2005:54-59)。二者的表述尽管略有差异,但都承认了“农耕”与“农业”在传统农耕文化的核心地位。s1T品论天涯网

而对于创造和继承农耕文化的国人来说,农耕与土地本身更是有着非凡的重要性。费孝通先生就曾直接指出“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费孝通,2015:1-8)。这种对土地和耕种的深沉的眷恋,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也依然存在,并在老一辈群体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s1T品论天涯网

一方面是传统农耕思想的影响,“对于农民来说,对农耕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有着浓厚的土地情结,认为“农民种地是本分”,“爱劳动惯了”,具有“天然合法性”“农耕文化扎根于记忆深处(卢义桦,2017:139-145+193)”。另一方面则是农耕实践的强化,新中国成立前后,通过土改,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和农村行政系统,空前强化了农民与土地的连属关系。进入和平时期后,国家提出了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政策(任继周,2005:54-59)。s1T品论天涯网

对于这一辈老年人来说,土地与耕种的重要性不减反增,甚至成为了一项“约定俗成”。因此也不难解释为什么许多老年人远离乡土搬进城市之后,仍然没有停止农作的行为,虽然城镇化在短时间内改变了乡村物质面貌,但是农耕文化并未因之而“断裂”,依然渗透于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之中,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彭金山,2011:147-152),这种生命力也使得它在与现代城市生活的相处中积极地进行了自我调适,借助于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s1T品论天涯网

春耕与抗疫同行过程中,农耕文化返璞回归式转变的轨迹和趋势主要体现在人们对贴近自然的农耕生活对于增进家庭自我保障能力的反思,对新的生产消费方式和生活安排的重构,以及对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回归。s1T品论天涯网

对有效防疫体系的探索引起对家庭和社区自我保护和保障能力重要性的思考。严厉的疫情形势让外出务工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再是家庭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在团圆的日子里,家终于不再是远方的家。在距离家乡很远的地方工作无法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生活的不便利让人们重新开始思考工作目标和方向,以及对生家庭生活的安排。选择留在离家庭地理位置较近的地方就业,既可以返回故乡进行有效的农耕式生活,陪伴孩子成长,也可以在遇到危难时对家人亲友进行第一时间的救助和帮助。经历了突出其来的疫情,无论是高科技引导的精耕还是传统的农耕生活都在第一时间缓解社会恐慌,稳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在疫情灾难中,对家人的呵护、关爱,对亲情和家庭自我保护和保障能力、对社区邻里互助的反思都增进对家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农耕与贴近大自然的健康生活,成为城乡生活轨迹深度融合的衔接点。s1T品论天涯网

新冠肺炎警醒对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回归。山川河流以生生不息的节气唤醒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无论是在田地里播种的返乡青壮年,还是在自家后院种植菜园子的老年人,都从劳动中得到锻炼。人们在耕作中与自然环境相依相存,获得精神身心和谐;通过耕种、播种,收获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和蔬菜。人们在返璞归真的农耕中,不仅给自家生活增加希望,同时精神世界在接近大自然过程中得以返璞式思考和历炼。人们可以嗅到泥土的芬芳,感受自然界给予,大地之母给予人类的哺育滋养,唤醒人们尊重自然,对大自然的崇敬之心和关爱之情。s1T品论天涯网

在国人的意识中普遍存在着强烈的山水观念,其形成于自然科学还未兴起,主体心灵和客观世界还存在紧密联系的传统时代,特征表现为对于山川和自然抱有强烈的眷恋之情,并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至今仍发挥着影响作用。究其内涵,一方面可以概括为对于山水自然的无限眷恋与喜爱,这一点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山水田园诗歌、山水画作、园林艺术中均有体现,中国人传统的落叶归根甚至也有对此的折射;另一方面则是“退隐山林”的意识传统,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古代文人身上。s1T品论天涯网

中国古代文人往往一边信奉着“学而优则仕”的入世信念,一边又万分向往追求退归的退隐山林,渴望寄情山水。对于山水自然普遍性地抱有深沉的喜爱与向往之情。“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先秦时期起,我国古人就对山水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这种兴趣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最后形成了特有的山水文化与山水精神。s1T品论天涯网

“所谓山水文化,即指在上述山水审美观的影响下,我国劳动人民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内容及特征;而山水精神,则是指我国山水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人们寄情于自然山水,并从中寻求其生命意义的依托与艺术灵感的本源理念,体现了人依赖自然、热爱自然及歌颂自然的情愫和情怀,充分表现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本源关系(蒋秀碧,2007:28-31)。”s1T品论天涯网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山水精神的核心(薛和,2000:92-95;蒋秀碧,2007:28-31),它的起源与发展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从最初将山水作为聚落位置选择的标准到对山水神秘力量的崇拜;从比德山水的儒家到亲和山水的道家;从魏晋时期名流雅士纵游山水的时尚到山水诗歌山水画作的盛唐;从精妙绝伦的富人园林艺术到三才合一的普通百姓的朴素追求;山水二字与传统文化及享有传统文化的国人产生了强烈的依存关系。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追求,中国人的世界似乎不可离了山水。每逢假期,国人仍对名山大川表现出强烈的热爱之情。中国人也许“从未真正脱离以山水为标志的客体世界(孙秀林,2019:6-38+199)。”s1T品论天涯网

