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说农民
原始人的生存,完全依靠自然。他们的生活用品也完全从大自然中索取。他们的食物,就是自然生成的动植物,而从植物中索取,必定是最主要的。为了更好的从植物中得到食物,人们逐渐掌握了种庄稼的技能。这就在人类社会上出现了农业生产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农民一直是人类社会中最大的群体。
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以后,社会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就随之产生,而剥削的形式一直是少数人剥削多数人。(我们不应该忌讳“剥削”这个词儿,因为这个词儿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涵,而现在的中国还仍然信仰马克思主义)。剥削阶级要占有尽量多的社会财富,就必须剥削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剥削其他少数人的群体,是不能达到占有尽量多的财富的目的的。整个阶级社会的历史都是如此。
新中国建立以后,从对社会财富的占有看,农民仍然是社会的最底层。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人群被分为农业粮和商品粮两大类,那时候农民最羡慕的就是商品粮,因为商品粮的优越性实在是太多了。经济收入,子女的升学就业,社会地位……商品粮各方面都大大优于农业粮。那时的农民对此并没有表现多大的不满,只是认自己的命运不好。
而看现在呢?子改革开放以来,原来集体所有的土地都分田到户,农民虽然都有了饭吃,但由于粮价太低,仍然不能在经济上翻身。由于当时机械化水平低,农民靠体力劳动耕种土地,其经济收入是非常可怜的。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国家允许土地流转,农民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我的家乡是渤海滩边一个普通的农村,从我们村看,全村土地被种植大户承包已经四五年了。全村农民没有耕地可种,就只有干别的活儿挣钱。这几年正赶上曹妃甸发展建设,我们村的人们就都到曹妃甸打工。打工的收入人们都很满意,现在年轻的和有一定技能的,平均日工资少说150—200元,穿线的日工资6、7百元。有一对夫妻穿线,去年一年就挣了30多万。从经济收入看恐怕比公司白领也不逊色。就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坐着汽车到曹妃甸新城搞绿化,日工资还给60元。这难道不是农民社会地位的改变吗?
农民手里有钱了怎么花?中年人为了儿女婚姻需要,就在曹妃甸或滦南县城给儿女购买楼房和汽车。(因为我们村虽然紧邻唐海镇,但却有滦南管辖)。在滦南县城购买楼房的并不是多数,只是那些在滦南工作的青年才在滦南买房,而多数人家都在曹妃甸买了房,因为曹妃甸离我们村仅有不到5公里。不但邻近,而且曹妃甸更有发展前途。
不要说什么取消农村户口,就只从上述看,难道还看不出现在的农民社会地位已经得到了改善吗?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