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农民最苦。经济好的时候身先士卒出卖廉价劳动力,经济不好的时候首当其冲受害。市场化的今天,为什么宣传中所说的改革红利,农民一点都没有享受到?一位农民出身,研究农村社会的博士生,当面对身为农村妇女的母亲时,却感到了无力——读了这么多书,依旧无法帮助母亲解决任何问题,而且,也再也回不去农村了……到底,谁应该背这个锅。
作者|玉米
编辑|默默然
美编|太子豹
微信编辑|侯丽
一
前阵子母亲来电话,说家里的6亩土地打算种上果树,问我啥意见。
我说挺好的,你想种就种吧。
母亲觉得我在外面见多识广,对市场行情的判断肯定比她更准确,但实际上她自己的很多想法比我更周到。母亲只断断续续上过两年小学,认识几百个汉字,作为一名农村妇女,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她总是非常操心地去盘算,去尝试各种营生。生活给了她智慧和经验。而我,一路读到硕士、博士,是一个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
因为工作关系,这些年我接触过很多的农民,也包括果农。我当然知道种果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很大的风险。一是病虫害和自然风险。这个不必多说。二是市场风险。这些年农产品滞销的新闻每天都在上演,丰产不丰收的故事太普遍了。看到辛苦劳动的果实烂在地里,那种绝望,几乎每一个果农都经历过。然而,即便如此,我还是很积极地回应母亲的想法,大体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种粮食确定不会赚钱,种果树还可以碰碰运气。我家位于华北平原的腹地,一马平川,沃野千里,农业耕作条件非常好。以往都是冬小麦和夏玉米两季轮作,小麦和玉米亩产都超过一千斤。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这里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养育了众多的人口,当地人颇有小富即安的幸福感。然而,在工商业时代,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华北平原,经济明显落后了,在全国都失去了存在感(每年冬天的雾霾除外)。过去二十多年,城市的房价不知翻了多少倍,物价也涨了很多倍,但粮食的价格始终稳定在很低的水平。农民种粮食,扣除各种成本,每亩地的收益少得可怜。辛辛苦苦一年下来,还不如出去打一个月零工。最近这两年,国家为了压缩玉米产能,国有粮库大幅降低了玉米的收储价格。
2015年之前,玉米收储价格还是一块多钱一斤,2015年价格就掉到六七毛钱一斤了。农民种地几乎不挣钱。国家的意思是说玉米太多了,农民不要再种玉米了。可对于农民来说,不种玉米,还能种啥呢?对此,国家没有给明确的指示,而是要农民自己去评估市场供求状况,根据市场行情去调整。是呀,我们已经是市场经济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命苦不能怨政府,点背不能怪社会。然而,作为一个只有六七亩土地的小农户,怎么可能去评估全国市场的供需状况,做出科学的决策?再说了,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光热、植物生长期等条件的限制,当地适合种什么,都是被决定的,怎么可能随便更改。前些年有一家园林公司,流转了村里上千亩的土地,种上了绿化用的花卉和树苗。母亲觉得很可惜,那可都是很好的耕地!可是,种粮食又实在也挣不到钱,母亲这才想到种果树,不求有多少收入,但求心理上好过一些,好歹没有把土地给荒废掉。
二是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已经很低了,种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父母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按城里人的标准,他们早该退休了,可他们还是停不下,仍然想着趁身体还行,为自己攒点养老钱,减轻子女的负担。他们自己也知道,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不可能从农业上获得很高的收入。可他们当了大半辈子农民,没有其他就业技能,只会从土地上打主意。而今我和妹妹都已经各自成家立业,都不再是家里的经济负担。既然父母想种果树,索性就给他们种着玩玩吧,种多种少,收多收少,都关系不大了,权当是老有所乐,锻炼身体了。
二
这是我家乡的情况,典型的老人农业。这也是全国许多农村的一个缩影。农民老龄化、农地非粮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
在广大的山区、丘陵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耕地抛荒的现象非常严重。
在华北、华东的平原地区,由于耕作条件好,机械化程度高,土地基本没有被抛荒,然而许多土地也不再种植粮食,而是种上各种经济作物,甚至种上树木和花花草草,供游客观赏。
想起我的爷爷奶奶那辈人,打了粮食,总要存在家里的大缸里,满满几大缸的小麦,够吃一两年的。几个大缸放在房间,很占地方。但他们说,以前挨过饿,饿怕了,只有守着粮食才安心。
父母这辈的农民,已经不再在家里存粮食了。小麦收割后,直接在地头上就被收粮食的粮贩子拉走了。需要吃的面粉,也要花钱从市场上买。他们不会担心市场上买不到面粉。
然而这些年,看到大量的耕地被建成工厂,修成公路,或是种上花草树木,父母一辈人开始担心了,人们聚在一起闲聊,经常会提起一个问题,好好的土地都不种粮食了,将来人们吃啥?他们提出这个朴素的问题,完全是出自本能。然而,他们却永远也找不到答案。国家太大了,制度太复杂了,老百姓哪里会想明白。
现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多数已经不会关心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了。个人的生存已经很艰难,哪有心思去思考国家大事。
像我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有志青年”,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关心国家粮食安全,平时留心收集资料,心里也没个数。农业部每年公布的数字,粮食都是增产的,可是,这个数字究竟是真是假,有多少水分,谁能说得清呢?我发现不光是我这个小人物,接触到的很多农业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对粮食安全也是各有各的说法。
当然,也有不少人说,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本不用担心粮食问题。农民不种粮食,是因为粮食供过于求,价格低,当粮食紧缺的时候,价格就会上涨,就会刺激农民去种粮食。价格机制会自动调整供求关系,要相信市场的神奇力量。记得很多年前,一位我非常敬重的师长对我说,当粮食紧缺到一定程度,价格高到一定程度,城市市民的阳台上都会种满粮食。阳台上种粮食,我脑补了一下这个情景。好吧,我承认我的脑洞不够大。要等到阳台上都种满粮食,那粮食得多紧缺呀,粮食价格得多高呀。恐怕等不到阳台上的粮食成熟,社会早就已经崩溃了。
还有人说,中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自己生产粮食不划算,美国、巴西、阿根廷,地广人稀,大把的土地可以种粮食,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我们可以出口工业品,进口粮食,发挥比较优势。我承认,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确实不需要百分百自给自足,可是,我们是一个拥有将近14亿人口的大国,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养活中国这样规模的人口。再说了,粮食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战略产品,粮食的自给率关系到一个国家主权。粮食上被人掐脖子,会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有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有钱还怕买不到粮食?资本家会放着生意不做?前阵子美国对中国的芯片禁运,举国哗然。是的,有钱还真买不到粮食!或者,要粮食可以,要乖乖听话,当好小弟。
这些年,国内一些所谓的专家,把城市的高房价归咎于国家的耕地保护政策,认为国家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划定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耕地保护政策减少了建设用地的供应,导致了高地价,进而推高了房价。他们极力主张放弃耕地保护政策。高房价这个锅,背得真是冤枉。要知道高地价不是因为大城市缺少适合建设的土地,而是政府为了卖个好价钱,控制了建设用地指标。
幸运的是,我们国家的粮食自给率目前还维持在80%以上。如此,我们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更有底气。
三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重大的战略调整。我们期待着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