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农

赵玲:为底层发声

字号+作者:赵玲 来源:乡村建设研究 2019-03-14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希望能为这些隐藏在我背后的千千万万的妇女们、底层的父老乡亲们,还有那些底层的孩子们发出一点微弱的声音。《多彩的和平——108名妇女的故'...

希望能为这些隐藏在我背后的千千万万的妇女们、底层的父老乡亲们,还有那些底层的孩子们发出一点微弱的声音。

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多彩的和平——108名妇女的故事》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从我在大学做志愿者参与中国的乡村建设事业,到毕业后投入社会发展的推动过程,我有幸结识了这片土地上无数个平凡的、任劳任怨的女性,那些朴素的父老乡亲们,还有那些质朴的农村孩子们。今天,我虽然是作为全球和平妇女联会中国办公室的总干事来参会发言,但是我觉得真正占人口最多数的人——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是最基层的这些女性和父老乡亲们——他们为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历史的进程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可是我们在很多所谓高层的会议当中往往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我想,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表达,而是他们可能缺少表达的机会。所以,我在这里的发言是希望能为这些隐藏在我背后的千千万万的妇女们、底层的父老乡亲们,还有那些底层的孩子们发出一点微弱的声音。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2005年全体和平妇女合影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我们身边有很多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女性V1A品论天涯网

刚刚沈湘平老师说我的专业是历史却做的是和历史没有任何关系的工作,但是我觉得也正是由于历史专业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观察和参与社会发展的视野。正如于丹老师所说的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进程当中那些默默无声的另一面。曾经有一位印度女学者写过一本书就叫《沉默的另一面》(布塔利亚.乌瓦什著,马爱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是关于英国独立和“印巴分治”这一重大历史进程中许多女性以及底层民众所付出惨痛代价——然而主流的历史记录中却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我们知道四十年前中国改革的起点是在农村,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开始,到后来的苏南模式、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到农业税的取消,整个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政策层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四十年来,我们看到农民都能进城打工了,能挣钱了,这些进步都是大家目睹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近些年来农村孩子在大学的校园当中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不光是大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上,近20年“撤点并校”制度的推行确实集中优势资源建立了一些很好的中心学校,让教学条件有很大的改善,但是许多贫困山区的失学率却在上升。V1A品论天涯网

1999年张艺谋导演的反映贫困农村教育现状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上映,相信很多人还记得那里面的镜头吧:乡村女老师为了自己村里的几个孩子读书费尽心思——其实她算不上老师——她只是一个13岁刚小学毕业大孩子,她那么尽心尽责为那些孩子能够学习,努力把他们找回来,甚至为了找回一个孩子费尽周折。我相信那部片子曾经感动过很多人。而今天,如果我们再深入到乡村中去,我们在一些山区看到的是女孩子要出来上学可能要走更远的路,有的甚至会面临失学的危险,因为原来村里的学校没有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展经济学家罗思高教授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长期到中国农村调研,发现中国的高中受教育程度是所有中等收入国家中最低的。虽然中国城市城市孩子上过高中的占93%——比美国还要理想,但是农村只有37%进过高中。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原型张华V1A品论天涯网

