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激励了成千上百万知识青年主动地奔赴祖国各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涉及了全中国的千家万户和整整的一代人。世人皆知,这场运动是全国知识青年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号召所展开的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 毛泽东的号召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威力而能动员起全国人民热烈的响应?除了当时的主客观原因外,与毛泽东的导师魅力不无关系。
作为一名亲身经历了这场运动的六九届知青,自己深切地感受到这场运动是由我国国情决定、并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必然发生的。中国作为一个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建国后始终困扰着的重大问题是怎样脱贫问题。国家面临着十分严峻而迫切解决的困难,就是:城市学生的就业问题(城市人口过剩)乃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和未来发展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城市还未得到发展,知识青年无用武之地,而农村地大物博,占地面积十分广大,对知识青年恰好可以提供大有作为的广阔空间和余地。正如1957年4月,由刘少奇主持撰写(成)的《人民日报》社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中所说:“就全国说来,最能够容纳人的地方是农村,容纳人最多的方面是农业。所以,从事农业是今后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无出路。因此,动员城市的知识青年到广阔天地发挥建设作用势在必行。
应该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国策。同时,对每个知识青年而言,也是为自己的个人命运前途甚至每个家庭的生活寻找发展方向和目标的重大选择。由于个人的命运前途永远是和国家的命运前途紧密相连的,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个人的命运前途和家庭的生活也自然没有出路。国家的出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知识青年的出路也是到农村这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改天换地”,如何解决这两个出路问题,就是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毛泽东的导师魅力就在于他不是用管理国家的行政命令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是以一个导师的形象循循善诱地教导青年、关怀青年、帮助青年认清形势和道路,自觉地上山下乡。
首先,他把国家的未来寄托在青年人身上,对青年人抱着极大的信任和期望。早在1956年在莫斯科接见留苏学生时毛泽东就发表过热情洋溢的讲话,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如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让全体青年无限鼓舞的言语,深深地烙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底永世难忘。
其次,为广大知识青年个人的命运前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早在1955年9月4日,毛泽东在他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已指出:“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为推动上山下乡运动发表把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于是,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
第三,毛泽东思考的不仅仅是解决当时国家建设的难题,还考虑到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发展问题以及培养接班人问题。毛泽东一贯认为,世界上任何事情,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的因素不解决,任何事情都做不好。实际上这也是当今对青年人的素质教育问题。因此,毛泽东提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要求,希望青年学生不要脱离实际关门读书以至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要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并要求知识青年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来一个“脱胎换骨”,“彻底改变旧思想”。这是对青年人健康成长的要求,对知识青年人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也是青年人内心所极其渴望积极向上、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心理需求。
第四,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是简单的动员,而是从关心青年人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进行了有组织的、严密的、细心的、全面的、周到的安排。
在经济上,对每个上山下乡的知青根据实际需要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助。如下乡到黑龙江的知识青年,发给了全套的棉衣、棉裤、棉大衣,夏天需用的纹帐等。
在生活上,调派了一批干部一起下乡,给予知青生活、学习、人生的指导和照顾。青年人正处于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下乡后必然会发生各种思想、情绪上的波动和无法解决的困难,在发生问题时,干部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青年人健康成长,走正道,不受不良习气的影响。另外,还组织干部访问团进行跟踪随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跟家长保持经常的联系和沟通。
在接受再教育上,请下乡所在地干部亲自迎接,到了下乡所在地,老乡敲锣打鼓的欢迎知青,并把知青有组织地安排在老乡家里,便于贫下中农能够近距离地介绍、指导和帮助知青较快地熟悉当地的民情习俗、自然环境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细节,也便于加强与贫下中农之间的感情联络。接着,与知青共同建造了专门的住房。在生产劳动方面,把知青按专业分配到各个劳动排中,派有经验的贫下中农进行手把手的指导、督促和帮助。
从促进农村发展以提供和改善生活与劳动条件上,国家建设项目也向农村倾斜.如针对当时黑龙江农村条件较为落后,照明仍然靠点煤油灯的情况,国家拨付巨款加强农村的电气化建设,使家家户户点上了电灯。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也作了很大努力,逐渐的用康拜因联合收割机、拖拉机代替了人力劳动,改善了劳动条件。
通过与贫下中农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知识青年们既增长了才干,培养了热爱劳动的感情,还使身体变得健壮有力,意志更加坚强,能够顶住任何困难的压力。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知识青年们经过贫下中农同甘共苦,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并将自己艰苦创业的农村视为第二故乡。
