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红军长征时期,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爆发过一场著名的南北之争,即教员要求北上陕甘建立根据地,张主席认为革命重心在四川,要求南下四川建立根据地。
我们现在都知道,教员带领红军成功北上,在陕甘建立了根据地,并扛起抗日的大旗,最终在抗战结束后,发展成百万大军。
张主席指挥八万红军南下四川,遭到川军阻击,损兵折将。
但这是从政治层面看历史,其实从军事地理的层面来看,教员要求北上也是有道理的。
教员熟读历史,可能很早就从历史的经验中,认识到四川不是建立根据地的最佳选择,尤其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成败经验,给了教员极大的启发。
2
四川处于中国的西南部,北有秦岭天险,东有三峡门户,西面和南面都没有强大的敌对势力,中间又是土肥水美的成都平原。
这样的地理条件,导致四川自古就有割据称雄的习俗,正所谓“天下有事,奸雄辄睥睨於此。”
但问题是,秦岭天险紧邻西安,三峡门户紧邻武汉,而西安和武汉自古都是国家重镇,这就意味着,四川割据政权可以凭借秦岭和三峡固守,西安攻破秦岭、武汉夺取三峡也很方便。
秦岭和三峡,事实上只是四川的两道大门,一旦破门而入便能兵临成都。
从这个角度来看,四川的防御力量是非常脆弱的。
所以割据四川的政权要想长久,就不能固守四川,而是要以攻代守,守在四夷,即主动出击夺取四川以外的战略要地,延长四川的战略纵深,等夺取西安或者武汉,这个政权就可以离开四川。
四川成了大后方,便是守住四川了。
如果不能主动出击,偏要凭借秦岭和三峡固守四川,那就是守家犬,没有前途的。
顾祖禹在《都市方舆纪要》里写到:
“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於亡。”
顾祖禹的意思就是,四川是前进的基地,不是享受的安乐窝。
两汉时期,就有两个主动出击和固守四川的典型案例。
主动出击的是汉高帝刘邦。
公元前206年2月,项羽开始分封天下,他自封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但不愿意按照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把关中封给刘邦,便借口说“巴蜀亦关中”,封刘邦为汉王,以巴、蜀、汉中三郡为国。
巴蜀就是四川,汉中是四川通往关中的必经之路,考虑到那时湖北的经济不发达,可以说刘邦得到巴、蜀、汉中三郡,就是得到比较完整的四川地理板块。
要说项羽也是认识不足,如果想拉拢刘邦,不如大大方方的把关中封给他,如果想抑制刘邦的实力,就不要把汉中给他。
现在违背楚怀王的约定,不仅得罪了刘邦,还亲手把重返关中的通道送给他,这不是给刘邦重返关中创造条件么。
终究是历史读的太少了。
所以萧何就和刘邦说:“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刘邦给萧何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同年五月,田荣认为项羽分封不公,起兵反抗项羽,不到两个月便击败项羽封的齐王田都、胶东王田市、济北王田安,兼并齐国故地,自立为齐王。
听闻齐国大乱,汉王刘邦命萧何留守巴蜀,收取租税提供军需,于八月份亲自指挥汉军出陈仓,击败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完成还定三秦的成就。
刘邦统治四川地理板块的时间,满打满算不过半年,然后就以此为根据地,主动出击打出来了,给楚汉战争奠定基础。
固守四川的则是东汉初年的公孙述。
公孙述是右扶风茂陵人,做过天水郡清水县长,王莽篡汉后任命为导江卒正(蜀郡太守),公元23年,刘秀打赢“昆阳之战”,汉室复兴已成定局,于是公孙述自称辅汉将军、蜀郡太守兼益州牧,开始割据四川。
两年后,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公孙述也在成都称帝,号称成家。
到了公元30年,刘秀都定鼎中原了,公孙述还在四川蜗居,几乎没有利用天下大乱的时机,走出四川攻城略地。于是刘秀给公孙述写了一封信:
“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
意思就是,公孙述你老了,该考虑后事了,称皇帝坐天下你没机会了,放弃吧。
正当公孙述犹豫不决的时候,骑都尉荆邯向他建议:
“陛下以梁州之地,内奉万乘,外给三军,百姓愁苦,不堪上命,将有王氏自溃之变矣。臣之愚计,以为宜及天下之望未绝,豪杰尚可招诱,急以此时发国内精兵,令田戎据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传檄吴越,长沙以南必随风而糜。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服。”
简而言之,如果公孙述不能打出四川,在地理方面,以一隅之地对抗天下没有胜算,在经济方面,四川的经济根本不能打持久战。与其等死,不如趁刘秀没有彻底平定天下的时机,从三峡和秦岭两个方向打出去,化被动为主动,改变命运。
公孙述犹豫半天,还是没有听荆邯的建议,继续固守四川。
到了公元35年,刘秀亲自镇守长安,然后命岑彭和吴汉统领六万水路兵马,沿三峡逆流而上。
虽然公孙述派刺客杀死岑彭,但吴汉继续统兵西征,一举攻克成都,公孙述忧惧而死,吴汉“夷述妻子,尽灭公孙氏。”
这就是固守四川的结果。
3
正因为两汉的深刻历史教训,诸葛亮做了蜀汉丞相以后,便极力坚持北伐曹魏,希望能效仿汉高帝刘邦打出四川复兴汉室,不愿意和公孙述一样做守家之犬。