我在做和平妇女的工作当中正好结识到《一个都不能少》故事的人物原型,她的真名叫张华,是陕西延安的一位民办教师,仅比我大一岁。由于当年那个片子,她的名声大了,很多媒体争相报道她的事迹,她也得到资助到延安大学念了大学。但是媒体的报道并没有对当地的教育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改变,她的那个窑洞学校虽然经过了一些整修,后来因为撤点并校,她教到一个孩子都没有了,也只好到城里面去打工。她到镇上做一个民办幼儿园的教师,但是她仍然对农村,对那些老家的孩子们充满了爱心,仍然挂念着还有哪一个孩子没有学上。可是村里却再没有学校能够容纳想要重返校园的孩子。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而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这样的女性,这样一些在农村教师的岗位上在默默坚守的女性;还有一些在公益组织,为这样的弱势群体服务的人们,他们仍然在努力弥补这些政策上暂时覆盖不到的地方。刚刚有说到我在北师大的时候参与到“农民之子”协会这样一个研究生为主体的社团当中去,到今天这个社团已经走过了19年近20年。当时在这个社团里,祝文燕老师、沈湘平老师等,都是我们的指导老师。我们得到这些良师益友的悉心指导,可以脚踏实地去广袤的农村中做调研、做支教,了解那里父老乡亲们的生活。我们也曾经去过像张华所在的乡村那样的地方,了解他们老师的情况、学生的问题,包括整个教育政策的变迁和影响,探讨乡村孩子的出路在哪里。所以这20年以来,“农民之子”一点一滴地在做这些方面的努力。到我现在做的“和平妇女”工作,“和平”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我们生活当中的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包括教育,包括环境的可持续——我们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我们整个文化的多样性——各种不同文化、阶层之间走向平等互助。这些年,我结识了不少环保领域、文化发展领域的妇女前辈。其实在这些多元的公益文化组织当中,我发现真的是女性角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在这些公益组织里的许多志愿者几乎没有收入,即使是专职的社会工作者收入也很低。如果以传统的男权中心社会对男性的要求,一个男性要在公益组织里就业是很难的,因为家庭期望他买房买车,娶妻子养孩子。而女性以自身特有的母亲身份、对生命与大自然的觉知与体悟,似乎容易与大地母亲联系在一起。所以,往往是女性在低收入的公益服务与环保领域能够更长时间的坚持。我们“和平妇女”当中的许多杰出女性作为环保组织的领袖,为倡导民众保护青山绿水,开展实地考察,抵制污染,坚持了二三十年,比如北京“绿家园”的汪永晨、湖北襄阳“绿色汉江”的运建立、河南新乡环保志愿者协会的田桂荣。在这个过程中,正是这些女性在直面经济快速发展的四十年中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我们今天看到北京的雾霾,有很多女性行动者为改善空气质量鼓与呼,当然也包括很多有思想的男性,但是在具体的执行层面,似乎女性的行动力还更强一点。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汪永晨在雅座砻江边采访移民村摄于2013年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江河十年行”在怒江第一湾摄于2013年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运建立在校园宣传环保教育,发动公众参与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2013年8月24日,念水行动新乡站志愿者在田桂荣生态园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新乡市外国语小学在生态园参观无公害蔬菜展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一心想与国际接轨,最后却与国内脱轨是可怕的V1A品论天涯网

在四十年发展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教育问题、环境问题,还有我们每天吃的粮食——其实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等必需的问题。这些可能不像政治经济问题那样看上去高大上,但是如果我们离开了健康的空气,离开了农村给我们种地的衣食父母,其实是没法生存下去的。但是,我们想想城市中成长的孩子们——包括我自己是80年出生在重庆的城市当中,我的成长是与农村完全脱节的。我小时候偶尔去一趟农村亲戚家,还害怕鞋上沾多了泥巴,有时候就不敢下地。这样一种脱离土地的教育带给我的是什么呢?我觉得,恐怕是除了物质的满足以外就很空虚,虽然有时也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一点自我的成就感。我是1999年读大学本科的,当时流行一个词“小资”,年轻人们似乎都向往着过小资情调的生活。然而,那样的生活有意义吗?好在我所学的专业是历史,我从五四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身上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我觉得青年人其实是可以活的更有意义,可以更有社会使命感,有历史责任感的。所以,我在大学时代也期望能够走出校园——确实也是这个时代给了我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走出校园接触到不同的人,去做各种社会实践。我第一次是到苏南农村做一个社会变迁的口述史考察。我们原先设想的苏南农村都是发展成规模的乡镇企业,很有钱。但是我竟然看到了西瓜地旁的瓜棚里两个瘦的跟“芦柴棒”一样的小女孩,就是我们小学课文《包身工》里面的“芦柴棒”那样的女孩——当时我真是感觉非常的扎心。我在想,为什么这么富裕的地方有这样的孩子?她们姐妹俩没有钱读书,她们家是从更加贫困的农村到当地来租地种的农民的孩子,吃饭都吃不太饱,一点白米饭没什么菜就算她们的饱餐了。那个时候我突然有一种很愧疚,想要忏悔的感觉。我觉得我之前十几二十年衣食无忧的生活,相对这些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而对于我来说好像就是习以为常。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到教育机会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轻易获得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我成长当中想有什么、想学什么都可以的。那些孩子们同样渴望学知识,学习一些兴趣特长,想吃到健康美味的食物,但是他们却没有机会。那一年是2001年,从我们做那次调查开始到后来我接触到“农民之子”,我感到城市里的孩子如果永远都不接触脚下这片土地,如果只是一心想与国际接轨,而最后却与国内脱轨的话,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V1A品论天涯网

