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新的生活方式
笔者的家乡在河南信阳,人均土地一亩左右,农业剩余比较少,当地人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进城务工了。在城市化的滚滚车轮带动下,农村新生代青年纷纷走向城市。春节返乡过年仍然是他们的牵绊所在,前几年的返乡困难在今年得到了释放,大量的年轻人回到家乡获得短暂团聚。如果说城市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农村则是他们心起伏的港湾。城市的陌生感让人可以掩饰悲伤,沉醉于繁华烟火的绚烂。农村的熟悉感可以让人获得家人的温情与支持,却也是一面“明察秋毫”的显微镜,将个人城市境遇以及衍生的情感一览无余。每逢春节,都会上演各种对比与闲谈,典型的是婚姻与工作状况。在这种压力下,农村新生代青年要么不爱在村走动,要么“返乡不留村”去县城玩耍。对农村新生代青年来说,他们对城市的体验更加深入,城市成为他们新的生活方式。
第一,城市是他们生计的主要场所。不同于以前的“半工半耕”,农村新生代青年进城生计主要是务工,他们已经不会从事农业生产了。大城市的经济机会多,他们主要去沿海发达城市带务工,以京津冀和长三角为主。大城市的法治水平也比较高,务工比较规范,工资拖欠现象越来越少;老家县城就不同了,很多行业难以准时拿到工钱。大城市的金钱刺激也大,不乏一些人走上了“挣快钱”的路子。城市成为他们的主要生计来源,他们在城市各凭本事挣钱,无非是挣多挣少的差别。在很多农村人看来,只要能够挣到钱,做什么不重要了。
第二,城市是他们消费的主要场所。不同于他们的父代,城里挣钱村里花。新生代青年是城里挣钱城里花,甚至是父母村里挣的钱也要被拿到城里花。他们长期浸泡在城市的各种美好之中,城市给他们描绘了美好生活的想象,资本给他们推送了一波又一波消费刺激。在这个连吃喝玩乐都略显高端现代的地方,年轻人早已胃口大开,欣喜于城市的饕餮盛宴。撸个串、喝杯奶茶、看个电影、郊个游、商场购物、甚至美容美甲等,已经成为他们比较普遍的消费需求了。
第三,城市是他们社交的重要场所。对于新生代青年来说,城市社交也是不可或缺,与他们的父辈也有所差异。具体而言,新生代青年的社交圈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血缘地缘关系下的关系网络,常见的是自己亲人、老乡等;二是同辈的学缘群体,也就是他们的同学关系网络;三是工作中新接触到的关系网络,客户、同事、合租室友等。前两种关系网络算得上是一种“类熟人社会”,是家乡关系迁移到了城市,这也是他们社交圈比较稳定的部分;后面的关系网络因人而异,不同经营能力的人有着不同的新圈子。这些关系网络也成为新生代青年挣钱和消费的纽带,是他们在城市有社会生命价值的重要基础。
第四,城市是他们生活的重要方式。不同于父代,他们对村庄的留恋日益淡化,现在基本上停留于三代亲属内的念想。随着生计、消费和社交逐渐在城市展开,城市形塑了他们新的生活方式,过上城市里的现代生活已经成为他们的价值观念了。在城里买车买房,在城里婚恋,小孩接受城里教育,是他们迈向城市的重要表现。一个比较直观的体验是,在城里习惯了空调和热水器,春节回家天气严寒,水管都会冻住,洗热水澡日益变成了一个问题了。一旦城市生活方式成为习惯,农村的生活方式变成一时新鲜了。为了迎合年轻人,父代也朝着城市生活变革,购置现代家居设备、改造房子等。
可见,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下,城市生活方式也会渗透进每个人。
二、分化:城市生存之道
城市梦的美好具有一致性,但是梦下的人各不相同。从笔者家乡了解到的情况看,进城的新生代青年存在群体分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城市生存之道。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有正式工作的白领群体。这类群体在城市的工作环境相对体面,主要是大学生和有过硬技术的人。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当地农村只要孩子愿意读书都会供上大学,但是能够考到一本以上的学生一直都很少,绝大部分都是二本或者高职高专等,这也决定了他们的体面工作只是相对农村而言,他们的工资收入并不一定有多高,很多时候还需要父母的接济。少数考上一本的,甚至是211、985高校的本硕博的,他们的工作才能够达到城里安居的体面。还有少数是自己愿意学习技术的人,比如制造业技术,成为民营企业里面的熟练师傅,他们的工资收入还是相对有保证的,要比体面的大学生高出不少。
