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日讯(记者 王惠绵) 日前,占地3万平方米、拥有64条中试生产线的华熙生物中试成果转化中心在天津全面建成,该中心以“平台化”模式向全社会开放,提供生物制造的中试转化服务,可承接医药级、护肤品级、食品级等多种生物活性物原料产品的中试及小规模商业化生产。“中国在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支撑的生物制造领域大有可为,而且优势明显。”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裁赵燕表示,华熙生物中试中心旨在填补合成生物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产业转化”鸿沟,为长期困扰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瓶颈提供可行的解决路径。
填补“产业转化”鸿沟 破局“死亡之谷”
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产业化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项科研成果从形成到产业化,需要经历理论研究、中间性试验(中试)、产业化三个阶段。科研成果只有通过中试这一关键环节,才有可能进入产业化生产。数据显示,欧美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75%以上,其中实现产业化的占比约50%,而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约为10%。
“死亡之谷”常被用来形容原创技术研发和工业化量产之间的鸿沟,在合成生物技术发展落地的过程中也同样面临“产业转化”之痛。尽管理论上全球60%以上的重要化学品、燃料、天然产物及原材料等都可以通过合成生物的方法得到,但现实中真正实现的生物制造的却不到6%。对于大部分科研机构来说,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应用的转化过程中,中试环节的高成本和复杂工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资本和能力去完成科研成果的中试。
业内人士表示,中试正是模拟了一个小型产品化生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样需要生产标准操作规程、产品质量体系的控制、中间体的检测、甚至包括三废排放的处理等过程。而涉及规模化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工艺、产率优化、产品质量控制、产品稳定性研究等关键问题,都需要在中试环节确定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建成的华熙生物中试成果转化平台可以通过实施成果转让、合作开发以及委托中试(生产)等多种合作模式,积极为高校、科研院所、各类企业、投资机构以及公共基础服务业提供中试熟化、试验验证、检验检测等一系列服务,助力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和市场转化。
“未来生物制造和人类的衣食住行用息息相关。”赵燕近日在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暨投资者交流会上指出,在华熙生物的三大能力中,中试和产业转化能力是最核心的关键。华熙生物投资建设中试转化平台,是华熙生物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实现产业赋能打通产学研的核心关键。华熙生物全球最大中试转化平台的全面落成,旨在填补合成生物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产业转化”鸿沟,为长期困扰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瓶颈提供可行的解决路径。
六年投资数十亿 生物制造大有可为
作为生物制造的前沿技术,合成生物技术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战略意义。据悉,华熙生物自2018年启动中试成果转化中心建设,2021年护肤品及食品级中试成果转化车间投产使用,2024年6月医药级中试成果转化车间竣工投产,意味着中试成果转化中心全面建成。六年磨一剑,数十亿资金投入,华熙生物打造了以合成生物支撑的生物制造为定位,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涵盖领域最广泛的中试成果转化平台。
记者注意到,华熙生物中试转化平台具有“平台化”和“柔性化”两大创新特点。其中,“平台化”特性体现在从“菌种培养到终端产品”的合成生物全产业链的深度支持,能够为众多物质提供中试解决方案,从而加速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进程;而“柔性化”则体现在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抽屉式灵活组装,适用于不同性质、不同工艺的流程切换,实现多产品、多流程、多形态及多单元间高效转换和生产。
在研发方面,华熙生物凭借强大的中试成果转化平台,2023年开展了原料及合成生物研发项目共计132项,其中超纯麦角硫因、微真、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脂肽等原料产品已上市,红景天苷、肌肽、人乳寡糖等物质完成“中试”。另据华熙生物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已经进入试产和上市阶段的产品较多,下半年还将有更多的产品进入中试阶段,同时也在寻找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应用价值的物质。”
目前,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突破。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ESG正成为中国与全球对话的语言。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生物制造是未来的重要增长引擎。”赵燕指出,“中国在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支撑的生物制造大有可为,而且优势明显。”在供给侧,中国有完备的生物制造供应链,具备发酵产业优势、中试及产业转化能力,全球85%的医药原料、70%以上的维生素产自中国;此外,还拥有领先的设备制造和人才优势。在需求侧,国内有统一的大市场,“Z世代”年轻消费群有社会责任感、自我意识强,对生命、环境的意识觉醒,更青睐对环境及气候友好的产品。
虽然我国合成生物支撑的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但是不仅仅华熙生物,多家合成生物企业也陆续启动了中试布局及建设。在政策层面,上海、深圳、天津多地不约而同加大对合成生物产业转化的支持力度。我国基础研究与国际领先水平齐头并进,如果能够打通产学研,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就能够大有作为。合成生物技术的中试及产业转化能力,将为更多合成生物产业成果的快速落地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刘朋)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