我曾在没接触到中国农村大地时很想去非洲做志愿者,我觉得或许那里能实现我的一些理想;从苏南农村调查后,我突然发现不用去非洲了,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发现包括我们高校里的那些后勤服务的人员,那些打工的兄弟姐妹们,他们也是这样的一些孩子!他们很年轻,十几岁就出来打工,他们很小就没有机会学习,却在为我们这些坐在光明教室里的同龄人服务,虽然他们同样希望能学到更多知识。后来我们就在大学校园里面为这些打工的兄弟姐妹们做一些教育方面的活动,比如为他们放电影,跟他们做联欢,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除了这种在校内的活动与乡村支教以外,我们也走进城市边缘的打工社区,陪伴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成长。我们看到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其实他们是同一个群体,都是农村的孩子。而我们每一个人,哪怕是出生在城市,自己的祖辈也曾经是农村人,所以我们叫“农民之子”——我们不仅仅是农民的孩子,也有的是农民的孙子,我们的根是扎在农村的。一方面,正如于丹老师刚刚讲的那样,我们的精神需要一个家园,这个家园可以通过我们的学习,让各种丰富的思想滋养我们;而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脚踏大地,走进现实生活,到丰富多彩的生命之树当中去,看到一种生命的力量。跟这些群体在一起的时候,我才真正走出了小资的困惑,走出郁闷。我渐渐觉得自己原生家庭的不和睦、父母的离异,包括后来面对的各种人生的挫折,和那些妇女、那些孩子相比起来真的算不了什么。他们在非常非常有限的资源环境之下,却能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他们的那种力量,那种生命力,那种土生土长的力量真的让我非常非常受益。V1A品论天涯网

一路走来,我已经不执着于“女权主义”了V1A品论天涯网

我还接触到一些非常朴实的女性,其中一位是在沙漠里种树的治沙女杰殷玉珍,她在内蒙与陕西交界的鄂尔多斯毛乌素沙漠里坚持种树30多年!1985年,殷玉珍从陕西靖边县嫁到内蒙鄂尔多斯乌审旗的沙漠人家,起初她只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不甘心住在被黄沙掩埋了一半的土屋里,每次吃饭时吃进半碗沙子!她说:“我要栽树,宁可治沙累死,也不愿意被黄沙欺负死。”第二年春天,她和丈夫用打工挣来的钱购买600棵树苗,种在房子周围的沙漠里,每天细心照料。经历了多少次沙尘暴的袭击,殷玉珍夫妇从未放弃,不断摸索治沙经验。30年之后的今天,他们夫妻俩带动了更多村民把7万亩沙漠变成了绿洲。而且,这样的女性例子非常非常多。我们“和平妇女”最早是从“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奖”这个全球性的社会活动开始的。当时,我们在世界各国选出了一千名基层各领域的女性代表,采访和书写她们的故事。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做“百万和平妇女”故事的收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真的不断的被一个又一个女性的生命力量所感动和激励。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漫长的成长经历,而女性在面对学业、职业、婚姻及家庭的种种张力时候,特别是生完孩子初为人母时几乎都要经历一个瓶颈。由于从小生活教育的缺失,我自己是在做母亲后才开始学习给孩子做饭菜——面对自己家庭角色与事业理想的各种矛盾,我也曾苦于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找到平衡……每当这样的时候,都是我曾经支农支教过的乡村老妈妈们,是最朴实的农民母亲在给我鼓励和安慰。她们用自己数十年的坚韧磨砺,她们怎么处理自己和子女、婆媳之间的关系,用她们生活的经验来教育和启发我。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曾经想做一个女性解放者,做一个女权主义的推动者。但是一路走来,我发现其实更需要被“解放”的是我自己。十多年来,我和底层的女性们一起探讨女性是什么样的角色,女性应该怎么样生活,在生活当中建立自己的自信和观念……一路走来到这个时候,我已经不执着于“女权主义”了。有些时候,当我们用高校里习以为常的专业术语跟当地妇女讨论生活问题时,她们觉得和她们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会觉得害怕。十几年前,我用“社会性别”、“女性主义”这些话语去“解放”乡村妈妈们的时候,我想我来到乡村就是要请她们走出家庭,她们要出去工作才能“解放”。然而,社会的现实告诉我这样有些过激了,给她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困扰,并且给我后来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惑。但是,慢慢的,跟她们互动的过程中,包括在和一些老奶奶、阿姨等长辈的互动中,我感到在中国的乡土社会当中,我们要的所谓“女性主义”应该是妇女和社区的融合。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妇女解放道路,不是女权主义者在前面呼吁,这个问题就能简单解决的。我们需要更多扎根社区的柔和谦卑的志愿者及社会工作者,去农村和城市边缘的社区,去这些地方和当地的妇女们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讨论,一起寻找更适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办法。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沙漠中种树的治沙女杰殷玉珍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有一个非常好的妇女参与社区发展的例子是在山西永济,不知道大家听说过蒲韩社区没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当地的一名乡村老师郑冰,由于她丈夫开农资店,她看到很多种地人不懂怎么用农药就乱用,或者以为用得越多越好,她就开始有意识地请专家为农民做农技知识培训。做培训时,她发现很多男的来不了都很忙,通常只有女的才能出来学习,就给妇女们做学习班,乡村女性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后来女性们除了学这些技术以外,她们也想有更好的精神生活,就开始做妇女协会举办各种文艺文化活动。再后来妇女协会做的各种文化活动也吸引了村里的男性,他们做成中国第一个正式注册的农民协会。他们以文化活动、学习性的活动开始,建立起继承传统手工艺的“红娘手工艺合作社”,发展经济的各种专业合作社,又建起环保涂料厂,返乡青年农场,摸索合作金融,合作养老和儿童教育……由妇女骨干们的行动带动不同年龄阶层的各个群体,带来整个乡村和城乡社区的互动。这里从90年代中期到现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为覆盖两个乡镇40多个村城乡互助社区。人们能够在这个社区实现互助养老,合作育儿,传承传统文化,学习生态农业,并且成为全国公益组织的学习典范,以及乡村发展人才的培养基地。当然,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挫折与失败,他们也多次闹过矛盾分裂,甚至有不少人中途放弃。但作为领袖的郑冰老师和妇女骨干们特别具有自我反思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正是靠着农村妇女的韧劲与不断的反思合作,今天的蒲韩社区成为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难能可贵的一个积极案例。而且他们是真正发自本土的,自下而上的力量所推动,不是光靠上面扶持起来的一个典范。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山西永济蒲韩联合社理事长郑冰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所以,当我看到妇女与社区的力量以后,在做社会服务工作的时候,也更愿意去凝聚底层的这些自发的力量。以往看似无力的那些人群——包括我以前觉得很可怜的那些孩子、那些乡村妇女的身上,我深深地意识到他们其实比我们这些知识女性更有力。他们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只是他们的知识、他们的经验没有被主流的教育体制所认可而已,他们拥有丰富而实用的本土生活的经验,生活的知识——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就是“生活教育”的力量。今天谈教育多元化,也可以把这些围墙以外的知识纳入到我们的学科体系当中,把这样的案例总结到学者的研究当中去。幸而已经有很多学者在做这样的工作,只是我们普通人可能还是没有太重视他们身上的这种力量和他们的知识。V1A品论天涯网

