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加入世贸组织一年中国迎来农业国际化时代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11-14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加入世贸组织一年中国迎来农业国际化时代 【日本《世界周报》11月12日一期文章】题:中国农业迎来从量到质的转换期(作者 时事社外经部次长高村直人) 原'...

加入世贸组织一年中国迎来农业国际化时代


【日本《世界周报》11月12日一期文章】题:中国农业迎来从量到质的转换期(作者 时事社外经部次长高村直人)
原文提要 中国农业迎来了新的转换期。现在,中国农民已基本“摆脱饥饿”,要使农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就要实现“从量向质的转换”。
农民生活向“小康”过渡
首先,我想根据《中国统计摘要》(国家统计局2002年版)和农业部的一些数据概括地谈谈中国的农村和农业现状。截至2001年底,在农村地区的大约8亿人口中,就业人口达到4·9亿人。2001年,农村地区户均年纯收入达到2366元人民币,比前一年增长了4·2%,与城市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人民币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据认为,自1978年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大约经历了1/4个世纪,中国国民的生活已经从“温饱”向“小康”过渡,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至3000万人左右。在把加入世贸组织列入日程表之前,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就将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最优先解决的课题,并加紧进行了农村的结构调整。
入世一年农业形势乐观
在加入世贸组织时,中国政府承诺的市场开放措施将会对今后的中国农业产生何种影响呢?在专家中,对此既有乐观看法也不乏悲观看法。关于主要农产品,有人指出,除大米以外,由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大豆、玉米和小麦等的耕种面积将减少,最坏的情况将是弃耕弃农的情况增加,从而导致农业基础崩溃。实际上,在产量上位居世界第四位的大豆出现了大幅度的贸易逆差。2000年的进口量为1042万吨,2001年为1394万吨,而出口量为数十万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许还会加快这种趋势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下调关税不会带来如此大的负担。在美中两国的谈判中,中国方面虽然承诺大幅下调牛肉和猪肉关税,但这些商品是中国产品中占据优势地位且具有竞争力的。另外,近年来由于对小麦进行品质改良,以及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坚挺,在进出口方面基本保持平衡。此外,以肉类需求扩大为背景,用作饲料方面的玉米交易不断增加,从而使中国产玉米价格与国际价格之间的差距缩小。如果积极推进流通体制的合理化,恐怕这将成为克服劣势的动力。
就悲观论和乐观论来讲,究竟哪一种看法正确我难以做出判断。不过,中国已经认真地在进行粮食的品种改良,这是事实。2001年,优良品种的冬小麦耕种面积比前一年增加了1200万亩,达到8700万亩,已经代替了部分进口品。另外,据说东北产玉米的质量提高了,其水份含量下降了。
这种努力能否取得成果还不能马上下结论。但是,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度今年,人们曾担心的粮食等减产和进口增加这样的事态并没有发生,反而出现了与此相反的情况。
中国农民潜力不可低估
据10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据显示,今年粮食耕种面积低于前一年,但预计收获量将比前一年增长1·1%,达到4·575亿吨。据路透社报道,玉米产量将达到1·35亿吨,大幅度超过前一年的1·16亿吨,将创历史最高纪录。另外,玉米出口将达到1000万吨至1100万吨(前一年为600万吨)。美国等粮食出口国的有关人士曾设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华出口将增加,而上述结果似乎出乎了他们的意料。路透社报道说:“已经不是把目光放在中国进口多少上,而是转移到中国将出口多少上。”这表明了出口国行业人士的失望。
可以认为,今年中国出口增加的背景在于库存增加、美国等遭遇干旱导致国际行情上升,以及中国产粮食的竞争力增强。从目前的情况看,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负面影响似乎并没有出现。在人口不断增加、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农民改良了农产品的品种并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中国农民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从近10年耕种面积的变化看出,在保证粮食自给的同时,中国的农业政策方向是在特定地区集中栽培在国际上比较有优势地位的作物。可以认为,要使农户收入得到改善,这种方法恐怕最合适,而且加入世贸组织将加快这种动向。
此外,中国还有很多振兴农业的政策,如进一步发展可接纳剩余劳力的“乡镇企业”,对限制人口流动和自由选择职业的户籍制度的改革,促进已具备一定城市机能的农村地区建设“小城镇”等。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今年9月在回顾1989年以来农业动向时评价说,农业发生了“沧桑巨变”。中国通过加入世贸组织也许迎来了真正的农业国际化时代,中国将经历新的“巨变”。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