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描述过一种卓越企业的领导者:“他们往往不会站在前台锋芒毕露,成为媒体的宠儿、谈论自己的理念或成为社会名流。他们大多像外星人,沉默内敛、不爱出风头,甚至有点害羞,谦逊为怀的个人特质和不屈不挠的专业精神齐集一身。他们深藏在团队后面,协调着团队的交响乐。”
在追求个性张扬的互联网时代,有一位企业家似乎让人们看到了这样的影子。
1987年,任正非,一个走投无路、郁郁寡欢的中年人花了2万多元钱,在深圳南油集团的居民楼里创办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最初只有几名员工,主要业务是售卖交换机设备。
2019年,任正非创业32周年。华为已经成长为中国最成功的民营企业和最优秀的科技企业之一。2012年,华为取代爱立信,成为世界最大的通信设备生产商;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2018年,华为的专利申请数量居世界首位;在2017年的世界500强榜单中,华为名列全球第72名。
华为公司管理顾问田涛曾在演讲中称,“今天的华为覆盖了全球17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为人,没有人的地方也有华为提供的设备和服务。”可以说,华为的30余年,是充满忧患、坚韧不拔的30余年,是血与泪的商业长征。
“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
任正非那一代创业者身上往往有着共同的特征:一贫如洗、胸怀大志。
多年以来,任正非极少接受采访。外界对他思想的了解,绝大部分来自于他在华为的内部讲话或信件。
2001年,任正非发表了六千多字的长文《华为的冬天》。他在文中对华为员工写道:“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现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经不远了,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IT业的冬天对别的公司来说不一定是冬天,而对华为可能是冬天。华为的冬天可能来得更冷一些。我们还太嫩,我们公司经过十年的顺利发展没有经历过挫折,不经过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确道路。磨难是一笔财富,而我们没有经过磨难,这是我们最大的弱点。”
彼时,华为跃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而任正非在大谈失败与磨难。
对于危机,华为保持着与生俱来的警惕。在华为创立十年时,任正非在一份内部讲话中说:“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
也许正是这样的忧患意识让华为活过了最初的那十年。
2019年的春夏之交,华为的未雨绸缪让华为再次经受住了考验。针对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把华为列入“实体名单”,5月17日凌晨,华为心声社区转发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致员工的一封信:“华为多年前已经做出过极限生存的假设,预计有一天,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而华为仍将持续为客户服务。”海思将启用“备胎”计划,兑现为公司对于客户持续服务的承诺,以确保公司大部分产品的战略安全,大部分产品的连续供应,“这是历史的选择,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
同日,华为总裁办致信员工,信中表示,华为多年前已预计美国打压,困难挡不住前进步伐。
任正非21日在接受媒体集中采访时说,目前限制令会影响到华为的低端产品,但在高端产品特别是5G领域,华为绝对不会受影响。华为在包括芯片在内的关键零部件上保持有一定的量产能力,不会因为美方的“断供”就导致负增长,企业预计今年的增速会有所下滑,但仍然保持正增长。
“理论基础创新:板凳要坐十年冷”
三十余载,中国与世界的经济社会环境几经更迭,但华为不为外界所扰,没做过一寸房地产生意,对炒股与热钱不闻不问,只想做好一件事情,就是长期坚守信息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领域。用任正非的话说,华为“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
华为是一家ICT解决方案提供商,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必然离不开技术创新。在华为,有两个“10%”的制度。其中之一是,每年拿出营业收入的10%投入于科研。对这一制度的坚持,使华为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最具研发冲击力的科技公司。
据华为数据,在全球18万华为人中,有接近一半的员工从事研发,几乎“每两个华为人中就有一位研发者”。华为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能力中心。遍布全球的研发团队,始终紧盯着主航道,确保华为不在非战略竞争点消耗战略竞争力量。在过去30余年中,华为有两项指标长期高于利润,即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
