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秦安雪原果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雪原果品”)的加工车间,在苹果自动化分拣线上,一颗颗鲜红的苹果经过设备水洗、烘干、称重、分拣等环节,进入不同等次的包装线,工人们再对每颗苹果进行复检、贴标,分装在不同规格的包装箱中。
“这条生产线每天能处理30吨苹果,不仅能根据每颗苹果的重量和色泽区分品质,还可以通过硬度和糖度进行精细分类。”雪原果品副总经理蔡全斌说,今年以来,公司销售的苹果供不应求,去年收购的2万多吨苹果库存已基本消化完,最近还在收购周边冷库的苹果进行分类加工。
雪原果品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苹果收购、贮存、初加工等业务。经过多年摸索,通过不断创新储存分拣技术和经营模式,公司营业额连年增长,今年1月份至4月份产值达6000万元左右。如今,雪原果品在浙江嘉兴市场开设专卖档口,并且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设立销售网点,形成了以浙江嘉兴和金华两个市场为中心、辐射华东地区的销售网络。
“销路越好,把控苹果品质就越重要。”蔡全斌说。严把品控关口,正是雪原果品“供不应求”的原因。除了自动化分拣线的精准筛选,雪原果品不断加强创新研发,从苹果种植到加工各个环节,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标准体系。
蔡全斌切开一颗刚出库的苹果让记者品尝,酸甜中带着微涩,跟刚采摘下来的口感一样。“我们与甘肃省农科院合作研发出一套冷库仓储技术,可以让去年10月份摘的苹果与今年新上市的苹果味道口感基本一致,从而实现全年、全周期供应。”蔡全斌说,他们还将这项技术分享给周边的果品企业,“最近订单饱满,我们的库存不够,在进行严格筛选的前提下,企业还代加工、代销周边企业的苹果”。
为了更好促进企业发展,公司还通过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激活各个环节参与者的“主人翁”意识,共同保证产品品质。“公司与15家合作社成立产业化联合体,每年苹果上市季节,合作社管理团队出资参与企业的收购环节,并在次年获得分红,使得企业发展前途与合作社利益紧密关联,合作社负责人把控每个果农种植品质的积极性更高、责任心更强了。”蔡全斌说。
甘肃秦安县安伏镇朱家峡村的蔡保平每天都扑在别人家的果园里忙活。虽然不是自家果园,但他格外上心。“要保证苹果品质,就要从开花到结果每个环节严格按标准把控。”之所以如此操心,因为蔡保平有三个身份:既是朱家峡果品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又是雪原果品的投资者和品控工作人员。这三个身份也给他带来了三份收入:“去年,我们合作社有200万斤苹果卖给了雪原果品,这是一笔收入;我作为企业投资者,去年从公司上一年的利润中领到了20多万元分红;平时到合作社的种植基地进行品质把控,每天还有180元的临时收入。”算着收入账,种了30多年苹果的蔡保平一脸欣喜。
下一步,公司计划从生产环节和种植技术上给予种植户更多指导和培训,用3年至5年时间孵化出150个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打通产业链条,把市场需求和果农种植实际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稳定的市场销售网络和一个稳定的种植基地网络,推动当地苹果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 陈发明)
(责任编辑:刘朋)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