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对于周家庄,我是早就仰慕的,因为听过它们太多的事迹,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见学。巧的是,两年前的一次聚会,见到了晋州市人大副主任冯寸改同志、晋州市营里乡党委书记曹志涛同志,而曹志涛同志原来就任周家庄乡人民政府乡长。这样,今年的五一假期,我的见学心愿得以实现。
实打实地说,实地的见学,于我往日的耳闻而言,还是给予了心理上的不小震撼。因由,我梳理成文,分则以飨诸君。
(五)周家庄治政没有“最后一公里”
在通信行业中,把从通信服务提供商机房交换机到用户终端设备之间的链接,称为最后一公里。借用这一概念,我把国家政务治理从国家政策到农户之间的链接比喻作“最后一公里”。当然,这样比喻是否合适,请朋友们指教,我在此主要是用它说明一些道理。
道理明白着,机房交换机有了,若干的基站有了,链接交换机和基站的线缆也有了,但最后如果不能与一个个终端用户相连,就是断头路,机房交换机有再多再好的信息,也是没有价值的。
从农村的治政说,如果国家的大政方针只能传到村,不能很快很准地传到一家家农户,也就如同治政的断头路。
在国家脱贫攻坚的五年期间,我有幸接触到很多农村,观察到在分田单干的农村体制下,国家治政就明显地存在着这样的一些“最后一公里”。
这些“最后一公里”,我简要概括了“五难”:
一是共同富裕难。共同富裕是党的发心。但一家一户过日子,由于家庭条件基础不同,成员能力不同,遇到的疾患灾难不同,等等,共同富裕就是绝难实现的。古代实现不了,现在实现不了,将来也实现不了,因为他它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和机制。
二是农业现代化难。农业现代化,是国家四个现代化中的一化。分田单干,一家一户,农业机械化难以推广,农田建设、土壤改良、水利改造、优良品种推广等等,难以协调,难以落实。我们看到的过去集体时,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状观,已受到破坏。自己的地,种不种你管不着,种粮种树种草你管不着,春种夏种你管不着,田地荒芜,利用率低已不是个例。
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难。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极其重要的内容。我们说,没有公共利益,就没有公共约束;没有集体组织,就没有集体主义情怀。分田单干,一家一户过日子,各干各的,缺少了集体主义的熏陶,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跑空,陈旧腐朽的垃圾文化不断衍生,农村的不良风气难以得到治理。
四是走群众路线难。走群众路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农村改革,解散了生产队,使生产队这一级群众集体组织没有了,变成了村党支部面对全村每家农户,小村一二百户,大村一两千、三四千户,村党支部是望户兴叹,即使心有余而力不赢。这样,党与群众的距离远了,群众与党的心散了,党群联系弱了。从实际看,在有的农村,党支部说话甚至不如一个什么民间组织好使,党员不如一个和尚吃香。
五是为人民群众服务难。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战争年代,共产党员都是职业革命者,没有个人利益掺杂其中,一心为国家,一心为百姓,所以老百姓信服。现在党员也是一家一户过日子,为自己发家致富去奋斗,这样党员的模范作用就难以培养、难以有效发挥。再有,农村集体所有制取消以后,公共的财产分了,集体积累没有了,党支部服务人民群众的抓手也没有了,老百姓也不再依靠党支部。
总之,分田单干的体制,从基层治政的角度看,管不到底,服务不到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难以解决的。
而我这次到周家庄见学,看到他们的乡(公社)、队集体所有、两级管理,就不存在这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党和国家的政策,乡(公社)党委、生产队党支部,一声令下,一贯到底。全体社员在一个个集体的怀抱里劳动、工作、生活,党员干部与社员融为一体,同心齐力,爱党、爱国、爱集体,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蔚然成风。
这一点的体会,我觉得也很重要,所以也成文分享各位朋友。
【相关阅读】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原解放军后勤学院教授、博导,《毛泽东精神》作者,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领导力专委会专家,中国动画工程促进会红色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泰山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