从“我”开始,发掘乡村孩子的潜力和自信V1A品论天涯网

现在,我大儿子读一年级了,在他读书的过程当我也经历了很大的思想矛盾。就像大家前段时间看到的微信里很火的一个帖子,一位母亲辅导自己孩子做家庭作业几年,最后越来越焦虑弄得自己要做心脏搭桥手术,我觉得这样的教育真的很可怕!当我孩子上幼儿园的年纪——其实他没读多久正规幼儿园,我们就想让他在生活当中学习,教他多做家务事。我们家甚至在城市郊区租了一小块地,和几个有孩子的家庭一起种地,让他能更多学会干地里的农活,让他能够自食其力。但是一旦进入普通小学,孩子直接被学校丢进了“题海”,经常说:“我好累,我不行了!”。而且孩子的身体也有反应——经常的疲惫感——感觉快生病了。这个时候我在想,他才一年级就要像高考一样面对这样的学习压力吗?如果我没有在之前了解那些多元化的教育实践和思考的话,我可能还是只有像微信里那位焦虑的母亲一样,一方面矛盾着,一方面又逼着孩子去学去做题。因为谁都怕自己孩子落后,怕他以后找不到工作之类的问题。但是,现在我觉得是不是可以有别的选择——而且我们也看到了不一样的选择,就像蒲韩社区一样!我们真的可以把孩子与乡土社会,与当地老人的生命结合在一起,可以让孩子去农村学习传统经验知识,比如怎么用大柴火锅生火做饭,怎么剪纸和刺绣……学习老艺人们的手艺,也可以去学习怎么不用化肥农药种地。反思现在很多孩子的教育成长过程中(我自己的成长也是这样),家长只要他们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干。这样造成很多孩子到高中都不会做饭,大学生活也不能自理。然而,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其实是每个人必须学习的安身立命的基础——我是生完孩子才学做饭的,我觉得这个艰难的“补课”过程真的对自己是很大的一个历练。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赵玲带着云南剑川县乡村的孩子们一起唱ProudofYouV1A品论天涯网

