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九的这天晚上,晚上十点多,在农村已是入眠时分,老姜家的晚饭却才刚刚开始。原来,老姜夫妻二人都在附近的家禽加工厂里工作,这天从早上五点钟起床上班后,直到晚上十点钟才匆匆下班回到家。这样的工作模式从秋收一直持续到腊月二十九。今天,夫妻两个终于可以好好地准备一次晚饭,因为工厂终于放假了,再也不用第二天早起赶时间了。
老姜夫妻两个现在也就40岁的年纪,家里有两个孩子,目前都在市里读书,一个在读高中,另外一个正在读初中,每周末两个孩子都要回家。自秋收忙完以后,田里不用再照料,老姜夫妻二人就闲了下来。但考虑到正在城里上学的两个孩子,两人选择了在就近的家禽加工厂里打工,这样每当周末孩子回家的时候都能和他们见上面。尽管一直在抱怨工厂这样的工作模式,但是作为农闲时的一个挣钱途径,同时又能兼顾到家庭,夫妻两个倒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老姜夫妻只是整个村庄的一个案例,自从最近两三年周边村里的两个家禽加工厂、一个饲料加工厂以及一个孵化厂建立起来以后,方圆十几里村子上的留守村民基本上都去了就近的工厂打工。在我的家乡,这无疑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
作为村庄主力的留守人员及其生活状态
笔者的家乡位于山东西南部,地处华北平原上。这里土地平坦、沃野千里,以小麦和玉米种植为主。这里的村庄和全国大多数地方的农村一样,年轻人都已经出去打工,留守村庄的都是一些中年人以及一些老年人。
作为村庄的中老年人,一方面,年龄的限制使得他们已经难以融入全国的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农田的耕作以及照顾正在上学的孩子的需要,使得他们只得留守在村里从事农业,难以离开家乡,他们也基本上成为了留守村庄的主力。
前些年,这些留守的中老年人完全可以把主要的时间投入到农业中,利用闲余的时间忙些家庭杂活。但是最近几年,这里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从种植到收割全部的农业机械化。无论是耕地、播种、灌溉还是收割,农业的每个环节基本上都可以在一周内完成,同以往相比农忙时节大幅缩短,留守村庄的这部分中老年人在农忙结束后就无事可做了。老年人还好些,因为子女都在外打工,他们不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农闲时节的主要任务就是照料一下留守在家的儿童,空闲时间则聚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但对于村庄的中年人来说,他们大都处在四十岁到六十岁之间,子女仍在上学或者还没有成家,这一部分人仍然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农闲时需要寻找工作来获得农业以外的另外一份收入。
像老姜家目前需要供养两个孩子在市里读书,家庭收入全部来自于夫妻两人,单靠农业不可能负担得起家庭的开支。所以,每当农忙结束,夫妻两人就要赶快寻找工作。老姜曾经也有几次像年轻人那样直接外出务工,留下妻子在家里照料农活和正在上学的两个孩子。但是,每当农忙的时候,像耕作、灌溉以及收割的时节,老姜妻子一个人又忙不过来,老姜又得从外地匆匆返乡。这样一来一回,在外务工看似收入可观,但减去来回车费等各项支出,其实收入和在当地找些工作没有太大差别。再加上来回奔波麻烦,家中万一有什么事情也不能及时赶回,后来老姜就放弃了外出务工的心思。
由此可见,农业劳作的间歇性以及子女的照料问题又限制了这些中年人外出务工,他们只能选择就近择业。
农副业的不景气与村镇企业打工的潮流
就老姜家来说,家里总共有10亩耕地,前些年的时候,这10亩地除了种植粮食作物以外,夫妻两人还要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和蔬菜(比如棉花、花生以及茄子、菠菜)。此外,老姜家还会饲养一些家畜。一年下来,老姜夫妻两人的时间主要都投入到了农副业劳作中,偶尔老姜会利用农闲的一些时间到附近城里打一份零工。这样,除了家庭开支外,每年还会有一些盈余。
但是近几年,由于农副业的投入和产出比比较低,往往一年忙活下来,赚到的钱还不如别人务工几个月的收入。因此,老姜夫妻两人也就放弃了经济作物以及蔬菜种植,而将全部的农田都改为方便种植的粮食作物。这样,每年老姜夫妻两人只需要花费少量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其他时间则可以外出打工。
