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硬仗,也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原来推行“左”倾错误的中央领导人,在实行这次突围和战略转移的时候,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随军带上印刷机器、军工机器等笨重的器材。全军8.6万多人在山中羊肠小道上行进,拥挤不堪,常常是一夜只过一个山坳。
国民党“追剿”军达16个师、77个团,布置了4道封锁线,由粤军、湘军、桂军分别堵截。但是,各路敌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对防堵追击红军的态度并不一样。在中央红军转移前夕,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于9月底致信广东军阀陈济棠,表示愿就停止内战、恢复贸易、代购军火和建立抗日反蒋统一战线与之进行秘密谈判。10月5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派遣潘健行(潘汉年)、何长工为代表,同陈济棠的代表在江西寻乌进行会谈,达成协议。在中央红军突破敌军第一道封锁线进入广东境内时,陈济棠部基本上没有堵截。接着红军比较顺利地通过第二道封锁线。
在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挺进到广西湘江地域时,蒋介石已经调集25个师数十万大军,分5路前堵后追,企图消灭红军于湘江之侧。面对敌人重兵紧逼,军事指挥李德一筹莫展,只是命令部队硬攻硬打。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红军从广西全州、兴安间强渡湘江。这是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 △湘江战役旧址
红军广大干部、战士同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殊死的决战。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渡过湘江,控制了渡江点。大部队因为辎重过多,行动迟缓,尚未过江即遇到优势敌军的夹击。为强渡湘江,红军各军团浴血奋战,与敌搏斗,损失惨重。湘江两岸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为中央领导机关和其他部队顺利渡江,与敌展开激战,付出巨大牺牲。比如11月29日开始的觉山铺阻击战。红二师在觉山铺一线阻击从北面全州县城开来的湘军3个师。急于南下封锁湘江的湘军,在29日清晨向红军阵地发起猛烈攻势。数十门大炮和数架飞机狂轰滥炸,将红军阵地前的松树林炸得只剩下段段树桩。次日凌晨,红一师两个团在湖南潇水完成阻敌任务后,急速赶来投入战斗。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回忆:部队非常疲劳,赶来的战士站在那里就睡着了。但军情紧急,不得不立即动员,进入阵地,阻击战进入高潮。敌人一次次地冲锋,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阵地上硝烟弥漫。战至下午,敌人从三面进攻,经过顽强拼杀,我军守住了主要阵地。
12月1日,国民党军队发动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围歼红军于湘江两岸。红军经整日血战,阻止住敌军的进攻。到当日17时,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大部渡过湘江。
当时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成为一支身陷重围、无法过江的孤军。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师长陈树湘一身是胆,毫无惧色。他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城墙”,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陈树湘伤重被俘后,在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醒了过来,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陈树湘“断肠明志”的事迹十分感人,真是“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被阻在湘江东岸的红三十四师、红三军团第十八团,最后弹尽粮绝,大部英勇牺牲。烈士鲜血染红了湘江,以致当地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惨烈的一战。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但红军以疲惫之师,苦战5昼夜,终于突破敌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防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经此一役,充分暴露了“左”倾路线的错误决策给红军带来的严重恶果,为纠正错误提供了机会。在事实面前,部队明显地产生怀疑不满和要求改换领导的情绪。一些曾经支持过“左”倾错误的领导人,也在严酷事实的教育下,逐渐改变了态度。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