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自己跑、自己停、自己回”,运营时自主判断轨道资源,晚点时可主动调整停站时间……日前,《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进国内首条全自主运行系统(TACS)示范工程应用线路——青岛地铁6号线,探寻这条“聪明地铁”背后的科技力量。
踏上青岛地铁6号线,和传统地铁列车最直观的不同是,车上没有驾驶室,乘客可以透过车头车尾的玻璃窗户“沉浸式”感受列车在地下隧道飞驰穿梭。自今年4月26日正式开通以来,6号线一期累计客运量已达339.47万人次,列车正点率100%。
没有驾驶室的地铁怎样运行?它背后有项科技利器——TACS系统,类似于让列车拥有自己的“智慧大脑”和“千里眼”。
青岛地铁集团副总经理、运营公司董事长刘纪俭介绍,所谓TACS系统,是一个列车基于运行计划和实时位置,实现自主资源管理并进行主动间隔防护的信号系统。
“传统列车控制系统主要设备安装在轨旁,列车像‘提线木偶’一样听从地面指挥,而TACS系统将轨旁主要设备的功能分散到列车上,基于‘车车通信’,实现了列车与列车之间的直接‘通话’,从而让列车自主进路、防护、调整与自动驾驶,并且根据时刻表自行确定运行时间、速度和行驶区域。”刘纪俭说。
这让地铁建设运营更加安全高效。青岛地铁集团董事长张君介绍,TACS系统整体可靠性由99.99%提升至99.9996%,运营高峰期TACS线路每小时可以多上线6列车、多运送约8000名乘客,解决大客流线路加车难题。“这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实现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由‘从无到有’到‘技术领跑’的跨越,走在了世界创新技术的前沿。”
不仅全自主运行,这列地铁的“聪明”还体现在智慧车站、智慧运维系统等诸多智能应用上。
走进6号线九顶山站的车站控制室,大屏幕上,列车运行、客流、环境监测、站内设备等各项数据实时跳动,AI算法和智慧感知等技术的运用,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更加智能。
“譬如遇到乘客在扶梯上摔倒的突发情况,系统会通过远程视频识别状况,第一时间远程关闭电梯,并通过手持终端同步推送给最近的工作人员前往处理。”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智慧车站运行两个月来,对应急事件处置效率提升了30%。
据介绍,6号线智慧车站通过运用物联感知、人员定位等技术,打造了66项特色场景,推动了车站乘客服务的智慧化升级。供电、机电、工务等智慧运维也让设施设备运维从“故障修”“计划修”转向“状态修”“预测修”。
“聪明地铁”运行的背后,离不开云平台提供的数字底座。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张雨介绍,企业在青岛地铁6号线打造了兼容开放的云平台,目前已经部署超100项上云业务,超1000个上云虚机,实现“云、网、智、端”全域资源的“一站式”管理,满足地铁运营业务性能、时效、安全等多方面的需求。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迭代升级,TACS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控制领域新的发展方向,合肥、苏州、南宁等地新建地铁已经按照TACS进行了初步设计。”张君介绍说,青岛地铁的成果经验将面向行业开放共享,同时推进诸多建设成果的行业标准编制与业内推广。
(责任编辑:刘朋)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