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数字技术助力韧性城市建设与治理

字号+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4-12-12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数字技术助力韧性城市建设与治理'...

□吴茂祯lgl品论天涯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城市成为主要的经济载体,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中心位置。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1月报告,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5%,达到66.16%的较高水平。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城市日益成为复杂的巨系统,各种风险挑战越来越多,治理难度日益攀升。为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近期,中央又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lgl品论天涯网

“韧性”(resilience)概念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生态学领域的专家提出,认为“韧性”是系统在受到外部扰动时恢复稳态的能力。有韧性的系统要在受到干扰后具备鲁棒性(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的生存能力)、自组织性、创新性。现在,韧性概念已经广泛应用到城市发展中,城市韧性是指城市在面对各种冲击和压力时,能够保持其基本功能不被破坏,并能够迅速恢复和适应的能力。它涵盖了城市的自然、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lgl品论天涯网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复杂计算、未来网络、卫星遥感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应用数字技术提升城市韧性治理水平成为关键。lgl品论天涯网

第一,数字技术能有效预防并降低灾害冲击,提升城市防灾减灾韧性。lgl品论天涯网

地震、极端天气、水灾、火灾等灾害因其难以预测性,往往易造成重大破坏,因此,利用数字技术提高灾害的预警和应急救灾能力是提升城市韧性的关键所在。现在,数字技术可以提前预警各种灾害的发生。例如,人们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城市桥梁、道路、水电气管网等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故障,将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数字技术对地震、台风等灾害的预测也越来越成熟。据有关媒体报道,2024年台风季,浙江国网预警中心建立的台风灾害大数据模型派上了用场,该中心的预警报告为防台风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lgl品论天涯网

现在,数字技术支撑我国大中小城市建设了高水平应急指挥平台,提高了应急指挥能力。同时,将灾害预报、避险预警、救援进展重大事件信息通过社交媒体、手机短信等渠道向公众及时推送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的普遍做法。lgl品论天涯网

第二,数字技术可以有效缓解大城市病,提升城市韧性。lgl品论天涯网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交通拥堵成为常态。现在,数字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分析城市交通流量,优化交通信号,为公众提供准确的交通信息,减少交通拥堵。2023年,交通运输部报告指出,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探索出行即服务(MaaS)新模式,为市民提供整合多种交通方式的一体化、全流程的智慧出行服务。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不但方便乘车人的需求,也能有效提升城市智慧交通水平。为此,布设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系统,提升车路协同水平变得非常重要。lgl品论天涯网

总之,数字技术可助力城市管理者迅速找到交通、物流、防灾等领域的“堵点”“痛点”,及时出台治理手段,有效克服大城市病。lgl品论天涯网

第三,数字技术推动智慧社区建设,提升服务水平。lgl品论天涯网

数字技术可以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和基层社区高效对接。当前,各地正在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就是要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lgl品论天涯网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智慧医疗、居家养老的质量,促进高水平医疗、智慧餐饮、智能出行、数字家庭、上门经济与每一个小区、每一位老人进行精准对接,推动智慧社区的服务和建设水平。lgl品论天涯网

第四,数字技术可以促进信息沟通,提升民主参与城市治理水平。lgl品论天涯网

基层治理是韧性城市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利用数字技术可以促进基层韧性治理的“民主协商”和“多元共治”。近几年,北京12345“接诉即办”制度,就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掀起的一场城市基层治理改革,获得了良好效果。北京还创造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治理模式,基层发现问题时,借助平台系统发出“哨声”,上级部门半小时之内迅速响应,成功优化基层韧性治理,是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lgl品论天涯网

当然,在利用数字技术推进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也要密切关注数字技术可能带来的数字隐私泄露等风险。lgl品论天涯网

总之,只要扎实努力,久久为功,我们一定能在全国上下建成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平安中国和幸福中国建设。(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lgl品论天涯网

(责任编辑:刘朋)lgl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