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1日《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简称《条例》或“支付新规”)正式施行以来,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业内专家表示,在支付新规下,存量支付机构需要健全及完善支付相关内控制度,回归支付本源业务,在打造优质综合服务、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水平。
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更名
6月14日,央行官网更新了“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变更许可信息公示(截至2024年6月)”。该公示信息显示,同意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变更公司名称为“银联商务支付股份有限公司”,同意浙江航天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变更公司名称为“浙江信航支付有限公司”,同意四川商通实业有限公司变更公司名称为“四川商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同意武汉合众易宝科技有限公司变更公司名称为“抖音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同意天津城市一卡通有限公司变更公司名称为“天津城市一卡通支付有限公司”。
而在此前的5月末,央行就已经集中批准了31家持牌支付机构的名称变更申请。其中,重庆市钱宝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变更为“重庆鲲鹏支付服务有限公司”,乐刷科技有限公司更名为“乐刷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联动优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更名为“联动优势支付有限公司”。
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向记者表示,上述公司更名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因为合规要求,根据5月1日施行的支付新规,非银支付机构名称应该标明“支付”字样,提高业务透明性和明确性,很多支付机构此前属于“先照后证”,所以成立的时候公司名称没有支付字样。他认为,更名让支付行业名称更加规范,也让消费者一目了然。未来行业内更名情况还会更加普遍。
2023年12月,《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正式落地,并自2024年5月1日开始施行。《条例》中提出多项细化要求,其中第六条规定,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名称中应当标明“支付”字样。未经依法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或者变相从事支付业务,不得在单位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使用“支付”字样,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记者综合梳理央行官网披露的信息发现,包括最新更名的机构在内,当前市场上的179家支付机构中,已有132家名称中包含了“支付”字样。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支付机构密集更名主要是为了响应监管要求,提升辨识度的同时增强了合规性,预计后续将有更多支付机构采取同类举措。
上半年罚单超亿元
随着支付新规的推进,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监管也在不断趋严。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6月30日,今年以来央行针对第三方支付领域共计开出24张罚单,机构合计被罚没金额超过1.18亿元。其中,银盛支付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银盛支付”)今年两次被罚。
在罚没金额方面,2024年上半年支付机构的罚没金额最低为1万元,最高则超过4460万元。其中,浙江航天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的罚没金额最高,由于违反机构管理规定、违反商户管理规定等8项业务违规,今年5月末,该公司共计被央行罚没4463.12万元,在上半年总罚单金额中占比接近四成。另外,重庆市钱宝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被罚没金额超过800万元,该公司违规事宜涉及备付金管理、侵害消费者权益等,甚至还“在接受检查过程中提供虚假资料”,公司合计罚没金额达837.1万元。
银盛支付今年上半年两次收到罚单。2024年1月,银盛支付服务贵州分公司由于未严格落实特约商户收单银行结算账户管理规定、向不符合条件的特约商户提供“T+0”资金结算服务,遭人民银行罚没116.6万元。另因未在特约商户信息管理系统中准确记录特约商户、未有效落实特约商户巡检责任,银盛支付内蒙古分公司于5月被罚没13.7万元。
“与2023年上半年相比,2024年上半年罚单数量和罚没金额均有大幅增长。”有长期研究支付行业的业内人士表示,在第三方支付领域,2023年同期央行共计发布12张罚单,合计罚没金额约为2152万元。此外,2023年支付领域的大额罚单集中在下半年出现,上半年并未出现千万元级别罚单。
苏筱芮表示,今年来支付行业的处罚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处罚频次增加,伴随着监管顶层制度的日益完善和监管科技水平的精进,违规机构的“小动作”已难以藏身,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二是罚没金额屡破新高,对于违规情形恶劣、违规次数较多的“累犯”型机构,监管通过重罚表明其根治乱象的决心。“罚单将对支付机构形成有力震慑,推动其从源头重视跟搭建合规体系。”苏筱芮称。
支付行业加速整合
今年以来,支付牌照合并注销也在持续进行中。
6月14日央行更新的“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变更”信息显示,央行同意北京理房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理房通”)合并北京数字王府井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王府井科技”)。合并后,理房通支付《支付业务许可证》业务类型增加银行卡收单(北京市)、预付卡受理(北京市),王府井科技终止支付业务并注销《支付业务许可证》。
5月底,平安集团旗下两家支付公司合并,平安付电子支付合并平安付科技,平安付业务类型增加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全国),平安付科技终止支付业务并注销《支付业务许可证》。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第三方支付牌照正加速洗牌、整合。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签发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算起,截至记者发稿,已累计注销92张支付牌照,已获许可的支付机构已不足180家。
在业内专家看来,随着央行持续优化支付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没有具体业务和出现重大违规的支付机构将会加速清退,支付牌照的数量还会进一步减少。
苏筱芮认为,在支付新规下,未来存量支付机构首先需要健全及完善支付相关的内控制度,将具体的支付业务责任落实到人;其次需要对标支付新规并梳理近年来的罚单情况,深入合规短板区域及时查漏补缺;最后,还需要回归支付本源业务,在打造优质综合服务、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水平。
“对于支付机构,支付新规对其内控和风控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反洗钱反欺诈上,机构需要给出相应机制来防风险。对于监管层,则主要是提高监管的精准度,通过大数据技术来实现精细化精准化监管。对于行业协会,主要是制定自律规则,引导企业注意合规环境变化,适应新环境。对于个人,应该了解自己的权益,并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盘和林认为,无论支付机构,还是监管机构,都需注意将数字技术融合到风控和监管当中,金融科技是解决很多现实问题和矛盾的核心手段。
(责任编辑:刘朋)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