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目前,在德国有近3万名中国学者和留学生。他们既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又虚心地汲取德国民族文化的精华。不久前,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了一次有三百多名活跃在德国各个领域的华人参加的中国学者年会,我有幸参加了这一会议并采访了他们中的一些人。
勤奋谦虚 学有所成
三十多岁的张建伟是德国汉堡大学从事计算机研究和教学的终身教授。我夸奖他年轻有为,他很认真地对我说,他是注意吸取了中国和德国两个民族的优点:德国人执着敬业,而中国人聪明灵活。
孟丽秋教授是慕尼黑工业大学地理研究所的“摇钱树”,因为有了她这块牌子,研究所就不愁得不到研究资金。德国同事们看到从中国给她寄来的信件,会“不怀好意”地藏起来,原来,他们担心国内有机构要把这棵“摇钱树”挖走。我驻德国使馆教育参赞刘京辉女士向我介绍说,在德国有近千名在各个领域占有比较重要位置的中国学者。
德国人的性格保守而骄傲,对外国人不会轻易承认。外国人要在德国机构里升迁会面临很大阻力。而这些打入德国社会主流阶层的中国人,是凭他们的才干让德国人佩服的。
在柏林洪堡大学攻读法律博士学位的赵亮是德国导师的“得意门生”,导师对他赞赏有加。他告诉我,在埋头攻读学位的同时,他利用周末教德国人学习太极拳,挣一些钱补贴生活。在德国南部班贝克大学读计算机的张宇用三年时间就快要获得学位了,这比同等情况的德国同学要快近两年。在德国大学里,处处都有这样优秀的中国留学生。
旅德的中国人不仅在自己工作或学习的机构里刻苦钻研,而且还经常聚集在一起探讨业务。在德国的中国学者成立了留德中国学者计算机学会、留德中国学者物理学会等七个专业协会,每个学会每年举行多次专题研讨会,相互交流学习。
中国学生以他们的刻苦、自律等优良品德得到了德国有关机构的肯定。近年来,德国的许多大学纷纷到中国“招兵买马”,希望更多中国学生到德国来留学。中国驻德国大使马灿荣对记者表示,不少德国人都对他说,中国学者是德国最勤奋、最学有所成的外国人。
心系故乡 为国效力
学有所成的中国学人,牵挂着万里之外的祖国。这次年会的主题之一就是探讨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服务。
海外华人创业集团、华力创投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健先生,一见面就急着向我介绍这个全球最大的海外华人创业集团的成就。这个集团汇集了目前包括德国在内的全球15个国家的中国学者,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海外学人集体创业的成功之路。
刘京辉参赞也在旁边说,仅去年一年就有上千名旅德学者回国工作,这一数字还在增加。这次学者大会的组织者周盛宗先生说,最近几年来,旅德学者们不断组织专家回国访问团,寻找回国创业的机会。越来越多的留德学者希望把个人的发展同祖国的建设联系起来。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研究化学的一位姓叶的博士说,他在德国工作期间发明了一项专利,但只有看着专利权落到别人的手里。现在他决定回国工作,这样他今后发明的专利就属于中国了。
这次年会还特别邀请了在国内创业有成的旅德学者介绍经验。万钢教授曾在德国奥迪汽车公司做到项目经理的职位,却在2000年回国在同济大学创办了汽车学院并亲自担任院长。他说,就想好好做一件事,做一件与民族利益有关的事。德国安联保险公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何祺则建议回国创业人员不要好高骛远,要深入熟悉国内的情况,脚踏实地。
除了直接回国创业之外,不少学者采取其他各种方式为祖国效力。德国莱比锡大学心脏中心的余江涛博士经常回国为有关机构作心脏病治疗方面的最新成果报告,并常常从国内“捎”来一些医生到他所在的医院进行培训;在德国一著名建筑公司担任资深顾问的余安东教授现在“脚踏两只船”,还担任了北京首钢总公司一个项目的首席顾问……
互爱互助 手足情深
何星来德国已经多年,在斯图加特的一家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在他递给记者的名片上,赫然印着杜甫的一句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工作之余,何星喜欢吟诵中国古代的唐诗宋词,寄托思乡之情。像何星一样,远在德国的中国学子们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积极融入德国社会的同时,也保持着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互爱互助的美德。
汉诺威的中国学生会在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举办中国书法展,还邀请德国朋友一起参与;柏林的中国留学人员成立了“学友合唱团”,每个周末都要聚会唱歌;定居德国的旅德学人们怕自己的孩子将来不会说母语,在周末一定要带孩子去中文学校,因此德国各地的中文学校日益增多……
在德国共有七十多个中国学生会,它们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自己的同胞。目前来到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不断增多。踏上异国的土地,许多人一开始举步维艰。学生会的同学们会从找房、申请入学等许多方面提供帮助。明斯特中国学生会还自己筹钱编写了介绍在德国留学生活的书,向新来的留学生介绍经验。许多学生会在新留学生刚到的时候,义务为他们举办咨询。(摄影 郑汉根)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