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南京3月9日电(记者朱国亮)在太湖梅梁湾羊岐村西侧的湖滨,今年年底有望出现一条长约1.75公里、宽约100米的水下湿地带。这是太湖生态治理中的一项创新举措,既为太湖淤泥找一个去处,减少太湖内源污染,又可助力湖滨生态修复。这项试点工程已于近日开工,计划于年底前完成。
清理太湖湖底淤泥是减少太湖内源污染,遏制蓝藻生长的一项重要举措。江苏省无锡市新一轮太湖清淤工程计划在2022年至2030年期间清理淤泥3456万立方米。
经研究商讨,无锡决定试点利用太湖清淤清理出来的淤泥,在太湖梅梁湾羊岐村西侧的湖滨,试点构筑一个水下湿地带,将解决淤泥去处和湖滨生态修复结合起来。
项目现场工作人员蒋俊介绍,这一水下湿地带可消纳淤泥固化土20万立方米,相当于消纳淤泥40万立方米。
无锡市水利局规划计划与科技数据处负责人莫昊勇说,清理出来的淤泥看似还堆放在湖里,但是因为是固化后集中堆放,一定时间内从淤泥中释放出来的营养物质会大幅减少,影响范围也会大幅缩减,且上面种植有大量水草,可达到减少内源污染的效果。这一创新举措若试点成功,将会在更大范围推广。
(责任编辑:殷俊红)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