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2日,工人河北省迁安市首钢迁钢高端汽车板生产车间成品区工作。图片来源:新华社
近期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求,“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这是自2015年底我国首次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强调“需求侧改革”。
按照往年惯例,年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前奏,将为明年经济政策和经济工作指出方向。因此,“需求侧改革”一经提出,立刻引发多方关注解读。
1
如何理解需求侧改革?
相对于“需求侧改革”,大家更加耳熟能详的可能是“供给侧改革”。
2015年11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后整个“十三五”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改革成效显著。
而今年以来,中央多个重要会议均提到扩大需求和需求侧管理的相关内容。
3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定调要扩大内需。
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看来,在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如何让供给端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单靠改革供给侧是不够的,必须要需求侧协同发力。
▲6月1日,市民在湖北武汉市保成路夜市消费休闲。图片来源:新华社
而在经济学研究中,需求和供给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彼此依存,相互促进。
需求盯的是消费、投资和出口;供给则盯的是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信息、企业家才能、数据等要素。
因此,下一步扩内需要着重解决一些难啃的硬骨头,一些结构性问题,只有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推动需求侧改革,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才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需求与供给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才有利于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需求侧改革怎么改?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需求侧改革”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劳动收入在居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这是需求侧改革的最重要方面。
▲12月14日,济南市一家金店的工作人员展示金牛贺岁系列生肖摆件。图片来源:新华社
“十三五”以来,中国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6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拉动力。与此同时,中国庞大的消费群体造就了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主要依托互联网带来的消费模式变革,大大激发了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热情。
在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得益于中国首先控制住疫情,再加上各项扶持消费政策的出台,消费需求得到迅速恢复,并成为保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与此同时,改善消费环境,推进消费需求由商品消费为主转向服务需求为主,扩大服务领域改革开放力度等都是需求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做好需求侧改革必须要和供给侧改革相互平衡,相互促进。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将会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图为深圳市龙华区保障性住房项目(资料图)。图片来源:新华社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表示,需要从“内循环”机制方面去理解“需求侧改革”这一重大部署。五个方面可能是着力点:一是坚持“房住不炒”,构建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个体系;二是加强社会保障和再分配政策,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三是“新基建”为代表的新型政府投资仍会是重要抓手;四是基于我国碳中和等的碳交易市场或逐步完善,绿色消费或兴起;五是人口生育政策或放开。
3
需求侧改革将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随着需求侧改革的推进,未来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以及相关配套产业都将迎来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其中,住房板块,在“房住不炒”的主旋律下,房屋供给有望提升,特别是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领域有较大发展空间。
▲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一家公司展台展出的“工业巡检机器人”。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些专家还看好新基建的投资潜力,他们认为,新基建和传统基建投资相比规模还很小,发展空间广阔。推动新基建,一方面有助于打破要素流通壁垒,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会为一些新技术、新行业的出现提供科技创新环境。而新技术又会创造新需求。
“在新基建领域追加投入,能够促进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崛起;新技术反过来又将赋能传统产业,提升经济的整体效率。”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李奇霖认为,比如5G基站建设,它是5G技术推广以及5G背后的应用市场不可或缺的前期投入基础。再比如,通过提高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网络的建设密度,有助于释放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
参考资料:
1.《“注重需求侧改革”——中央这个会释放哪些信号?》,新华财经,2020年12月14日
2.《需求侧改革刷屏 中国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证券时报,2020年12月14日
3.《怎么理解“需求侧改革”?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这样说》,新华财经,2020年12月15日
4.《注重需求侧改革,为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新京报,2020年12月14日
来源:新华网思客综合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