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德国《明镜》周刊六月二十五日一期文章】看来德国的纺织工业又活了。
以前被严重的萧条弄得脚跟不稳的纺织厂,现在乐滋滋地记录着增长率。一九八四年第一季度该行业的营业额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六点五,生产增长百分之七点一,订货增长百分之九点五,回升包括了几乎所有纺织原料:纤维和线,天鹅绒和丝、灯芯绒、毡、纱和初拈线。
许多年来,纺织工业被认为是快完蛋的行业,它生存下去的机会还不如煤和钢这两个危机部门好。营业额太小,成本太高,外国的竞争据说是无法击败的,两年前纺织业协会还在一张“苦恼的清单”中列举了该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站住脚的困难。外国供货者的进口货确实堆满了本国市场。从一九七○年到一九八四年的十四年中,二千四百家公司中有大约一千家关闭了。
现在回升的动力偏偏来自于对纺织工业来说最没有料到的方面——来自国外。在国际商品贸易中现在各公司处境很好,在头三个月中纺织品出口增加了百分之十五点五,外国订货增加百分之二十二。
由于纺织实业家跟不上国内的高工资,他们把工人从工厂排挤了出来。旧机器被报废了,订购了高度现代化的自动机床、电子计算机和机器人。一九七○年以来,职工人数从将近五十万减少到了二十四万。
“德国制造”的纺织品又被认为是时髦和漂亮的了,很少被认为是较便宜的,但却被认为是较好的。
有些人是靠“专门化的勇气”成功的,伍珀塔尔一家小型织带厂的老板找到了全新的机器,这种机器能做夜班而不需人操作。
也许不止于此。协会主席普卢特以及整个同行都认为,“竞争能力的增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市场”。
今年上半年,我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赴日研究,接待我的是著名经济学者、东京大学教授林周二先生。林教援在东京大学和其它一些大学讲授“统计学”、“经营学”、“流通经济论”等课程,还是一位相当多产的经济评论和学术著述家,著有《流通革命》、《企业与市场创造》、《经营与文化》等十几本书。
林教授对中国友好,曾多次访华。他在对我进行指导和闲谈中,常常谈及中国和中日关系问题。出于对中国的友好和关心,林教授同意我记录他的谈话并回国作介绍。中国重文重理日本重技术重应用
初次见面,林教授就兴致勃勃地谈起了中日文化关系。他说,“日本人当惯了学生,作为学生很优秀,但作为先生却不高明;中国人当惯了先生,作为先生对日本帮助很大,但作为学生却不大出色。”他说,“今后日本人应努力当好先生,中国人应努力当好学生”。
在谈到中日两国文化相异之处时,林教授说,“日本有一句老话:’做诗不如种田’。中国在历史上长期盛行科举,‘学而优则仕’,当大官的绝大多数是能诗善文的人,因而形成了重文、重理,轻视体力劳动的倾向。与之对照,日本人比较重技术、重应用,较少轻视体力劳动。当然,中日两国文化特征各有短长。在新产业革命时代,如何使中国人普遍地彻底地扭转轻视工学(轻工重理)、鄙视经商、轻视动手的传统倾向,是一个应当解决的课题。”
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对该国的技术性格有很大影响。林教授说,“同样是集成电路,美国人想到将它用于军事,用于宇宙航行,飞向太空世界,开拓未知的新疆域;日本人则想到将它用于制造半导体收音机、计算器等等,似乎是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儿,却拥有很大市场。计算机也是如此。总之,对于同样一种技术,美日两国的想法、做法很不相同。”
最近,林教授出版了一本书,题目是《经营与文化》,反映了他关于经营与文化密不可分的一贯想法。
他说,“企业的经营者既要考虑经济的一面,即合理性的一面,技术性的一面,可计算的一面;又要考虑文化的一面,即非合理性的一面,伦理性的一面,无法计算的一面。
“日本人搞质量管理,许多地方从经济上看是不合理的,但是,日本人的技巧主义、文化传统,促使日本人追求过剩的质量,结果,日本的质量管理在世界上获得声誉。
“德国的照相机,外侧很考究,内侧做得很粗糙,因为内侧人们看不见,而日本人对内侧也加工得很细,为什么这样做,从经济合理性很难解释,只有从文化风土上找根源。
“日本人的技巧主义、喜爱整洁、崇尚细腻的文化习俗,使日本对于集成电路、电子装置等新兴工业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林说,“中国苏州等地的人们手很巧,刺绣等手工业很发达,对于搞电子技术、搞集成电路,可能会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未完,待续)
【日本《产经新闻》七月二十六日报道】签订“日中原子能协定”的谈判二十六日在北京举行。这次谈判是迄今经过三次事务级协商,日中双方提出协议书草案后进行的第一次正式谈判。日本政府打算全力进行协商,以争取年内谈妥。
保证和平利用的手续规定如何写入协议中,成了最大的焦点,但是,如果能达成协议的话,那就将成为同共产党国家之间签订的第一个原子能协定。
这次协商的目的不是商定每个原子能发电站技术的和平利用,而是要确定整个技术的和平利用的范围。
美报载文说,画展不仅向人们提供了当代中国绘画艺术的线索,还提供了有关当今中国文化的线索
【美国《纽约时报》六月二十二日文章】题:七十年代中国画在亚洲学社展出(作者:迈克尔·布伦森)