最近两三年,周边的几个村先后建起了两个家禽加工厂、一个饲料加工厂以及一个孵化厂。老姜夫妻两人选择了去离家三公里左右的一家家禽加工厂打工。每天早上五点多,老姜夫妻两人就会匆匆吃过早饭,同村子里其他人一起骑车去厂子里报到,然后到流水线上开始一天的工作,中午在厂里的食堂吃饭,下午一点再开始工作,直到一天的工作都完成。每天下班的时间点都是不确定的,有时可能下午四点左右就能下班,而一旦厂子里安排的活计比较多,就需要忙到晚上八点左右甚至更晚。据老姜说,他们有一次因为工作量比较重,工作了近二十个小时才下班,而冬季往往是厂子里最忙的时候。尽管厂子里加班这样严重,但是因为工资是以计件方式来计算的,所以老姜夫妻两人也就没有太大的怨言。对于他们来说,累点儿就累点儿,只要能挣到钱就值了。一年下来,每人平均每个月能挣到3000-4000元。对于他们来说,农闲时能找到这样一份工作很不容易,再加上月工资也还过得去,所以最近两三年,夫妻两人就一直在那边工作。
我们村和老姜夫妻一样在这个厂子里工作的还有20多人,此外还有不少人在其他村的家禽加工厂、饲料加工厂以及孵化场工作。他们大多是留守村庄的中年人,家庭情况也都相差不大。一是还耕作着自家的或者从别人那里流转而来的耕地,二是家庭里还有正在上学的孩子需要照顾,这样的情况使得他们不愿也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外出务工。即使外出务工的工资可能会更高一些,他们也更愿意留在家中。
笔者从老姜夫妻那儿还了解到,厂子里对于他们没有硬性的要求,只要愿意到厂子里去工作,厂子里都会接受。上班期间如果家中有事,也能请假,只是一个月200元的奖金会被扣除。所以,每当农忙或者家中有事情的时候,老姜他们就能够请假离开。当农忙结束或者家中事情忙完,他们又可以重新回来工作,而厂子里也很愿意这些干活熟练的老员工能够重新回来。这种在家庭事务和工厂工作之间可以任意选择的自由愈发得到周边村民的欢迎,并且在附近形成了一股潮流。
一对矛盾:农民身份的特殊化与工厂的规范化通过在就近工厂打工,留守村庄的中年农民实现了在农民与工人两个身份之间的自由转化。他们既不是纯粹的农民也不是纯粹的工人,而是随着工作的变动在两者之间不停地转化着角色,这是当前时代发展下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但也恰恰是这一既存现象给工厂的不规范经营提供了理由。
通过访谈老姜等人员,笔者了解到,工厂除了工作时间不合理之外,还没有给他们提供应有的保障。他们除了自己和厂方所共同承担的工伤保险外,再无任何其他保障,并且只有在出现一些重大的工伤时,厂方才会承担责任。平时工人因为长期劳作而患病或者造成的肢体损伤,厂方都是不管的。比如老姜的妻子曾经因为在厂里长期劳作造成手指浮肿以及皮肤过敏,都只得自己找地方治疗,更不用说长期工作可能造成的对身体的一些隐性损伤了。
作为工厂,本该建立起规范的工作和保障制度,但是农民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工厂没有办法保持员工的固定性,没办法实现像其他工厂那样的有序经营。但是,工厂充分把握住村庄中年群体这一劳动资源来为自己盈利。这一现象形成了在农民身份的特殊性与工厂的规范化之间的一对矛盾,而进厂务工的农民成为了这一矛盾下的牺牲者。
乡村振兴与乡村企业的规范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乡村振兴,作为留守村庄主体的这些中年农民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在当前年轻人外出的潮流中,他们成为了村庄的顶梁柱,支撑起了村庄各项功能的运转。可以说,正是他们的存在,使得现在农村依旧保留着生机与活力。因此,留守村庄的中年人的生活状态也基本上决定了农村的生活状态。
乡村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农民可以实现在本地的再就业提供了路径,另一方面也延长了农产品生产的产业链,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实现就近就业,这对于留守村庄的中年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但是,现在还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农民身份与规范工厂经营这一矛盾,如何保障在厂工作的农民的劳动权益。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乡村企业才能实现更长期更好的发展,而就近就业的农民也真正能够获得应有的保障和幸福。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