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观察
经济参考报:重磅“指数”接连出炉彰显中国经济底气活力
“挖掘机指数”强势走高,三大PMI指数加快回升,中国国债将被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近段时间,多个重磅“指数”接连出炉。业内指出,多种迹象表明,“十四五'...
“挖掘机指数”强势走高,三大PMI指数加快回升,中国国债将被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近段时间,多个重磅“指数”接连出炉。业内指出,多种迹象表明,“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暖意愈浓,新活力不断迸发。中国经济的底气和潜力,不仅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也成为吸引外资的强劲磁力场。
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之一,采购经理指数(PMI)走出了“13连荣”。3月份中国制造业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1.9%、56.3%和55.3%,比上月上升1.3、4.9和3.7个百分点,三大PMI指数加快回升,印证中国经济总体延续扩张态势。 随着生产建设季节的到来,供应链上下游经营活动复苏,3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4.9%,较上月回升5.1个百分点。物流业景气重回扩张区间,呈现明显回升态势。 作为观察中国基建投资的重要指标,“挖掘机指数”也持续高涨。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月份,纳入协会统计的26家挖掘机制造企业共销售各类挖掘机2.83万台,同比增长205%。 业内指出,重要指数接连出炉,释放了浓厚的经济暖意,凸显中国经济底气和活力,也在不断增强市场预期和信心。 “各类先行指数纷纷向好,体现了宏观经济日益复苏的稳健步伐。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开工需求的稳步提升,有望推动国内工程机械等制造业的加快恢复。另一方面,生产侧的景气度有所回升,从结构上展现了较为旺盛的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传旺表示。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表示,2021年一季度,中国经济总体延续稳定复苏态势,在上年低基数影响下,主要经济指标均出现明显跳升。一是经济景气回升,二是企业预期改善明显,三是消费持续回暖,四是投资恢复性反弹。 “先行指标预示经济景气持续恢复,呈现高增长态势,其中有低基数因素,但更多的是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需求大幅反弹的结果。可以预见‘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会迎来‘开门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 在他看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既有遭受疫情危机后的反弹,也有持续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的新红利。此外,中国坚持“六稳”“六保”的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精准的货币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恢复经营和健康发展,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事实上,开年以来,从中央到部委密集谋划和出台政策,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扩大有效投资、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业……一份份详实的任务清单,勾勒出“十四五”开局之年施工图。 各地也在加紧研判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积极谋划稳经济方略,促投资、扩消费、谋转型等多箭齐发,为经济发展积蓄更多新动能。 不少机构也对中国经济投下“信心票”。全球三大债券指数供应机构之一的富时罗素日前宣布,经过数月监测与审核后,该机构决定自今年10月29日开始将中国国债纳入其富时世界国债指数(WGBI)。 “富时罗素将中国国债纳入其旗舰指数,一方面说明中国国债具有较高的战略配置与投资价值;另一方面,也凸显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力。”孙传旺表示。 范若滢认为,中国国债对于外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一方面是因为在全球负利率程度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国债处于相对较高的收益率水平;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表现好于全球大部分经济体,中国国债具有安全、稳定的特点,是较好的投资“避风港”。 “人民币债券资产得到国际投资者的认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强,这一方面在于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支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不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制度,并推动资本市场开放,外资以更熟悉的规则接触到中国资本市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认可度持续走高。”刘向东说。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创新驱动与机制改革仍然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活力源泉。为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潜力,一方面需要强实力补短板,另一方面需要畅通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 范若滢表示,下一步要将扩大内需放到更重要的位置;继续保持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更加注重财政货币政策的精准性;加快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要更好释放中国经济潜力,既要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方面下功夫,还要推动供需两端更好适配,畅通经济大循环,深化市场体制改革,特别是收入分配改革,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韧性。”刘向东说。 【责任编辑:赵艺涵】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