西方人尽管对二十世纪之前的中国画至少有个一般概念,但对本世纪以来的中国画也许一无所知。中国画的雅趣和意境,在许多西方人看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当代中国画》,正在公园大街七二五号的亚洲学社展出,这个画展将一直办到八月二十六日。展出的五十三幅毛笔画和速写,系三十六位画家所作,它们不仅向我们提供了有关当代中国绘画艺术的线索,而且还向我们提供了有关当今中国文化的线索。这些画都是一九七六年以后作的,并被不严格地标为传统中国画,其实它们的风格并不千篇一律,而是多姿多彩;多种多样、参差不齐的风格却正是一个处于转变中的、不断开放的中国社会的标志。
中国政府同意举办这个画展,但并未插手其事。选画工作是由三位美国美术史家做的,他们是:旧金山中国文化中心(该画展首先在那里举办)执行主任兼馆长露西·利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詹姆斯·卡希尔和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沙利文。他们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协同工作。在纽约展出后,该画展还将赴伊萨卡、丹佛、印第安纳波利斯、堪萨斯、明尼阿波利斯等城市巡展。我们从画展介绍中得知,“黑暗的十年”产生了与过去决裂的结果。许多在一九七六年以后才成年的中国画家,不像前辈画家那样受到传统的羁绊。
突如其来的西方影响将是中国美术家不易解决的一个问题。西方美术往往同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大相径庭。这个画展中的力作往往是最保险的,其画家是以传统笔法处理山水风景和花鸟走兽的。
但是,该画展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画家们在探索新领域中所达到的程度。沙利文先生写道:“对于风景画的合适题材的传统限制已经消失。”现在,画家们正在画过去中国绘画中如果有也是很少的题材,如荒漠、废墟、山峡、雪景和松林。如果说,新题材的处理手法有时似乎也过于朴实,那么有些作品,如亚明的《长江山峡》,表明新题材处于释放出新的、有力的艺术可能性的过程中。
与这种新的表达自由相呼应的,是引人注目的抽象派表现手法,这在程十发笔下的公元三世纪的屈死贤哲嵇康的画像和李华生(音)画的《农舍》中十分显著。画展中的有些作品看上去十分抽象,其中一幅
——应野平的《高耸入云》——所采取的抽象笔法令人联想到米尔顿·艾弗里(1895—1965,美国画家
——译注)的笔调。
【路透社伦敦六月二十四日电】“伦敦商业区”正在计划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以便试图恢复它在世界证券(股票和股份)市场上日益衰落的地位。这是它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改组。
这些定于明年年底进行的改革,保证永远改变“伦敦商业区”——首都的金融和商业中心——这一只对少数人开放的世界。它迄今仍享受着九百多年以前拥有的特许权和特别待遇。
这些拟议中的改革,重点集中在伦敦股票交易所,它目前的海外年收入大约为六十亿美元。
“伦敦商业区”需要进行改革一事,反映出世界资本流动的方式在过去十年内已经发生变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的伦敦曾经是银行贷款和资本供应方面的主要中心。工业界人士说,但是近几年来大的商业借款者,越来越转向从证券市场取得通过股票和债券得到的资金。
一方面,这种业务的大部分——特别是每年交易额达四百五十亿美元的欧洲债券(在它们本国以外发行的债券)——仍然经过伦敦,另一方面这种业务越来越大的一部分已经转到象东京和纽约这样的中心去了。更糟糕的是,在伦敦进行交易的这种业务中的最大份额,目前已被得到巨大资本基地支持的非英国公司所控制。
分析家们认为,英国之所以失去海外证券交易中的兴旺景象,主要是由于伦敦股票交易所的限制性做法及其与众不同的交易结构造成的。
伦敦商业区的现行制度有一种固有的劳动分工:商业银行为国际贸易筹措资金,管理投资问题和安排公司的筹措资金的合同,但是不能从事证券交易。
经纪人把股票出售给投资者,但是所谓的股票商是最先把股票买下来。贴现公司为大型商业银行买进和卖出金融市场的证券,然后由英国中央银行即英格兰银行提供资金,而中央银行并不直接同这些大银行打交道。
一位英国经纪人评论说:“每个人在伦敦商业区都有一个安全的避风港。”许多分析家说,这恰恰是伦敦商业区出毛病的原因,使得它象一种家庭手工业,而不象一个主要的金融中心那样进行活动。这些界限有许多将由于即将来临的革命而消失,这次革命的中心,是伦敦股票交易所保证废除对证券交易征收固定手续费的办法。
伦敦股票交易所执行委员会还表示,它将取消关于成员公司中的外部所有权只能超过百分之二十九点九的限制,从而使成员公司可以吸收更多的英国或外国资本,以便同美国和日本的大贸易公司竞争。
【共同社东京七月二十四日电】题:日本经济今后十年将以百分之四的速度持续增长
国民经济研究协会,七月二十四日发表了一九九三年的日本经济预测。
该协会估计,今后十年里,日本经济将趋于平稳,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将以百分之四的速度增长,而物价则以年率为百分之一点五的速度上涨。研究协会认为,民间设备投资不断扩大,它是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原因,但由于财政将继续采取紧缩方针,所以,政府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将下降。
另一方面,出口将继续不断地扩大,但进口则由于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等原因,将以低于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的速度演变。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