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虽短,价值千金。
按照治疗方法,可把发烧分为可发汗和不可发汗两类。
可发汗的发烧,人感觉怕冷(医古文表述为“恶寒”)。
不可发汗的发烧,人感觉不怕冷,皮肤可能还怕热。
人是恒温动物,人不断进行基础代谢产热,运动和进食还会额外产热。在通常温度下,人通过辐射(红外线可探测)、对流(风带走热量)、传导、以及蒸发(无感出汗和有感出汗)4种方式散热,维持身体保持恒温。
恶寒而发烧,乃因受寒关闭皮肤毛孔,导致重要散热通道关闭,产热继续,散热减少,废热在体内积累,因此体温逐渐升高。体内液体因升温而压力增加,导致身体感觉有痛感;有些本来从毛孔走的代谢废物不能排出,组织的代谢废物包括二氧化碳/碳酸废物浓度增加,导致感觉酸痛。
很多人发烧初期,主要感觉就是“发低烧并且有肌肉酸痛”。如果及时正确处理,可以快速退烧。
老人往往不发烧,因为代谢低下,产热太少,烧不起来。
那么毛孔关闭是不是都因为受寒之后的生理应答?如果只是鼻咽部感染病毒,同时并没有环境受寒,那么也会关闭毛孔导致发热吗? 我们知道有一类物质叫做“热原”,在注射药物当中是严格检验不得检出的,否则,微量的热原注射入肌肉或血管,就会引起发热。所以,推测感染和毛孔关闭的关系,既可以是先受寒毛孔关闭,因受寒体温降低增进病毒繁殖(见美国德州免疫学教授兼中医爱好者孙建军教授的闲言碎语聊中医系列(一):中西医综合视角下深度揭示流感的真相;);也可能是先感染病毒,然后免疫系统感知到病毒增殖而发出系统信号,导致关闭毛孔(可理解为进入战备状态,准备“关门打狗”)而逐渐发烧,以更好地利用身体热量来战胜病毒入侵。
无论事实或机理上的先后,只要人体发烧了,而且怕冷,就是皮肤毛孔关闭。(人体日常生活的环境总是有细菌和病毒存在的 很多还在体内定植和人达到共生 只是人免疫力低下时出来做乱)
客观上在“发烧”,皮肤温度高于正常,为何 主观感受“怕冷”呢?
怕冷是主观感受,是皮肤感受器对神经的影响结果。皮肤热胀冷缩,毛孔收缩则牵拉到相关感受器。如果继续受寒会进一步牵拉,因而有更多的神经不适感受,也就是怕冷。如果此时热敷或吹热风让毛孔舒张,则感觉毛孔牵拉缓解。因此有怕冷感的时候愿意盖厚被子睡觉。(此点受到“天下无疾”老师的科普内容启发。请大家关注这位老师的视频号"岐黄遗术"。)
那么如何治疗“发热+恶寒”的症状?
中医的思路就是发汗。多种方法可以发汗。包括药物疗法桂枝汤麻黄汤,食疗法葱姜汤,红糖姜水,姜汤面条,喝温水,喝粥,+ 睡觉发汗,热水泡脚发汗等等。物质成分就不一一论述了。但总体可以看到,热水是共同点,无论是胃肠道吃喝进去的,还是泡脚通过传导到人体的,都会增加人体热能——发烧还增加人体总热能?是的,增加人体内的总热能,以及液体量,并让这些温热的水冲开毛孔,出汗。我们可以想象人体的免疫系统在更加温热的体液中和病毒战斗,战斗消耗能量,高的体液让分子的动能更加充足。当战斗接近尾声,病毒被消解成碎片或活捉(被某些细胞吞噬 或者被某些抗体捕获限制活动),人体打扫战场,开门送客,将携带被俘获的病毒及碎片的代谢废水泼出去,这就是出汗。
人一出汗,蒸发作用快速降温,也就退烧了。体液因出汗而数量减少,汗带出代谢废物,马上身体因体液压力和代谢废物带来的痛感和酸感都消失了。
西医对于感冒,几乎只有一个措施 “喝温水”,有的还加一个”吃维生素C“。对照上述,其实是共通的。
