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下午,滴滴发布声明称,经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同意,即日起恢复“滴滴出行”的新用户注册。声明还表示,该公司已经对审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后续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平台设施安全和大数据安全,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在经历了18个月的整改之后,“滴滴又行了”迅速引发各方高度关注。作为加强对资本有效监管的一个“典型案例”,滴滴堵上安全漏洞、完成整改并重新“上架”,这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来看,无疑都是个好消息。
这些年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对资本“野蛮生长”的担忧。如何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最终促成水大鱼大的多赢格局,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滴滴在2021年年中出现监管问题,就是因为其个人数据隐私的保护出现了漏洞。实际上,当时对于包括滴滴在内的互联网各大平台,是否存在对个人数据的过度收集滥用,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担忧。对滴滴启动监管审查,防止漏洞越来越大,对国家安全、用户个人安全、滴滴自身的长远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不乏一些有意无意的误读。当滴滴被要求整改,许多西方舆论往中国身上泼“打击”民营企业的脏水;在滴滴宣布重新“上架”以后,他们又在第一时间宣称,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对平台企业的监管整治即将结束”。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要么是对中国的社会治理“说外行话”,要么就是有意“带节奏”。但它们的确影响了一些人。
滴滴重新“上架”,恰恰说明了遏制资本无序扩张,正是为了让资本有序发展、持续发展。中国的监管绝不是要“打击”哪个企业,更不意味着要牺牲效率。事实上,即便在审查期间,滴滴的正常运营状态从未中断过。此前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停止拉新,如今整改完成后就立即恢复注册。这也再次说明,监管是“治病救人”,让企业走得更稳更远,而不是掐断其发展。无论是滴滴的“下架”还是“上架”,治理逻辑和善意是一以贯之的。
毋庸讳言,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一些困难。这里面既有疫情的冲击,也有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营企业对发展预期的信心。党的二十大及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可以说是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这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在拉动就业、促进创新、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并再次明确宣示了中国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定决心,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这种决心都将持之以恒,并转化成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
这种决心是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就在本月13日,央行宣布蚂蚁集团等14家大型平台企业已基本完成整改,未来将在常态化监管的同时,研究制定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金融支持措施。此前,国家发改委也表示,将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防止出台影响民间投资积极性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多地政府部门也正在酝酿出台更多细化的平台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一个清晰、稳定、可预期的监管环境,一个鼓励民营企业家敢闯敢干的政策氛围,释放出的能量将是无比巨大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