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84年9月18日参考消息第3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84-09-18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海洋学家认为:大洋底积存三万亿吨铁锰矿团和硫化物 '...

    【苏联《星期》周刊八月十三日一期报道】各国海洋学家认为,世界大洋底土积存的多达二、三万亿吨的铁锰矿团和硫化物,是人类在下一世纪主要矿物的来源之一。
    苏联科学院海洋学研究所所长安·莫宁院士说,最近在莫斯科闭幕的第二十八次国际地质学会议上,科学家对洋底矿团表现了极大的兴趣。
    科学家已绘制出矿团在洋底的分布图,弄清了其成分因大洋自然区域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大西洋几乎没有发现矿团,印度洋较多,太平洋最多。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别兹鲁科夫和利西增证明赤道沿线的生命活动频繁,沉积物增加很快,那儿根本没有矿团;而在沉积物增加缓慢(几千年一毫米)的洋底,象石子路一样铺满了矿团。
    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有些地方,矿团多达每平方米七十公斤,一公顷可采七百吨。可惜大部分富矿矿团仅为一薄层,只有赤道以北太平洋中部是例外。
    矿团是在几千年的过程中,在深水淤泥的表面一层包一层地生成的,因此矿团的剖面同树干横剖面一样,有一圈圈的“年轮”。
    赤道附近的富矿团含锰和有色金属,因为有机物频繁地沉降洋底,促进了底土沉积物中的锰和有色金属构成矿团。氢氧化锰会从很稀的溶液中“吸收”铜、镍等物质。矿团之所以老漂在底土上而不埋入淤泥,是因为淤泥本身象橡皮一样有弹性,弹力把矿团“挤”出淤泥。
    十至十五年前认为,从这种矿团中获取金属不经济。第一,矿贫;第二,矿团不密集;第三,从五千米深的洋底不易采矿。
    现在,由于陆地上的矿物越来越少,各国科学家的看法变了,都在讨论洋底矿团的各种开采方案。苏联正在深入考察最有开采前途的地区。
    洋底除了铁锰矿团外,还有铁锰矿皮,它覆盖着洋底山脊的岩石,在底土一至三公里深处。矿皮含锰量比矿团更高。这些矿皮是由洋底喷出的水热矿泉沉积而成,这种矿泉外表象地面温泉,但水是黑的。它们还构成硫化物矿,锌、铜、钴和其他金属矿。 DkY品论天涯网


    据日本报纸报道,近年来,世界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进展迅速。其中,海底石油开采成绩最为显著。而锰结核,特别是热液矿床的不断发现,使它们与石油、天然气并称为当代“世界四大海底矿源”,为人类向开发海底矿藏进军展现了广阔前景。
    据统计,迄今世界上已有四十多个国家在进行海底油气的生产,年产值达两千亿美元,约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百分之七十。海底石油年产量已超过六亿吨,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百分之二十二。
    据估计,世界海底油气储量约为一千三百五十亿至两千五百亿吨。现已探明的海底大陆架油气储量,几乎与陆地探明的油气储量相等。目前世界上约有一百个国家在勘探海底石油,勘探范围已遍及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架,有的甚至发展到较深的大陆斜坡。试钻海域最大水深已接近一千五百米,按目前技术设备水平可在水深两千米处钻井。
    锰结核是一种海底稀有的金属矿源。它是一八七三年英国海洋调查船首先在大西洋发现的。但是,世界上对锰结核正式有组织的调查,始于一九五八年。
    现在世界上已建立起八个跨国财团,约有一百家公司在进行锰结核的勘探、试采和提炼技术的研究工作。
    锰结核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三千至六千米水深的洋底表层。估计储量达三万亿吨(太平洋占一半以上),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金属资源。据分析,锰结核是一种含有四十余种金属元素的团块状海底矿石,其中锰、铜、镍、钴等重金属的蕴含量,分别是陆地储量的几十倍到几百倍。按目前世界年消耗量估算,这些金属可供全世界使用上千年至数万年。而且锰结核是一种沉积矿物,它的储量还在不断增长,仅太平洋每年就能增长一千万吨。
    热液多金属矿床是六十年代中期由美国海洋调查船在红海首先发现的。尔后一些国家又陆续在其他大洋发现了三十多处这种矿床。
    热液矿床亦称“重金属泥”,是由海脊(海底山)裂缝中喷出的高温熔岩,经海水冲洗、析出、堆积而成的,并能象植物一样以每周几厘米的速度飞快地增长着。它含有金、银、铜、锌等几十种稀贵金属,而且金银等金属品位非常高,所以又有“海底金银宝库”之称。
    为了开发这种矿床,目前不仅发达国家,就连有些发展中国家也都在加紧勘探和试采。
    (曲国斌) DkY品论天涯网


