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去世3天后,噩耗再次传来,又一位为我国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国宝级科学家离世。
据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1月19日消息:
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敬魁,因病送医抢救无效逝世,享年87岁。
梁敬魁先生1931年4月28日生于福建福州,195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0年2月在苏联科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归国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梁敬魁先生长期在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交叉前沿领域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研制出属首创核试验测温装置,在多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和相图测定方面取得了大量的创新性成果,并成功地应用于新材料探索,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主要奠基人,梁敬魁先生著述等身,桃李满天下。
梁敬魁先生曾获得众多荣誉和奖励,包括中科院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梁敬魁一生低调耕耘
却值得每一个人
记住他的名字!
打造中国工业基础的科学家
1931年出生在中国战乱的年代,祖辈务农的梁敬魁院士从小苦读。新中国解放前,梁敬魁靠着父亲单位的奖学金,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
新中国成立后,梁敬魁院士1955年7月从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由于成绩出色,被选派到前苏联留学,1960年2月在苏联科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在苏联冶金研究所研究金属合金热化学和晶体化学。
学成回国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为新中国当时薄弱的工业基础奠定了科研基础。
尤其是在材料晶体领域,他在多晶X射线晶体学方面属于领域专家,他长期在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三个学科的交叉领域方面从事研究工作,特别是对无机功能材料(包括高锝超导材料、电光、非线性光学材料、快离子导体材料、稀土磁性和贮氢材料)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的前沿课题和应用基础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梁敬魁院士
有了材料学科的基础科研进展,才有了中国现代工业快速发展的前提。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晶体结构化学家梁敬魁用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科学研究的态度。
坚持做基础科研的“低调”院士
梁敬魁院士不仅仅是科学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在人才培养上有着突出的贡献,他先后多次荣获 “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并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授予“优秀教师”,和“杰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
自1978年以来,梁敬魁先后招收(含合作培养)了四十多名博士生,18名硕士生和8名博士后。
他言传身教,精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毕业的学生大多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和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其中有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有的获得了“百人计划”、“杰出青年”资助,以及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作为基础科研的院士
梁敬魁并不像很多引领大项目
创造大型工程类院士那么出名和耀眼
但是他代表了无数在基础科研领域
默默耕耘的科学家们
正是他们从事的科研基础工作
才有中国
各项航天、卫星、电机等学科的发展
如果没有基础科研和新进材料
所有的一切重大科研成果都不可能实现
网友:致敬!送别!
向已经去世的梁敬魁院士
致以最高的敬意
更为那些默默无闻
为中国基础科研
而努力工作的科学家们致敬!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