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于近日发布,2023年我国18岁至69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
纵向比,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进步。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基础弱、底子薄。2001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1.44%,2010年仅为3.27%。2023年的14.14%约是2001年的9.8倍、2010年的4.3倍,进步不可谓不大。从近几年增速看,2023年的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相比2018年(8.47%)至2020年(10.56%)年均1.05个百分点的增幅,2020年至2022年(12.93%)年均1.19个百分点的增幅,呈现提速增长趋势。令人高兴的不仅是速度提升,还有质量提升。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性别差距均在缩小,发展不均衡情况得到改善,堪称量质齐升。
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10%时,就具有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人力资源基础。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在2020年超过10%,近几年又稳定提速增长,2023年的14.14%意味着中国国民素质整体提升,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厚植根基,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
横向比,这是一个有待提升的成绩。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在20%至30%区间,美国约为28%,与之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仍不够高。我国在《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目标是,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这是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本次调查中,60岁至69岁老年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4.45%,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9.16%,农村居民和老年人成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短板。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城市,农村人群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因此还存在双重短板叠加的巨大挑战,农村老年人群成为科学素质发展的最薄弱人群。当然,长板也很明显,18岁至29岁青年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25.72%的高水平,明显超越其他年龄段;互联网作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首要渠道的地位进一步加强,“首选”比例从2022年的56.2%上升至2023年的58.3%。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要锻长板、补短板。我们一方面要增强互联网科技信息供给,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科普内容的更新和升级,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体系中的科学教育,引领更多青少年投身科技事业和科普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促进科普公平普惠,强化老龄工作中的科普,引导优势科普资源向农村流动。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14.14%是令人高兴的好成绩,也是充满挑战的新起点。
(责任编辑:韩璐)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