今天我的孩子可以从小就学这些生活的知识、生活的技能,我相信他可以比我的成长更有力量,他的生命力可以更强!而不会像今天的很多青年人到大学以后才突然觉得自己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到结婚生子后才发现自己得靠老人带孩子——这是现在很多女性面临的大问题。所以,今天当我们在进一步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时候,可以把思想放开一点,不是只有把农村孩子送上高考这个唯一的独木桥上。如果想走高考这条路,我们却发现农村初中升高中孩子的比例比20年前下降了很多,所以大学里面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少了。但是,如果他们可以在现实生活当中找到自信,从父辈那里学到更多的经验知识,比如生态农业的技能——不用化肥农药怎样种地;或者可以进入到较好的职业教育体系当中去学习一技之长,掌握安身立命的本领——今天我看到一篇报道说近年来中国正在大力发展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当我们不再用唯一的标准衡量教育时,农村的孩子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他们同样可以有自信,和城里的孩子一起互助合作——其实城里的孩子可以从农村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当年我在“农民之子”社团中就是少数来此城市的孩子之一,因为社团大部分成员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我从他们身上真的学到很多很多。跟他们一起成长的几年中,我感到他们给予了我很大的勇气和力量去面对人生、事业和理想的抉择。而农村的孩子们其实只需要我们一个鼓励的眼神,需要我们走过去给他们一些肯定,他们就可以绽放更加美丽的生命之花。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引导城乡孩子一起做木工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我前段时间看到微信中转发的一期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中,一位梁俊老师在贵州石门坎支教时把清代袁枚的诗《苔》改编成一首歌曲,与当地的孩子们一起唱:V1A品论天涯网

白日不到处,V1A品论天涯网

青春恰自来。V1A品论天涯网

苔花如米小,V1A品论天涯网

也学牡丹开。V1A品论天涯网

如果没有那次眼泪灌溉,V1A品论天涯网

也许还是那个懵懂小孩。V1A品论天涯网

溪流汇成海,V1A品论天涯网

梦站成山脉,V1A品论天涯网

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V1A品论天涯网

梦是指路牌,V1A品论天涯网

为你亮起来,V1A品论天涯网

所有黑暗为天亮铺排。V1A品论天涯网

未来已打开,V1A品论天涯网

勇敢的小孩,V1A品论天涯网

你是拼图不可缺的那一块。V1A品论天涯网

世界是纯白,V1A品论天涯网

涂满梦的未来。V1A品论天涯网

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V1A品论天涯网

这篇《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共青团中央、央视新闻、教育部新闻办、文汇报等超过30个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公众号转载,《人民日报》公众号一天两次推送《苔》,新华社客户端也对该诗做了重点推介。V1A品论天涯网

这首清澈温暖的歌让无数中国人感动流泪!我们看到边远山区的孩子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下努力的学习成长和绽放青春;我们也看到农村的老师们——坚守在贫困山村教学岗位上老师们的付出,多么不容易!正如梁俊老师所说:“就像潮湿的角落,那些青苔,也是有价值的。”而我们北师大作为全国最好的师范大学,现在有多少师范毕业生愿意去农村呢?到农村能够待下去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包括支教的志愿者老师们,他们很有爱心和理想,但是能支持他们坚持走下去的条件是否具备?他们能走多少年?我们是不是可以更多的探讨和建立支持这些乡村老师成长的机制,让他们可以为自己的爱心,更为了孩子的成长,中国的希望付出更多,同时也有一些应得的保障。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V1A品论天涯网

乡村的孩子们充满自信与活力V1A品论天涯网

以上我所想的大多是一些感性层面的问题,更多理性的制度层面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来多多提建议,然后我们一起来探讨。我今天的发言就到这里,希望更多向大家学习,谢谢大家!V1A品论天涯网

2018年8月底,赵玲、王天洋夫妇和三个孩子全家搬到云南大理州剑川县沙溪镇开始乡村支教生活,并在众多爱心人士和父老乡亲们的支持下创办了没有围墙的“剑湖学堂”。本文系赵玲于2018年3月4日妇女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举行的文化沙龙“她眼中的40年”演讲节选,发表于沈湘平、程光泉主编:《京师文化评论》(2018秋季号,总第三期)V1A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