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元”2013以来,政治上一定程度的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反映在文艺作品和历史宣教方面的现象是关于抗美援朝的影视剧和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播映明显增多。不过,积重难返,这些影视剧和纪录片在思想意识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以“真实表现人性”的理由塑造没有崇高革命思想支撑的、靠本能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以“真实展现抗美援朝中我军艰难困苦”的理由大量渲染志愿军指战员牺牲的“悲情”甚至“悲惨”。有论者曾以电影《金刚川》为例指出:“在敌强我弱、装备差距悬殊的条件下的个人英雄主义,只能是单方面地渲染英雄牺牲的悲情”,而英雄最后只能靠敌人的“怜悯”而“惨胜”,如此“塑造英雄”实际上是“乞怜卖惨”。(子夜呐喊:《从抗美援朝影视看时代精神的嬗变》 https://mp.weixin.qq.com/s/Iu2dlR24DQmIsed38w9NUg)这番话有点儿“刺耳”,却说出了问题的实质。
我们的文艺作品应该如何表现英雄人物的战斗和牺牲?同样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经典电影《英雄儿女》中的一个段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很形象的教范。
在《英雄儿女》中,孤胆英雄王成凭着高度的革命自觉,为完成任务孤身奋战,壮烈牺牲。战役结束后,军政治部主任王东鼓励王成的妹妹、文工团团员王芳把王成的事迹“写出来,唱出来,让全军都知道,让全国人民都知道”。王芳废寝忘食,含着眼泪写出了《歌唱英雄王成》的歌词。王主任看后指出,歌词的前半部分写得还不错,后半部分差一些。差在哪里呢?王主任没有直说,而是让看了歌词的警卫员小刘谈谈感想。小刘认为“看到后面,光觉得挺难过,鼓不起劲儿来”,“觉得软不拉沓的”。王芳不以为然,觉得歌词的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写得还要好,因为“确实写出了我的真实感情”,“我是一直流着泪把它写完的”。王主任说:“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吗?你写他,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让大家跟你一起流眼泪吗?”
影片的这段情节,实际上反映了两种文艺观。王芳原来以为,文艺作品只要“有真实感情”就是好的,所以她写的《歌唱英雄王成》歌词的后半部分,可以想见充盈着她对哥哥的真挚之情、对哥哥牺牲的悲伤哀痛,但却使读者只能感受到“挺难过”,产生“软不拉沓”、压抑向下的情绪,消解了王成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王芳在歌词创作中情不自禁地沉溺于悲情的结果。而小刘和王主任认为,歌词对王成英勇献身的描写,除了让读者为一位好战士牺牲而悲痛之外,更应该能“鼓起劲儿”,从他那种高尚的精神(高贵的人性)中领略壮美,使情感向上升华,擦干眼泪继续向前,这才是好作品应该表现的真实感情。
响鼓不需重锤,电影中的王芳在小刘直率的批评和王主任循循善诱的点拨启发下很快醒悟了,她回去后连夜写出了新歌词《英雄赞歌》。歌词写道: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英雄猛跳出战壕,一道电光裂长空。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只手擎。两脚熊熊趟烈火,浑身闪闪披彩虹。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一声呼叫炮声隆,翻江倒海天地崩。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歌词写出了王成“人民战士”“保和平”的思想基础和战斗、牺牲的过程,感情表达悲痛而不哀,塑造的英雄形象顶天立地而又真切感人,以反复咏唱的“战旗美如画”、“大地春常在”升华了王成的英勇献身精神,场景壮阔,情感挚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的好作品,也是小刘和王主任的文艺观的充分体现。
我们的文艺编导和宣教部门,应该好好重温一下“小刘”和“王主任”的文艺观了。
(文/桃花舍主人,来源:桃花舍翁公众号)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