第二类是比较辛苦的自由群体。这类群体在当地的人数比较多,主要包括做小吃、搞装修、收废品,新产业下形成的跑滴滴、送外卖等。笔者村庄最开始外出务工的主要就是做早点、小吃等,这代人的年纪慢慢大了,但是他们的孩子还有在做的。早些年房地产行业比较好,一批新生代青年就进入了室内装修行业。后来互联网大厂火起来了,有一批新生代青年搞起了跑滴滴和送外卖。还有一部分群体跟着父母在城市做点小生意,比如开超市等。总的来说,这类群体的工作环境相对比较辛苦,风吹日晒是常态,但是他们的收入也是不错的。
第三类是进厂或进店的打工人。新生代青年进工厂的越来越少了,枯燥的流水线工作难以忍受,村里一些老实肯吃苦的青年人还会进厂,因为他们也没有别的什么一技之长;沿海发达城市的工厂有4-5千元的月工资,很多厂子还会提供吃饭和住宿的地方,所以还是可以积攒到一些钱的。进店的人相对较多,主要是餐饮、商场、美容美发等服务行业,这类行业的基本工资一般比较低,主要是靠业绩。虽然工作环境相对较好,但是一般不会有食宿,工作也是比较熬时间,个人花销比较大。
第四类是好高骛远的“潇洒人”。这类群体不是个例,后面可能越来越多。他们要么好吃懒做、要么眼高手低,做事不踏实,也不愿意吃苦,但是花钱却大手大脚,往往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前经济机会多、社会不太规范时,这类人还能够游走于灰色地带。现在时代变了,不正规经济机会少了,他们的“潇洒”生活也发生了变化。由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但是又过惯了城市生活,慢慢变成了寄生人。要么靠父母养着,要么找朋友接济,这些吃完之后就走向网贷,甚至违法犯罪之路。现在城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但是新生代青年的品质和能力并没有提高,反而有不断下降的趋势,意味着这类群体会扩大。
可见,城市的大门一直都在那里,新生代青年入门能力却是不同的。
三、抉择:何以安身立命
新生代青年的逐梦之旅注定不太轻松,在城市何以安身立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重要抉择。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抉择,当然也面临着不同的抉择困难。
在第一类群体中,考学较好和有硬技术的人,他们凭借自身的实力能够在工作地安家,但是仍然需要大家庭的大力支持才能够度过难关。这个难关就是在工作地买房子,工作地一般在大城市及其附属城市,房价一般比较高,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价更是可望不可即。这类人的策略是买个小面积的房子,或者在大城市的郊区购房。有了房子才好让小孩接受本地更好的教育,也才算是为安身立命做好的坚实基础。村里的小A是个85后,吃苦耐劳学习了产品研发设计,成为该行业的师傅,收入相对不错,在长三角城市安了家,小孩也在当地上学,基本上算是进城安居了。
在第一类群体中,很多人并不是那么幸运的。那些有着体面工作的大学生,他们基本上都在一线或新一线城市工作,但是他们的收入并不是那么体面,难以在这样的城市安身立命。第一大难关就是结婚问题,“不上不下”的身份给他们造成了巨大困扰。一方面,他们的见识和品位达到了大城市中产以上的水平,不愿意降低自己的需求或者改变自己的观念;另一方面,他们的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他们过上大城市中产以上生活,光是买房子就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工作在大城市回老家买房子没必要,但是谈婚论嫁往往离不开房子,他们靠自己和家人的努力想在大城市买房,但是这十分艰难的,很容易错过了婚恋,也熬干了心情。他们也不愿意将就和妥协,降低自己的择偶标准,他们是家族的荣耀,也不一定能接受到城市上门。正是在这种巨大的张力下,农村出现了大学生光棍现象,此风险一度让读书的功能被质疑。笔者自家湾子至少就有5-6个这样的人,他们只是本科学历,但是熬到30岁左右了还没能成家。这类群体有着大学生的光环,又触及不到大城市的体面生活,成为在城市安身立命比较煎熬的人。
