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人们在西医中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多,而中医的博大精深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同时也因为有更多的中医实践者走向前台,认可中医、相信中医并且呼吁发展中医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其实这些年生活中大量的经验实践、大量的病例案例和医学理论的辨析都使我们大家逐渐开始认识到西医的局限性与中医的优越性。
然而近几十年来,在全社会一心向西方学习的错误潮流下,主流舆论对中医的非议、诽谤、妖魔化甚嚣尘上,而西医从业者从西方认识论的角度和出于利益考虑而对中医的攻击、批判也此起彼伏,再加上各种江湖骗子打着中医的旗号招摇撞骗、浑水摸鱼、滥竽充数,对中医的传承、文化的传播和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甚至一度导致中医被定义为伪科学,所有的中医院看不到几个中医,所有的中医学院老师不相信中医、学生不学习中医……整个医学领域成为了西医统治的天下。
在此中华国粹中医面临传承危机的时候,那些奋战在医疗第一线的老中医们不再沉默,而热爱传统文化、热爱中医的志士仁人们不再沉默,认识都中医的优势和西医的局限的知识分子们也不再沉默,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尽力发挥作用,宣传中医思想、推广中医文化、澄清各种谣言和误解,并秉承悬壶济世的医道解救百姓于水火。
而本网也试图发挥所长、尽己之所力宣传中医思想、探索中医为核心的医改出路,力图拯救中国文化、保卫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为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探索出路。据此,本网曾集中报道了甘肃省卫生厅长刘维忠力挺中医、推行中医为特色的医改道路的事迹,也发布多篇文章探讨中国医改的出路,以期让更多的人拨开迷雾见月明,找到在医疗方面个人与社会的出路。
中医到底好不好,不管是在医学理论上,还是文化思想层面上,或者医疗实践中,都有大量的学者文章和专家解读来解答。西方医疗体制、市场化的运作以及西医本身在治病方面的局限,注定了只搞西医的老路是没有出路的。走出一条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回归医疗公益服务性特质的医改新路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是发展潮流。大势不可避,民心不可违,这条路才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正道!
1.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让中医药在医改中起到更大作用
(摘自:中国中医报)“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中医药价格相对便宜、安全可靠、深受群众欢迎,所以这个方面的工作还要加强,让中医药在医改中起到更大作用。”李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六次全体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名国务院组成人员的人选。代表投票后,李斌高票通过就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李斌说,组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是中央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任命我担这副担子,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一定会认真履职,在新的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大家常说,祝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可见健康和家庭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李斌说,卫生计生都是重要的民生,是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做好这项工作,要靠广大基层医务人员、基层计生工作者的精心服务和扎实工作,无论在雪域高原,还是在偏僻乡村,在祖国的每个角落,是他们在辛勤工作,默默守护着13亿人的健康,落实着各项工作任务。我希望媒体朋友更关注他们,多给大家鼓励,释放更多的正能量。
李斌说,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我们一起齐心协力,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把卫生计生工作做得更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好十八大和两会精神,统一思想,精心组织,搞好这次机构改革,搞好新部门的组建工作。要做到队伍稳定、工作不断,凝心聚力,按照既定的部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做好卫生和计划生育各项工作。
2.院副院长李慎明:振兴中医药事业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完全是这一提法。把发展中医药事业,连续写入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这具有重要意义。实干兴邦,现在的关键任务是落实。
最近,国外一个著名财经网站报道说:“西方制药公司对于它们曾经嘲笑的有着2500年历史的中药越来越持开放态度”;并说“世界上几家最大的制药商正转向中药配方开发新产品,将中药向全球推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能没有中医药事业的振兴,振兴中医药事业应是国家亟待认真制定和落实的一项重要战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从哲学角度看中医药学对人类的贡献
记 者:李副院长,您如何看待中医药学?发展中医药学事业有什么样的重大意义?
李慎明:我个人认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以汉医药为主体并包括中华各兄弟民族的传统医药学在内的集大成的一门科学。它是以中国哲学思想和方法为指导,既包括医学,又包括药学,还包括针灸、推拿等多种非药物方法的医药科学。中医药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积极影响。
1953年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1954年,他还在一次重要批示中指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从当今我国中医药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看,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不仅涉及保障广大百姓医疗健康的大事,也涉及我国经济产业创新的大事,涉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弘扬的大事,甚至是涉及对全世界有贡献、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记 者:从哲学角度分析,中医药学对人类的独特贡献是什么?