例如近年来的“返璞式养老”现象就是在沿袭传统农耕文化和山水观念脉络中,老年人在城市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交往、隔代抚育等生活压力下,选择“返璞”与“归真”,贴近自然、简单质朴的闲暇安排和寻根晚年心灵归属的生活实践“返璞式养老”生活主要体现在老年人乐于亲近自然,居住在乡村社区,在耕种、度假、休闲、健身过程中体验田园生活和乡土文化,重温童年乡土生活记忆,如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勤劳质朴的民风、古老的非遗手工持艺、绿色健康食品、洁净的空气、土壤与流河等。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中发现,老年人的养老理念正在发生转变,部分老年人产生亲近自然,回归乡村生活的返璞式养老意愿。参与休养型农作,短暂回归乡村生活成为大多数老年人在兼顾和均衡家庭责任承担后做出的自主养老选择;尤其是出生于上世纪40、50和60年代诸如“半边户”等老年同期群“返璞”早年乡村生活记忆和勤劳质朴节俭精神。“返璞式养老”以休养型农作为基础,在以老年人原生家庭姻亲网络、故乡或邻近乡村为基础的社区空间中开展诸如学习国学、民艺手工、休闲度假、田园种植、养生养老、旅游教育、运动医护等活动。“返璞式养老”是以尊重、体现和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为基础,由商业化社区营造和老年人自发组织参与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s1T品论天涯网

春耕不仅是节气农俗,常态化的春耕治理机制是夯实民生保障的重要一环。在突发危机性事件过程中,应分层级贯彻和夯实中央关于科技支持城乡社区农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乡土社区致力于内源式发展的生产和文化振兴,系民心,育乡贤,促发展,重现乡土社区的民生保障活力。s1T品论天涯网

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选择外出务工,春耕成为一年之中乡村劳动力最易出现紧缺的时期。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阻挡了外出务工的步伐,暂时缓解了春耕时期劳动力的紧张态势。然而,疫情过去后,如何使春耕稳定有序展开,并且与外出务工不发生冲突,是要我们应着力思考的难题。在乡村产业化振兴的趋势下,返乡创业已成为可选之路。然而,如何更多地吸引人才到乡村创业,为外出劳动力创造参与春耕的条件,或是减轻传统春耕对大量劳动力的依赖,调动乡村现有劳动力参与农耕的积极性是稳春耕的解决办法:s1T品论天涯网

第一,可以考虑建立农业多元化发展的支持机制。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发展样态,倡导和促进农业生产形式多样化。各地区政府因地制宜,引导、鼓励农村地区发展涵盖农业养殖、生态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种生产形式的多元农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搭建经验交流平台,推动农业经营形式多样化、提高农村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逐步改变留守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状况与生活质量,吸引外出劳动力回乡就业。s1T品论天涯网

第二,政府鼓励和保护回乡创业。一方面,鼓励有一定学识、资金、经验和能力的村民回乡创业,予以一定的政策优惠和保护。塑造和嘉奖创业典型,展现农业、农村范围的精力活力,吸引更多村民回乡就业、创业,反哺乡村。另一方面,发展乡镇企业,人口大省吸引企业内迁。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促进乡镇层面经济发展。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相关企业内迁,企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人口大省迁移,一定程度上缩短外出务工人口的迁徙距离,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减少省内劳动力的流出,充分激活省内劳动力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s1T品论天涯网

第三,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推动春耕作业科学化发展。首先应保障如灌溉、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各地政府、尤其是乡镇层面政府搭建农业经验交流平台,促进农技、农机交流、宣传常态化。春耕时期,基层政府可因地制宜制定春耕时间表,保障农业耕作所需物资正常供应,加大农技、农机宣传,推动农作物生命周期最新耕作技术全程的指导和普及,促进现代农业精耕细作的实现。s1T品论天涯网

第四,探索生产互助型春耕。以生产队为单位,生产队长主导建立队内农业互助组织,发展互助型农耕合作组织。组内成员既享有受助权利,亦承担帮助义务。组内成员因劳动力缺乏而不能完成农作任务时,互助组内成员可通过“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形式给予帮助,组内记录帮助情况。此后,受助成员须帮助之前帮助成员的农业作业以消除受助记录。s1T品论天涯网

疫情结束后,城乡一体化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依旧是美好生活的航向。“勤读力耕、立己达人”,农耕文化精神应在这次春耕与抗疫同行中得以深刻的反思。在经历这一场全民大考后,我们需要苏醒的不仅是不食野味,敬畏生灵,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同时应唤醒激发出农耕生活和农耕文化厚植于泥土的反哺、感恩和家国责任意识美德。农耕不仅是城乡生态和食物供应链的基础环节,亦是守护命运共同体家园最实在的举措之一,是维系和激活家庭与社区保障能力的基石。s1T品论天涯网

春耕与抗疫同行同战过程中,互联网+社区日常果蔬的供需联络加深了人们对社区农业的认识,尤其城中村和近郊农村水果蔬菜种植园以全程可视化的耕作和销售模式进入公众视野,让生命与健康回归自然不再是浪漫的想像。食品安全、诚信耕种与稳定供应不仅是现代生态农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生态农耕发展方案进一步完善的起点。s1T品论天涯网

参考资料:s1T品论天涯网

[1]夏学禹.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古今农业.2010(03):90-100s1T品论天涯网

[2]彭金山.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之意义.西北民族研究.2011(01):147-152s1T品论天涯网

[3]任继周.论华夏农耕文化发展过程及其重农思想的演替.中国农史.2005(02):54-59s1T品论天涯网

[4]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15年:1-8s1T品论天涯网

[5]蒋秀碧.论我国山水文化与山水精神.青海社会科学.2007(05):28-31s1T品论天涯网

[6]薛和.诗化的山水精神——兼谈山水题画诗的审美特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92-95s1T品论天涯网

[7]袁志刚;陈功;高和荣;桂世勋;陈友华;陈体标;徐大丰;孙秀林.时间银行:新型互助养老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探索与争鸣.2019(08):6-38+199s1T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