在第一类群体中,有一些大学生经历了大城市的苦,选择了退一步海阔天空。那就是回到老家的市县政府部门工作,在大城市做凤尾都比较艰辛,回到老家就是鸡头中的优秀人才。过年期间,笔者的中学同学告诉我,他大学毕业后先后去了北京、武汉和郑州,辗转反复在去年回到了信阳市政府工作,他给我数了数有不少中学同学大学毕业后都选择回到老家市县政府部门,还有一个在杭州做程序员也萌生了回家的打算。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回到老家的体制工作,似乎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同样能够解决在城市安身立命的问题。当前,中国的县城都建设的很漂亮,现代生活也不会太差,对这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近些年的体制热,某种程度也反映这类现象。
第二类群体的抉择相对比较简单,那就是在县乡城区解决安身立命问题。他们往往会去大城市务工挣更多的钱,在大城市也享受城市生活方式,但是他们一般会在县乡城区买房子,结婚生孩子完成家庭再生产,最终让孩子在老家上学。他们主要是过年回家才会去县乡城区的房子居住,回村里走动几天就会待在城里的房子,继续过上城市的生活方式。这种城市化模式是中西部农村比较常见的,两代人共同支持子代过上城市生活。虽然会掏空父代一辈子的积蓄,但也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他们渐渐就构成了县域城镇人口的主力军。正是有了这类庞大的群体,才支撑起了县城的现代消费,不断从乡村和大城市汲取资源,制造了美丽繁华的县城风采。就拿笔者所在湾子而言,大概有70-80户人家,一个大家庭基本上都有小汽车了,有的一家买了好几辆车子,车子早已经成为农民的必需品。凡是儿子结婚的,基本上都是要在城里买房子,主要是在县城买商品房,差一点在乡镇买楼房。买不起房子的,儿子的婚事一般也没有着落。
第三类群体存在分化风险,干得好的上升为第二类群体,干的差的容易滑向第四类群体。在工厂上班或者进店打工,只要年轻人能够勤俭,他们还是能够有积累,找对象也是有机会的。村里的一个伯伯,家里有一女两儿,两个儿子都是80后,一辈子以务农为生,最终都给儿子成家了,也算是很了不起了。值得一提的是,大儿子为人老实不太会说话,之前准备让他去上门的,后来相亲介绍了一个智力受损的姑娘,他们在南方一线城市务工,加上孩子一家三口挤在十来平米的工棚里面生活,每天在厂里食堂打饭吃,一个月生活费只花500元,他们的城市生活是父代的延续,只是将城市作为挣钱的地方。不过,90后是很难忍受这种生活的,到了00后更是不一样了。很多进入服务业的年轻人,他们以自己生活享受为重,根本攒不到钱,甚至需要家里人进行接济。如果他们一直陷入到这种生活方式,他们就会慢慢变成第四类中的“潇洒人”,长此以往会形成一个人挺好的价值观念,目前这种趋势正在不断蔓延。
可见,不管是挣扎还是佛系,在城市安身立命终究是我们要回答的时代命题。
四、城市梦在路上
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可谓是千年未有之变局,农村新生代青年要跟着时代迈向城市。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美好生活映入眼帘,城市梦侵入人心,年轻人开始逐梦。曾几何时,城市梦让他们心潮澎湃,也让他们徘徊踌躇。城市梦在路上,农村无不卷入,构成了时代宏景。在这个过程,新生代青年作出了不同的抉择,最终都想奔赴城市生活。梦醒时分,身在何处,心又何安?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