李慎明: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各个民族的智慧,蕴涵着优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中医药学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哲学基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始终贯串在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当中,并对中医药学起指导作用。而唯物和辩证的观点也正是中医药思想的精髓。比如,中医药学理论和发端于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理论之间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人在长期对天文物候观测的基础上对自然存在、发展和变化的总体概括和把握,它把天、地和万物其中包括人等所有物质的存在及其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天地万物的“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心物一源”的整体思想,是对日月五星运行对地表万物,其中包括对人的影响的高度总结,是对天地万物,其中包括对人等所有物质运动规律及其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系统认识。由于日月五星运行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段内不会改变,因而从这一理论的视角出发来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世界,认识人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中医药哲学理论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包括,蕴含并体现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中医学中的“五行之法”,体现了我国古代哲学关于事物彼此联系、相克相生、相容相和的哲学思想;中医学关于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形神相即的统一体的观点,体现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作为中医学最高范畴的“气”论、“气”说,体现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朴素的物质一元论的思想;中医学的阴内阳外、阴阳相合的“阴阳说”,体现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等等。
中医、西医都是人类文明长期实践的结果,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人类本身可持续发展进步的宝贵财富。我们决不能排斥西医,并主张中西医并重;我们同时提倡中西医要认真地互相了解、配合。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也完全承认,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由于一些人的浮躁心理和一切向钱看思想的影响,庸医甚至伪医还有不少。但是,从哲学理念上说,中医是从整体出发到局部,进而有效地认识局部,通过调理整体来医治局部。而西医往往是从局部出发而不问整体,通过医治局部来改善整体。因此,总的来说,中西医的理念各有各的优长。但西医有时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是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的现象。从整体上说,西医检测的定性和量化等可能比中医直观、先进,但说句可能不恰当的话,中医的从整体到局部的哲学理念可能要比西医先进。中西医的优长都有大量的实际临床疗效可以佐证。中西医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发展,真正的中西医结合也可能是产生有别于中西医的新的医学理念和新的医学体系的有效途径。但秉持“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心物一源”的理念,从哲学理念上的返朴归真,在更高层次上从大自然中寻求人类健康与长寿之道之术,则有可能是整个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前进方向。
要充分利用中医药这一宝贵的卫生资源
记 者: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独有的卫生资源和重要组成。如何看待中医药的作用和前景?
李慎明:在我国,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解决十几亿人的医疗卫生保健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切实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必须充分利用中医药这一宝贵的卫生资源。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中医药事业,但不可否认,其中也有过不应有的曲折。2003年防治非典工作中,中医药在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中医药的独特作用也初步显现,从而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积极评价与肯定,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其重要的现实价值日益显现。人们重新认识了中医药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医药事业在不断发展和提高,已惠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这是令人欣喜的。
继承和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不竭动力
记 者:中医药发展前景广阔,如何才能继承和创新中医药事业?