热,是直接的热能,水,是液体。都是去帮助免疫系统战斗。中医用姜,是促进代谢水平提高,更好地产热;糖/稀饭/面条/红枣等都是生物能量,是细胞”锅炉“线粒体产热的燃料。桂枝,则是促进血管的温度提高,麻黄和葱等都是促进毛孔的打开。而白芍促进血管的舒张,甘草保护心血管。 伤寒论的基础方“桂枝汤”的五个成分都讲了: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麻黄汤成分是麻黄、杏仁、甘草和桂枝,交集有2味,因麻黄汤用在身体强壮,发热无汗的人,因为强壮,“锅炉”本就烧的很旺,就不用姜、枣了。麻黄打开毛孔让废液废热外出,杏仁促进肺部代谢垃圾被血液带走经大小便排泄。
西医治疗感冒,那种输液把凉凉的液体直接打进血液的方法是错误的(就不说是不是有意祸害了),可改为同样的液体(但不要激素抗生素)温热了口服,则更为科学与安全。所以,感冒发烧,喝个温热的糖盐水,就是医院吊水(主要成分是生理盐水+葡萄糖)的改良版,而且更加安全有效。如果是加一点柠檬汁(可类比桂枝汤中的白芍,又富含维生素C),口味更佳,效果也好。(补一句:看到这里,对中医有“废医存药”态度的人会如何想?呵呵)
总之,理性看待发烧,不要害怕发烧,发烧是身体对付病原入侵过程中的现象,是战斗的条件,我们要顺应身体的智慧,给身体输送水或直接间接的能量,帮助身体打好抗击战,而不是慌慌地物理降温乃至直接静脉输液滴入寒凉的液体来物理降温——这种逆天而行的动作会给身体的免疫战斗拖后腿,让身体不能迅速完成对病原的清除活动,虽然烧退了,但是病原留在体内了,甚至深入潜伏了。所以一般发烧就打点滴(如果入体液体低于体温则有伤害性;如果点滴加热到体温再输入则伤害减少 但如果里面有激素抗生素则也是伤害较大)的孩子容易反复发烧,因为病原还在体内,身体还想战斗一下赶它们出去。但是遇上无知的服务和有意无意骗人害人的庸西医,就是凉凉的输液压制免疫系统的战斗。看似退烧快,实则毁人不倦!长此以往,一辈子的身体就很虚弱,需要看中医调理回来。
看更多中医方的使用,可参考我前一段的文章疫情下自我防护的建议,里面提到几个中医科普号以及系列中医用药讲座。也可参考另一个链接 备药清单,简要版(经方梧桐先生 里面可延伸出更多文章)
害怕发烧,害怕发烧时间长了烧坏脑子,所以要输液退烧或者打退烧针,这是有些人系统灌输到大家脑子里的谎言。实际上,我们时常听说医院烧了半个月一个月的患者,最后中医治好了,脑子也没坏。通常是脑炎病毒感染的发烧,才会导致脑子出问题,但脑炎感染是很少见的而且症状也和普通感冒/流感/新冠不同。
那么不怕冷的发烧又是怎么回事呢?中医如何治疗,现代科学的语言又如何解释呢?且听下回分解。
注:本文内容,乃是受到“天下无疾”老师的科普内容启发,只是我进行了浓缩加工,且用的语言更加现代。可关注这位老师的视频号"岐黄遗术"。
后记:我一直关心中医的现代化解读,最近因为“天下无疾”老师的讲座启发,突然对《伤寒论》的现代原理有了相对通透的理解,心中真是非常欣喜。我业余学习中医也有多年了,看的书也有一些,讲座课程也听了一些,但是总觉得是让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内容多,讲清楚道理,而且是用现代语言讲清楚的非常少。还好,在追求中医的现代化解读的道路上,并不孤单。有时遇到同好,听到精彩的解读,这种快乐真是无以伦比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正好如今赶上了感冒发烧的季节,因而分享出来与同胞共乐。
今日内容,是我用“人体热力学”的现代科学语言解读中医科学性的第一篇。这一宏观学科是深合中医学内涵的。我们从化学和微观的角度去科学解读中医遇到了很大的挫败,而从物理学、工程学和宏观的角度去解读或可更加成功。今天算是“人体热力工程学”的一篇抛砖引玉。欢迎同道留言探讨。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