公元227年3月,诸葛亮已经巩固蜀汉内政,并七擒孟获安定南方,于是诸葛亮统兵北上汉中,准备讨伐曹魏,临行前给刘禅送上《出师表》,开篇就是一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一句话,说明立足四川的蜀汉,面临的地理、经济困境。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诸葛亮给蜀汉指出的,摆脱困境的奋斗方向。
准备妥当,诸葛亮进驻汉中阳平关。
实事求是的说,这是诸葛亮成功率最高的一次北伐。
那时刘备已经驾崩五年,蜀汉除了七擒孟获以外,基本没有和曹魏、孙吴作战,所以曹魏觉得蜀汉没有能人了,不足挂齿,便放松了函谷关以西的防备,专心应付孙吴。
这次诸葛亮北伐,其实是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
当诸葛亮统兵出祁山以后,曹魏“朝野恐惧,於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应亮,关中响震,朝臣未知计所出”,整个曹魏一片混乱,甘肃一带事实上投降诸葛亮,关中准备投降。
如果战事顺利的话,诸葛亮夺取陕甘,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非常可惜,诸葛亮用马谡统领大军做先锋,马谡又不懂军事,自作主张在街亭高山上安营扎寨,结果被张郃包围、击败,导致诸葛亮的大军失去依托,被迫返回汉中。
诸葛亮的主力都败退了,那么在箕谷做为疑兵的赵云和邓芝,也失去了依托,无奈败退而回。
诸葛亮斩马谡的时候,泪流满面,未必没有对错失机会的遗憾。
至于魏延提出的“经子午谷奔袭长安”,其实是军事冒险主义。
如果能一战攻取长安,那还好说,如果久攻不下,蜀汉的所有北伐军队都要受牵连。所以诸葛亮否决了魏延的意见,准备先收复甘肃(凉州)郡县,拥有稳定的后方以后,再集中全力攻长安。
不管怎么说吧,这次战败给诸葛亮严重的打击,诸葛亮自贬三级,而且北伐失败也动摇了诸葛亮的政治路线,导致很多人反对北伐,说诸葛亮劳民伤财,不如固守四川。
公元228年8月,孙吴和曹魏爆发大战,孙吴大都督陆逊击败曹魏扬州牧曹休,“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乘万辆”,曹魏惨败。
11月,诸葛亮决定趁曹魏兵力东调、关中空虚的机会,再次出兵北伐,为了说服蜀汉朝野,诸葛亮和刘禅进行了一番深度长谈。
这次谈话,被人称为《后出师表》,可以说是诸葛亮军政观点的提炼性总结。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讨伐曹魏复兴汉室,是蜀汉的政治正确更是立国根基,绝对不能放弃。四川的地理条件不允许固守,必须走出去讨伐曹魏,夺取生存空间。
政治上扛起复兴汉室的大旗,军事上讨伐曹魏,归根到底是事关蜀汉生死存亡的一件事。
如果这件事做不成,蜀汉就要亡。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
远有汉高帝刘邦的成功经验、成家皇帝公孙述的失败教训,近有刘繇和王朗固守一地身死族灭的惨状,蜀汉一定不能固守,必须走出去寻找机会。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当何以图敌?”
蜀汉的精兵猛将,都是刘备转战天下时整合起来的,现在老的老死的死,剩下的不多了。
如果不能趁他们还有战斗力的时候讨伐曹魏,等再过几年,四川人成为蜀汉的中坚力量,根本不可能为了复兴汉室的理想而奋斗终身,更没有能力讨伐曹魏。
到那个时候,就真的没机会了。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总之,道理就是这样的,诸葛亮只能尽力去做。至于能不能成功,就尽人事听天命吧。
反正再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了。
于是诸葛亮整理兵马,出散关、包围陈仓,结果陈仓守将郝昭已经准备妥当,坚守陈仓二十多天,诸葛亮的粮食消耗殆尽,又回去了。
此后几年,诸葛亮不断的统兵北伐,试图寻找破局的机会,直到在公元234年病逝在五丈原军中。
那一刻,诸葛亮可能有“不能复兴汉室”的遗憾,也可能有“身负重任却无能为力”的解脱。
虽然诸葛亮屡次北伐都没能成功,但如果不北伐,蜀汉很可能就随着刘备一起去了。
这也再次证明,四川不能固守。
4
以上的历史经验,教员当然是清楚的。
他坚持北上陕甘,扛起抗日的大旗,站在最正确最正义的一边,其实就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红军是十年革命战争中锻炼出来的精锐,但在长征路上折损大半,如果不趁红军还有战斗力的时候北上,将来失去这些精锐,再想革命就困难重重了。
至于北上陕甘能不能成功,谁知道呢,试一试吧,总比留在四川强。
而且就算留在四川建立根据地,将来也必须打出去,那还不如现在就走,省的浪费时间,消耗红军战士的性命。
1935年9月9日,教员和中央、一三军团坚决北上,不和张主席继续掰扯了,走在路上,教员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
“他们一定会北上的,我们是正确的。”
此后三个月,教员和同志们到了陕北,逐渐建立起根据地,并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把“王业”和“讨贼”结合起来,开始龙飞九五。
而张主席和红四方面军调头南下,经过一系列胜利之后,在百丈和川军血战,大败,兵力从八万减员到四万,南下路线彻底破产。
别说夺取四川建立根据地了,张主席连成都都没进去。
从此以后,不论是政治路线还是军事实力,张主席都无法和教员抗衡了。
哎,终究是历史读的太少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