李慎明:切实继承和不断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十分宝贵的科学宝库和科技资源。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不仅对医疗保健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还将对生命科学产生深远影响。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医药继承创新工作不断推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老中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科技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等。因此,必须加快和促进中医药科技的进步,推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使之不断与时俱进,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要继承创新,就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首先是要继承。中医药是有别于西医药并有着自己独特优势、自成体系的科学的结晶。绝不能借口中医药现代化而使中医药丧失特色和优势,甚至丧失自我和自主,从而使中医药成为西医药的依附。中医药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才能有无比光明的前景。在继承创新中医药中,要加强中医药内部各个不同学派、不同门第之间的交流,加强医、药学问的沟通及针灸、推拿等各种医学、医术之间的切磋、交流。要防止老死不相往来、各守成见甚至“文人相轻”。在继承创新中医药事业中,要提倡中医药理论研究工作者、从事临床实践医务工作者与有志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企业家等各路大军相互协作、共同配合。只有这样,中医药事业才能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自己重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中医学也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应有着博大胸怀,能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这是时代的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医自身完善与发展的必需。中医药学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就吸取了当时哲学、社会学、人文科学以及天文、地理、气象、数学、历法、农学、化学、心理等多个自然科学学科的成果。在其发展的长河中,汲取了世界各民族医药文化,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是两个不同理论体系的医疗科学。它们之间,决不能相互代替,但是可以相互借鉴。中医药也要容纳其他学科包括西医药的医学成果,这样才能既保持中医药整体综合的优越性,又参考西医理化、生物的微观实验和实证分析方法,使分析与综合在更高层次上统一,才能不断发展。
因此,要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就必须弄懂中医学中所包含的既唯物又辩证的哲学思想,深刻理解中医学理论的本质和特点,这既是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重要前提,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医学的精要所在。而不能对其赋予唯心主义的解释,变成不可捉摸的“玄学”。要做一个好的中医药事业的工作者,应该首先刻苦钻研中医药理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相关学者,应该深入研究、探讨和阐发内容丰厚、内涵深刻的中医药哲学理论。我们的中医药教学中,应该把中医药理论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我们的中医药教学中,应该把中医药哲学理论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我们对于中医药宏大、深邃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医药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和大创新就有了一个最坚实的基础。
另外,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十分宝贵,我们一定要充分继承。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更为先进的哲学理念。新中国的石油是《矛盾论》和《实践论》起家,李四光、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新中国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来发掘、研究我国古老的中医药理念,来拓展创新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有可能是条捷径。因此,应当鼓励从事中医药事业的管理者、医药人员等在学习中医药传统理论的同时,学习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
振兴中医药事业,为建立发展生命科学作贡献(详细:李慎明:振兴中医药是民族复兴重要战略)
3.人大代表:发展中医搞医改,走中国医改自己的道路
(据央视网报道)原题:人大代表张伯礼:加快“中医药立法”利国利民
近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接受央视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医药立法”经过充分准备,法律文本日趋成熟,全国人大已将“中医药立法”排在一类,并有望在这一届政府颁布实施,从而推动中医药的健康发展,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张院士对记者说:“中医药立法”已准备了10年,经过多次深入讨论、反复征求意见,法律文本已日趋成熟。而立法又是一件严肃的事,所以之前一直在“排队”,现在已经排到“门口”。尽管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几年也发挥了一些作用,但中医药还须通过立法,应对多方面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与市场挑战:
首先,中医药在我国医疗改革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张院士指出,现在医改所需经费越来越大,不少国家都难以为继,中国要想医改成功,让全民享受更好的医疗,就必须发挥中医“简便廉验”的优势,将“一把草”的优势发扬光大,尤其对基层,作用之大不可估量。因为我国有博大精深的中医药,还有很多优秀中医人才,要真正解决好医改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走中国医改自己的道路,中医药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现在越来越多人有这样一个共识:治病不如防病。对疾病的预防,已是全世界的共识,国外有研究疫苗、维生素等预防疾病方法,现在“治未病”的思想已被广泛接受,而中医药的核心就是“治未病”与日常养生,必将发挥核心关键作用。
