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冬
临近岁尾,记者走进黑龙江省延寿、铁力、克东、桦南、嫩江等多个脱贫县(市)调研发现,在国家帮扶政策的支持下,黑龙江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序衔接乡村振兴,紧盯产业就业帮扶,在脱贫地区培育了一大批特色主导产业,助力脱贫户及普通农户持续增收。
助增收 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在佳木斯市桦南县孟家岗镇宝丰村,坐在自家的炕沿边儿,村民吕宝军兴奋地为记者计算着一年的收成:“今年紫苏价格基本保持在每斤7元钱左右,算上种子、化肥,咱一亩地的成本也就700多元,每亩地能净剩600多元。”
在政府帮扶下,吕宝军从2018年开始种植紫苏,今年他共种植了40亩紫苏,平均每亩产量在200斤左右,年收益超过2.5万元。
吕宝军生活的变迁来自近年桦南县紫苏产业的壮大。桦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高大伟告诉记者,目前桦南县紫苏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紫苏籽年产量超万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紫苏种植和加工基地。当地还投资数亿元兴建了紫苏产业园,目前拥有6家紫苏生产加工企业。
“经过精深加工制成的紫苏产品可增值10倍以上,产业链的延伸有利于带动上游种植农户稳定增收。”高大伟说。
近年来,黑龙江一大批像“桦南紫苏”一样的特色产业正不断发展壮大。
走进嫩江市伊拉哈镇黎明村二伟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嘎嘎嘎”的鹅叫声不绝于耳。村民王洪艳正开着装满饲料的车给大鹅喂食。“我们养殖基地里像我这样的工人还有5个,每天工资80块钱,一年能干上5个月,收入有1.2万元。我们家还养了1000只鹅,是合作社提供的鹅苗,也在合作社里养着,年底卖了估计还能赚上2万元。”王洪艳说。
二伟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洪刚告诉记者,当前的鹅价看涨,按目前的市价,估计每只鹅可赚20至25元,年总收益将超200万元。
嫩江市副市长常勇告诉记者,2022年至2024年,嫩江市连续出台畜牧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大鹅饲养、孵化、屠宰、贷款贴息等多方面给予补贴。2024年,嫩江市预计鹅出栏230万只,总产值2.5亿元;屠宰350万只(辐射北安、五大连池),屠宰产值4亿元;精深加工20万只,加工产值2560万元。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帮扶处处长王海江说,黑龙江省坚持把产业项目高质量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通过联农带农机制,打造区域龙头企业,培育特色产业,带动了脱贫人口增收。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帮扶产业项目8090项,总投资达到207.3亿元,累计收益40.38亿元,带动脱贫户、监测对象184万户次。
稳就业 村里有了“上班族”
走进北纬四十七(克东县)绿色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克东县昌盛乡民富村村民赵淑兰正在给生产线上的鲜食玉米打包装。“镇里来了玉米加工企业,常年用工。这回咱不用离家,就能赚钱,每月差不多能收入2000多元。”赵淑兰说。
赵淑兰家有13.2亩地,已流转给别人耕种,大概收入6000多元。此外,每个周末,她还到村里的干菜厂干些零活,一年也有个2000多元的收入,加上村集体的年终分红,一年下来家里总收入有4万多元。
近年,克东县鲜食玉米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23年,全县种植鲜食玉米10.7万亩,加工成品鲜食玉米2.18亿穗、玉米粒5000吨,产值超10亿元,当地鲜食玉米产业入选2023年全国鲜食玉米优势特色产业建设集群。
优质产业的落地生根,正使越来越多脱贫户从村里走出来,变成“上班一族”。克东县县长许晓飞告诉记者,鲜食玉米产业全产业链条年均可提供固定就业岗位2300余个,带动务工65万余人次,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
走进伊春铁力市岭尚十年研学基地,一栋栋青砖黛瓦的朝鲜族民宿映入眼帘,游客们围炉煮茶,烧烤聚会,悠然自得。此刻,东河村村民赫秋玲正忙碌着为游客们打扫着房间。“我和爱人在这儿已工作两年了,两人月收入超过了8000元,家庭收入显著增加,生活质量也提升了。”赫秋玲说。
赫秋玲告诉记者,她家以前以种地为主要收入来源,土地流转至合作社后,在岭尚十年研学基地带动下,他们夫妻实现了就近就业,赫秋玲在民宿做保洁,她爱人则负责水、电维修等工作。
铁力市副市长刘士东介绍,岭尚十年研学基地利用了国家帮扶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纳入年丰村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企业每年按采购资金的5%上缴村集体,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带动了脱贫户和普通农户增收。
目前,铁力市乡村民宿经营企业发展到12家,拥有民宿353间,年丰乡年丰村岭尚十年民宿被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全国甲级旅游民宿,2023年铁力市获评国家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
帮扶产业正成为黑龙江省吸纳农村就业的重要渠道。2023年,黑龙江带动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就地就近务工就业2.7万人,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产业项目收益用于设立公益岗位、临时用工带动脱贫户和监测对象10.8万户,户均增收1300元;产业项目收益用于无劳动能力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分红6.2万户,户均增收1100元。
(责任编辑:刘朋)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