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校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乱象不时发生。为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加强在校大学生教育引导工作,银保监会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教育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人民银行办公厅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多方指出,《通知》明确“堵偏门”“开正门”,将有助于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引导校园金融服务规范健康发展。
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
“免抵押”“低利息”,“医美贷”“套路贷”“培训贷”……近年来,一些不法借贷机构以种类繁多的噱头诱导甚至误导大学生借贷。看起来借贷过程“一时轻松”,但许多大学生因此陷入债务泥淖,“校园贷”变成了“校园害”。本次《通知》的出台,正是剑指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乱象。
“部分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虚假、诱导性宣传,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中国银保监会等五部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通知》答记者问时指出。
《通知》以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了放贷机构客户营销管理和风险防范要求。“要坚决遏制互联网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上述负责人指出。
在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过去几年,大学“校园贷”泛滥,“裸条贷”时有发生,加重了大学生债务负担,扰乱了大学校园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积聚了金融风险。《通知》针对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举措,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大学校园金融服务。
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查处力度
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如何监管?
《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同时,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管理。
一方面规范放贷机构及其外包合作机构营销行为。要求放贷机构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不得以大学生为潜在客户定向营销,不得采用虚假、引人误解或者诱导性宣传等不正当方式诱导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借贷,放贷机构外包合作机构不得向放贷机构推送引流大学生。
另一方面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风险管理。针对贷前审核、贷后管理等关键环节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要求,要求严格落实大学生第二还款来源,规范催收行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所有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信贷信息都要及时、完整、准确报送至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通知》还明确将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针对大学生群体以套路贷、高利贷等方式实施的犯罪活动,加大对非法拘禁、绑架、暴力催收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活动。
用“良币”驱逐“劣币”
已发放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怎么办?《通知》明确,一是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制定整改计划,已放贷款原则上不进行展期,逐步消化存量业务,严禁违规新增业务。二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排查,限期整改违规业务,严格落实风险管理要求。
中国银保监会等五部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还强调,各高校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有关工作:一是“堵偏门”,坚决抵制不良校园网络贷款;二是“开正门”,满足大学生合理的信贷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超过4000万,年轻一代大学生金融服务需求客观存在,且增长较快。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以合适的方式满足大学生金融服务需求。”董希淼认为,金融机构应成为校园金融服务的主力军,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发针对性、定制化的新产品,如提供额度、利率适中的信用卡、消费贷款等,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金融消费观,积累良好的个人信用。
上述负责人也指出,各高校要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手续便捷、利率合理、风险可控的高校助学、培训、创业等金融产品。重视大学生金融服务工作,主动对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有合理需求的大学生畅通正规校园信贷服务渠道,用“良币”驱逐“劣币”,着力净化校园金融市场环境。
原题:整顿乱象监管升级 为大学生借贷“堵偏门”“开正门”(锐财经)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