有人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是自愿而是国家的强制性措施,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看问题不能只看其表面而要看实质。当时绝大多数知识青年经过动员对国家面临的困难和个人的处境都具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一大批有志青年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自愿地报名“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有些知识青年已在工厂企业工作,仍然弃工务农,奔赴边远的农村,下决心扎根农村一辈子。有的干部带头将自己的子女一起带到了边疆和农村,有些知青兄弟姐妹一起下乡,有些学生尚未到毕业就积极踊跃地报名下乡。这些,不得不归功于毛泽东的导师魅力。毛泽东的循循善诱,使知识青年认清了形势和应该走的道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于是毅然地走上了上山下乡的道路。这是“青年运动的主流”,是在困难面前选择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不是无奈之举。进一步可以说,这是毛泽东(国家)的英明选择,也是每个有志青年的理智选择。至于离别之情、情绪波动,这是人之常情,不能由此就否定了知识青年们内心的理智选择。
有人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使一代人没有能够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造成了教育中断,加大了中国落后于西方的距离,这是缺乏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看问题的表现。应该看到,在国家经济处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首先要解决的是八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我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其次,所谓系统文化教育是指高等教育,这离不开与之配备的物质条件,需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渐解决。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也是伴随着其经济建设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做任何事情都应有个轻重缓急。在国家缺少必要物质条件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先放一放并不是不开展高等教育,而是有条件了逐步开展,不能片面地说成教育中断,事实上也不是这么回事,实际上国家从1970年起已经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期间一时耽误的学业在逐渐的进行补救。毛泽东1968年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1970年,国家经济形势有了一定好转,就开始选拔有条件的知识青年到大学深造或者公派出国留学。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放开了因公因私出国留学的渠道,后来又逐年扩大招生范围和年令限制。1979年决定知识返城以后,除经高考进入全日制大学读书外,国家还开辟了业大、夜大、电大、函大、自学考试等五大类大学深造渠道,及时帮助并给机会让未通过高考上大学的返城知识青年补上系统高等文化教育知识的课。另外,现代化建设不一定全都需要经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还需要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专业人才,国家对知识青年提供了相应的岗位培训和补课的机会和条件。
同时,1979年国家决定知青返城,并不意味着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否定(至今未见文件),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非是被动之举,而是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后,国家经济建设的方向开始向现代化建设转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即是走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城市化发展需要大批的建设人才。在此情况下,国家从1970年开始选拔有条件的知识青年回城安排工作,有的进入工矿企业、有的上大学深造。随着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但城市的青年返城,乡村的青年也逐渐的大批向城市涌入,直至现在有些农村甚至出现了空巢老人的现象,这似乎是世界上所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正因为如此,国家才能够在很短暂的时期内完成了安排返城青年就业的任务,从1979年至1981年全国共安排了2600多万人就业。否则,城市未得到发展不可能产生充分的就业岗位,也不可能让知识青年整体返城。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十分艰巨和复杂的,大批的经过摸爬滚打的知识青年返城正好满足了现代代建设的需要。
回顾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可以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脉络和轨迹。先是狠抓农业,确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并为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在夯实了农业基础的地位后,着手进行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和改革;然后又反过头来由城市带动农村进行农村现代化建设。2005年起,我们党和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启动了以城带乡、反哺农业的步伐,并宣布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号召年轻的大学生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支援西部大开发。由此可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艰苦创业开荒种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从一个粮食饥荒的国家变成了世界粮食大国,不但能够满足全国人民的口粮需要,还能向国外出口。而我的第二故乡黑龙江也从北大荒变成了米粮仓,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最大的粮食基地。人们都说,比起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成功的。进而,我们也可以骄傲地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是成功的,而其中也有我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份功劳。
今天看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她如期地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和目标,更为以后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培养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素质过硬的人才,这些人才直至今日遍及国家建设的各行业、各领域的各个方面、从上到下各个岗位,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骨干,中华民族跨世纪发展的中坚力量。
今天,每当相聚在一起时,知识青年相互间都有一种长征胜利会师般的喜悦。由此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伟大导师毛泽东给我们知识青年指引的上山下乡的道路是多么的正确伟大,多么的高瞻远瞩!我们感到幸运的是自己听从了毛泽东的教导,明智地选择了这条道路,由此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充实、坚强。当年,我们以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理想共同挺过了艰难岁月,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又能共同的用智慧和毅力经受住更加艰难的考验;今天,我们可以共同的向祖国、向父母、向后代并给自己都能交上一份人生健康成长、事业成功发展合格而满意的答卷。很多知识青年感慨地声称:没有当年的上山下乡,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人生、踏实人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