第三,中医药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国传统中医药在今天,不再是单一的药品、保健品,还发展出饮料、药妆(具有疗效的化妆品)和治疗器械等产品,已形成一个大健康产业。草药种植处于产业链下端,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农民种植中草药的积极性,既美化环境,又增加收入,使广大农民“就地致富”。
最后,这次“中医药立法”也离不开全球经济的大背景、大环境。据WHO统计,目前世界上有54个国家制定了传统医学相关法案,92个国家颁布了草药相关法案,做到了对传统医药单独立法管理,保护本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而我国目前这方面还存在不足,显得有些滞后,所以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加快推进立法的工作进程,继承、保护和利用好我国传统中医药的自主知识产权。
张院士对记者还说,“中医药立法”并不会像一些人揣测的那样对“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竞争”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因为该法案的初衷是为了中医药更健康的发展。 “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况且目前西医在我国占有主导地位,不存在中医排斥西医,而且中医也不可能一枝独秀,但是有些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医还是能解决的。所以逐步发挥中医的独特优势,使中西医优势互补,才能让百姓真正受益。
张院士最后表示:今天的中医药已是一个“大健康产业”,正面临自身快速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所以加快“中医药立法”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编者评:虽然这个西医占据主流的环境对中医药发展非常不利,但如何在这样一个市场化的时代发展壮大的同时保持传统,让文化思想的传承来形成中医的主流确是个重大的课题。)
4.甘肃医改:中医,为医改“下药”
甘肃经济总量少、人均水平低、自然条件差,是一个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医改不能走发达地区的路子,更不能走西方国家的医改道路。
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广泛推广中医,成为甘肃医改的一条新路子。
中医,没有大量的检查费用,药品也便宜,符合“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的原则。另一方面,这次医改后,我省住院病人使用中医技术治疗时,费用100%报销,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可见,中医不仅对于降低门诊、住院平均费用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了医改带来的实惠。
引入中医,提高疗效
国家提出并实施了公共卫生均等化项目,但还没有实施基本医疗均等化项目。单纯搞西医很难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均等化,因为乡村很难像城市一样配备CT等大型设备。中西医并重,特别是发展中医是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均等化的最好手段。要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均等化,必须在发展县乡医院西医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医。
与此同时,中西医结合也有利于综合医院提高治愈率、减少住院天数、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医患纠纷。卫生部的一位领导曾介绍说,北京一个综合医院中医科非常强,这个医院的手术后遗症患者用中医治疗,平均每位患者只花了3000元就好了,医患纠纷也很少。
目前,在我省一些大型综合医院里,中医到西医科每周查两次房,这已经形成制度了。在重症监护室,中医和西医联合进行抢救后,成活率提高了,省二院中医参与治疗率达到85%。
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介绍说,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有340多名伤员转入甘肃治疗,患者多数是骨折伤。省卫生厅要求各医院能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的,一律不准开刀做手术,能用中医针灸解决问题的一律不输液,对其他患者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卫生厅还把省中医院、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和省人民医院的中药院内制剂,免费提供给各医院治疗的伤员,治疗效果非常好。做了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的患者半个月就能下床活动,用了中药消肿膏的一天半就消了肿,5名先兆流产的妇女全部用中药保胎成功,伤员非常满意。“2011年上半年,我去临夏县北原乡卫生院调研,一位30多岁男性患者患痈肿,已经溃烂,正在输抗菌素,我用炒栀子粉拌鸡蛋清外敷,一天就消肿了,三天就结痂了。”刘维忠说。
记者在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个事例:2010年,该院收治了一例超级细菌患者,发烧42摄氏度,严重的肺炎导致痰特别多,25种抗菌素全部耐药。于是,医院安排70多岁的老中医刘东汉诊治。吃完他的一付药后,患者体温降到了37摄氏度,再服三付药后,肺部X片清晰,痰也没有了。经国家疾控中心再次化验细菌,是阴性了。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局局长王国强看到这个信息后非常重视,立即派三位中医专家来兰州考察并指导治疗,三位专家对刘东汉先生给予充分肯定。后来刘东汉先生把这个病例写成了1万字的论文,在《中国中医药报》上连载了4次。
可见,中西医结合对于治愈疾病有着明显的作用,然而,前些年由于医疗市场化,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淡化了中医药的发展。但从这次国家医改的总体要求看,是要总量费用控制,价格结构调整,并给中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提高补助,以引导和鼓励他们应用中医方法解决疾病问题。
发展中医,甘肃具有天然优势
