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便利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觅食半径,出门吃饭习惯性依靠软件评分来选择餐厅,这成为不少人的肌肉记忆。
遇事不决先看评分,在大数据算法的精准推荐下,往往是五星好评店铺优先进入人们视线。精修图片、大段好评,如同在现实中看见食客挤爆的场景,很容易激发人们的从众心理。只是有的高分餐厅到了现场一品尝,这才发现,“大家都说好”未必是真的好,搞不好都是服务员现场送小吃软磨硬泡换来的好评。
“一些评分3.5分的店,却挺好吃且体验感不错。”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这让某些低调而有实力的餐馆口碑反转,在某种程度上打脸了一批靠虚假流量起家的网红餐饮店。
不知从何时开始,曾经方便人们作出选择的餐馆评分模式逐渐背离初衷。在这个“高调”容易转化为流量、流量又容易催生网红的时代,一些嘴拙的3.5分店多少有些吃亏。如果流量成为评定餐厅质量的标准,势必会让很多餐厅进入“唯流量论”的赛道,口碑靠刷、热度靠买,比起提升菜品口味和服务质量,很多网红餐厅更精于“涂脂抹粉”。还没开业先炒热度,线上追求视觉效果,线下雇人大排长龙,营造一座难求的架势,结果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被一肩膀挤到旁边去的,往往是那些不擅长营销、只会闷头做美食的质朴老餐馆。这回,正是这些可能评分只有3.5分左右的宝藏餐馆,成为年轻人反向追捧的主角。
别的都是虚的,好不好吃,一口下去便见分晓。这届年轻人终于不再被那些挑动数字味蕾的虚假讯息所迷惑,当大家扔掉手中的评分软件,回到最本质的探寻美食的方式:迈开腿出门瞅瞅,生活自然会以本真的方式给人以惊喜。
但这又回到原点:如果不依靠适当的网络传播,很多老餐馆的影响力甚至走不出社区或者街道的口碑半径,酒香也怕巷子深。方便更远距离的顾客识别一家餐馆的优劣,正是评分软件诞生的初衷。
应当看到,评分及流量作为一种工具体系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错误的是刷单炒信、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如何让流量打分体系更加真实透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对于3.5分的宝藏餐馆们而言,也不能被动地守株待兔。短暂走红之后,想要获得更为长久的生命力,需要思考如何在当下更好地华丽转身。最近,一些地方在新业态打造过程中为老店转型提供了更多的空间。比如,在很多特色街区打造中,宝藏餐馆努力融入其间,成为吸睛的存在;又如,逐渐兴起的社区食堂日益满足了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和许多呼唤此类服务的年轻人的生活需求,宝藏餐馆可以凭借资格老、味道好有效地融入社区食堂体系,成为保障社区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更进一步发挥宝藏餐馆的积极作用,这样不失为一条双赢的发展之道。
关于宝藏餐店的争论,是数字时代的缩影。老店焕发更为长久的生命力,绝不仅是“纸上发力”、拉动评分那么简单,这是城市治理和现代化规范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人与生活怎样才能更好融合”的社会学命题,毕竟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背后深深地关切着我们的百味人生。如何让大数据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而不是让“信息的沙砾”干扰我们的有效判断,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作者:李咏瑾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韩肖)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