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实现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和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中医药文化吸收了以儒家和道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着深邃的中国哲学智慧,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上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医药文化强调以人与自然的统一为基础解决人的健康问题。几千年来,中医药一直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与健康养生。中医药文化认为“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强调和谐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认为“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强调生活方式对健康的直接影响;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强调养德养生。中医药强调救死扶伤、道济天下的医德,践行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明理念。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中就强调:凡大医治病,必当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可以看出,中医药学正是因为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实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因而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其精华所在,成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
“第二个结合”是推动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医药文化具有立场、观点和方法上的契合性。中医药文化的实践观、整体观等基本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基本原理高度契合。如辨证施治是中医的主要方法论之一,既兼顾了人体生理病理矛盾的普遍性、复杂性,又重视了矛盾的特殊性及其转化规律,符合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如在治疗具体方法上,中医采取针灸、按摩、食疗等各种方法组合,体现了系统性和整体性。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必然选择以马克思主义来改造和升华中医药文化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医药领域的实践和运用,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个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医药文化在共同的价值指向、奋斗目标中相互激活、相互砥砺、相互成就,必将谱写出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在实践中推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牢牢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必须坚持”就是实现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立场。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就是治病救人。相比于西医,中医更重视患病的人,讲究“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败所由。故当以人为先,因证次之。”可见中医学对疾病治疗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都是人,在新时代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
坚持自信自立,是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的长久底气。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关于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文明积淀的成果,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基础。中医药自信自立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唯其自信自立,才能开辟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医疗模式。
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的核心路径。实践性与发展性是中医药文化的内在属性。守正是基础,要守住中医药的根和魂,传承好中医药文化精髓,发挥好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创新是关键,要注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解读和提升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机理,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
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创新发展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着一系列安全性风险和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巩固优势,中医药才能得到持续创新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是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的优良基因。中医药文化历来反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内环境与外环境共同作用的整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物质、能量转化的系统,始终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人的健康。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的战略方向。中医药一直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也是开放包容的结果,新时代必将在国际交往合作中发挥更大积极作用,推动文明互鉴,为应对全球医疗卫生挑战、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均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天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