据史料记载,八千年前“味百药而制九针”的伏羲是甘肃天水人,这应该说是中国最早的中医。不仅如此,武威出土的汉简,以及敦煌医学等,也都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之一。所以,甘肃是中医药最早的发源地。
然而,多年来,甘肃的中医发展并不理想。因此,在这次医改中,我省确定了一个思路,就是走中医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这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西医都很贵,如何减少医疗费用,发展便宜的中医是一条有效途径。二是现在抗生素大量使用,解决抗生素的滥用问题,就是要用中药来代替。还有,甘肃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发展陇药的决定。目前,甘肃人工种植的中药材1500多万亩,是全国人工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这为我省发展中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据了解,在这次医改中,我省加大了对于中医药的扶持力度,并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办法(试行)》。这项由省卫生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和省食药局联合出台的办法,提出了四大优惠政策:在城镇医保中,对中医医院起付线降低一个档次,报销比例提高10%。在新农合中,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在原来提高10%,起付线降低20%的基础上,报销比例再提高10%,起付线再降低10%。在医疗机构补偿中,各级财政要提高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床位补助标准。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时,鼓励基层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对中医药工作成绩突出的予以补偿倾斜。
甘肃省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还决定,在基层医改中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推广中医药特色进基层,用中医药手段实现甘肃的基层医改目标。
在基础建设和服务能力方面,我省也做了大量努力。比如积极争取将12所省、市级中医医院列入国家计划立项建设,并要求14个市州在编制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县级医院建设项目时,至少列建1所县中医医院。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在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在中医医疗机构全面推行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开展中医药特色优势体系建设与评价;在综合医院门诊设立中医科,住院部设立不低于总床位数5%的中医病房,要求每个西医临床科室配备1名中医(针灸)医生,将中医药内容纳入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基本指标和日常业务工作考核指标。
“传帮带”,培养中医人才
刘维忠介绍说,瑞士由于有67%的选民支持,中医进入了医保系统。日本、韩国等国家早已兴起了中医热。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正在进行中医药的立法。所以,我们正在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建设,出台鼓励政策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师带徒”活动,选择1000位名中医作为师傅,选择3000名左右的中西医执业医师作为徒弟,结对培养三年,彻底解决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后继乏人的问题。另外,我们还打算创立中医陇原学派,有了学派,中医药产业也能打出去,同时可以塑造一大批人才团队。
当然,中医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近年来,我省已在乡镇卫生院设置卫生技术和中医药专业副高级职称序列,大力开展乡村名中医评选,已评选出207名,并积极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师带徒,推进中医师承教育等工作,为基层培养高素质人才。
去年以来,我省卫生系统还开展了“杏林觅宝”活动,就是把全国各地的名中医引到甘肃来,带徒弟、合作办医院等。全国有名的民间中医李可,今年80岁了,特长治疗肿瘤、疑难杂病,目前已经在甘肃省中医学院办了一个基地,还带了10个徒弟。北京的梁全龙是中医脊柱专家,在甘肃治疗了200多人。江苏有一个博士,是内病外治专家,今年也准备来甘肃做培训,为我省培养中医人才。(记者 胥廷辉 伏润之)
相关阅读:
为什么毛时代人们能够较好地得到医疗保障,到现在现代医疗社会反而无处看病、看不起病甚至看不好病呢?事实上,经济、社会的变迁对人们医疗看病有着巨大的影响。问题的根源在于西方医学的理论缺陷和医疗卫生系统的市场化。唯有打破西医神话,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似的原子化思维,走中医为主导的全民医疗之路,方能跳出西方医疗体系造成的看不贵、看病难、看不好病困局,实现人人能看得起病,能治得好病,过上真正健康幸福的生活。
核心提示:这是韩德强老师2005年1月17日的一篇文章,在文中韩德强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对中西医在哲学方法论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发现了中西医之间的内在差异,扼腕叹息于中医在中国的被排斥被妖魔化,发出了对中医回归的强烈呼唤。韩老师认为,人类的出路还在于对中医的重视和发扬。
核心提示:中医到底是否科学,到底是否有益于社会医疗保障?甘肃的实践非常具有说服力。中医特色的医疗改革道路,不仅是甘肃省的优秀探索成果,更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好的探索,应该得到相关部门向全国的大力推广。中医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是远比西医更先进的医疗方法。现在是到了回归中医特色,发扬中医传统,重塑中医和中华文化自信的时候了。
核心提示:本文是甘肃省卫生厅长刘维忠先生根据自己亲身经验和体会而写成的长文,成文于2011年。刘维忠厅长正是在甘肃省推动了一场以中医为特色的医疗改革之路。读罢此文,一个讲真话、办实事、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形象仿佛就在眼前。刘维忠就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医疗改革领域的最好践行者!医疗改革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看不好病的问题?当向“甘肃模式”学习!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