    【日本《日经产业新闻》七月十二日报道】新能源综合开发机构(理事长绵森力)十一日宣布了关于煤的液化和太阳光发电等新能源的技术开发和资源开发的中长期计划。
    这项计划分别概述了煤、太阳、地热、燃料储藏和酒精生物量这五个方面利用技术的开发以及煤和地热资源的开发。
    其中作为支柱的是煤的液化、太阳光发电和燃料电池这三项的技术开发。
    煤的液化方面,关于烟煤液化,在一九八九年末以前建设日处理烟煤二百五十吨的小型实验厂,从一九九○年到一九九二年实行运转研究。关于褐煤液化,明年度建成日处理五十吨的小型实验设备,在一九八六年和一九八七年进行运转实验,另外,为建造利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褐煤的商业用成套设备作调查。
    太阳光发电技术的目标是在一九九○年前后使组件电池板的造价每千瓦为五十万日元,将开发多结晶和非晶形的各个太阳电池。
    中长期计划方面,将研讨被称为下一代太阳电池的鉫的开发。
    另外,关于燃料电池,据说会最早达到实用化的燃料电池——磷酸型燃料电池,将于三年内实行低温低压型和高温高压型两种方式的一千千瓦级成套设备的试验运转。 DkY品论天涯网


    【路透社波士顿八月十三日电】美国四年前开始兴建了第一批风力发电站,但到今年一月为止,风力发电的总数已达三百兆瓦,足够供十五万户照明之用。预计到一九八五年还将增加到这个数目的三倍。
    虽然,风力发电目前仍处于初建阶段,然而鼓吹搞风力发电的人预言,到本世纪末之前,风力发电站生产的电力将占美国总发电量的百分之十,超过目前的核发电量,相当于目前的水力发电量。
    目前已有大约一百五十家公司在制造风力发电的设备或经营风力发电站。据美国风力发电协会执行主任汤姆·格雷说,已经在发电的风力发电站大约有三十个,还有五十到七十个正在兴建之中或处于计划阶段。 DkY品论天涯网


    风车古来有之,而且古今风车所应用的基本原理并无二致,都是使风通过风车的叶片产生转矩,转矩使叶片沿一主轴旋转。现代风车还带动发电机发电。
    不过,今非昔比,现代风车常有几十层楼高,并应用了各种先进技术。例如,目前美国政府大量投资研制的一种风车仅叶片就有三百英尺长,还配置了计算机和液压控制设备使这一复杂的机器顺利运转。系统越复杂,可控性越低下。现代风车虽然集现代化技术之大成,但却往往故障不断。现在美国桑迪亚全国试验室的风能研究中心设计出了一种结构简单而效率较高的“打蛋器”式风车,克服了上述种种不足(见图)。
    打蛋器式风车的最初设计者是本世纪初的一位名叫达里斯的法国人。七十年代,桑迪亚实验室以达氏思想为基础,设计出了今天的打蛋器式风车。
    打蛋器式风车不同于横轴式风车。为了利用来自各个方向的风力,横轴风车必须配有测试风向和使桨叶换向的装置。由于打蛋器式风车用的立轴,所以不管风从哪个方向来,都能带动发电机工作。另外,横轴风车把发电机装在塔上,维修不便,而且为了减轻部件的重量,还不得不采用代价较高的材料和设计方案;立轴式风车却不然,它可以把发电机放在地面部位,不仅方便了维修,而且还可以尽量选用便宜的材料。
    桑迪亚实验室试制的打蛋器式风车高八十二英尺,宽五十六英尺,叶片实际长度为一百英尺,最大发电量为十万。它的缺点是不能自己启动,必须给它一个外力。
    桑迪亚实验室的设计获得了美国风能协会授与的最优发明奖。
    (本刊特约记者赵子健寄自华盛顿) DkY品论天涯网


    【合众国际社加利福尼亚州达格特八月二十一日电】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一号发电站今天开始全日发电。它的发电量可供一个五千人的居民区使用。
    这座耗资一亿四千一百万美元的太阳能发电站位于洛杉矶市东北大约一百九十公里的地方,是美国能源部、南加利福尼亚爱迪生公司和洛杉矶市水电部的一个联合项目。 DkY品论天涯网


    【日本《日刊工业新闻》八月十三日报道】新能源综合开发机构决定,为大大降低制造多晶型太阳电池用高纯度硅的工艺成本,将着手研究开发直接从低品位的沙子中制取硅的技术,并已制定了三年计划,委托给日本板玻璃公司进行要素研究。日本板玻璃公司已在研究室阶段将鸟取县的山沙作原料,使用硅酸钠法制造出纯度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六个九)的硅。
    在制造多晶型太阳电池方面,现在总成本的百分之三十在原料高纯度硅的制造工序。过去,日本是进口金属硅,用化学气相淀积法制取高纯度的硅。此外,还有流化床气化法,在新能源综合开发机构委托给信越化学工业公司进行的中试设备级的研究开发中,已在世界上首次制取了纯度为八个九、九个九的硅。流化床法的目标是要比化学气相淀积法降低成本三分之二。现在要研究的硅酸钠法将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目标是比流化床法再降低一半。
    硅酸钠法也叫固体精制法,它是利用山上或海滨
    处处都存在的沙子制造高纯度的硅。西德西门子公司正在研究开发D硅法(利用盐酸、硝酸除去硅的不纯物质)。硅酸钠法是利用物理选矿技术从沙中提取硅石(二氧化硅),再把它同碳酸钠混合在一起,制成水玻璃状态,在此基础上再提取出高纯度的硅石,进而使之还原为硅。
    日本板玻璃公司将在一九八六年度以前投入三亿日元的资金就制造纯度在八个九以上的高纯度硅的工艺进行要素研究。 DkY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