华为财报显示,2018年研发费用达1015亿元,投入占销售收入14.1%。近十年,华为累计投入研发费用总计超4800亿元。长期且大量的创新投入,为驱动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在技术创新中,华为尤其重视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领域坚持探索和长期投入。任正非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曾说,高科技领域最大的问题,是大家要沉得下心,没有理论基础的创新是不可能做成产业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理论基础的板凳不是坐10年的,可能要坐更长时间。
研发投入偏重基础科学,这是华为的特色。许多人印象深刻,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发言时,任正非提到了勇闯“无人区”的观点。他说,“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
华为要求在理论基础领域的研发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20%—30%。这种投入,成本高、见效慢、风险大,很少有企业涉足,但这种投入却构建着华为未来的竞争力。
今年4月,华为的创新战略迎来质变。在创新1.0时代,华为是基于客户需求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创新,升级后的创新2.0时代则是基于愿景驱动的理论突破和基础技术发明。
5G极简解决方案 “将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交给客户”
创新投入越多,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大。5G是最好的例子。自2009年开展5G研发,今天的华为,能够以比其他友商更快的速度为运营商带来5G网络。
如火如荼的5G竞赛一旦开跑就没有停下的可能,中国为了能在5G赛场上占据领先,投入巨大,华为亦是如此。在5G关键技术的加码中,华为也曾遭遇低谷,不被外界认可,甚至被集体看衰。在5G吹响号角的2018年,华为5G迅速崛起,逐渐占领各大市场。然而,多个发达国家看到华为的快速发展,先后以安全为名限制华为进入。
“5G不是原子弹”,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种种“华为威胁论”,任正非试图让外界消除对华为的误解,但收效甚微,因为华为在5G方面的实力有目共睹。
任正非将长码和短码列为5G的两大关键技术。他曾表示,围绕这两个方程,数十年来几十个公司上万人在追随研究,变成了标准,做过就知道有多难。尽管很难,但华为做到了。2016年11月,华为主推的Polar Code(极化码)方案,成为5G控制信道eMBB(增强移动宽带)场景编码方案。如果把整个数据比作“货车”,控制信道相当于控制货车的行驶系统,华为以绝对优势成为控制行驶系统的供应商。
当前,全球都希望加快5G大规模部署,但5G部署面临一系列新问题,规模庞大首当其中。5G建设规模将大大超过3G/4G同期水平,应对这种复杂多变的部署压力,唯有依靠极简的解决方案。
“将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交给客户”,这是华为的5G信条。为此,2019世界移动大会上,华为发布了5G极简解决方案。这让5G规模部署节奏加快。全球3G达到5亿用户用了10年,4G用了5年,业界估计,5G将只要3年。
5G部署真的能比4G更简单吗?1月份,华为在北京举办5G发布会,让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有了肯定答案。在这次会上,华为首发了两款可以直接用于商用的5G芯片。在移动通信近40年历史上,通过华为与产业界的共同努力,5G首次实现了智能终端和系统几乎同步成熟。
在通往5G的道路上,华为那些“业界首个”为推动5G商用部署从2020年提前一年至2019年做出了贡献。强者自强,华为5G不断拿下多个5G订单。截至3月底,华为在全球签订40个5G商用合同,70000多个5G基站发往世界各地。
“我们相信,选择华为的客户,将赢得5G时代最佳的技术与商业竞争力;选择华为的国家,将赢得下一波数字经济的发展优势。”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自信地说。
“在芯片领域一定要站起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华为海思一夜之间,研发产品全部“转正”,是华为未雨绸缪下的一张牌,未来也将成为华为大部分终端产品的根基。
2018年,华为及荣耀双品牌手机出货量突破两亿台,成为中国手机品牌销售榜第一,也成为世界第三大手机品牌制造商。华为手机以48.4%的营收占比,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分支业务,同时也成为华为公司最大的业务单元。
华为在2011年推出了首款高端产品Ascend P1,由于芯片海思k3v2的技术不成熟导致产品遭遇滑铁卢。痛定思痛,华为随后研发的P6以孤注一掷的高定价为其赢得了400万台的销量,一举成功。
自此,华为在高端产品上的投入一发不可收拾。随着麒麟芯片的越发成熟,后续发布的Mate系列及P系列全部搭载使用,最新发布的Mate20及P30系列开始全面启用麒麟980芯片且是业界第一款应用在手机上的AI芯片。
麒麟芯片的成功使海思得到了任正非的肯定:“一定要站起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在用户心里,华为已经成为高端手机的代名词。
自2016年起,国内手机格局变为“华米OV”,头部品牌集中度超过80%,华为更是成为了中国手机行业的NO.1。自此,在全球手机市场,华为有了与苹果、三星正面抗衡的实力。
三十而立。在任正非看来,华为只是“刚启航的航母”,将永远聚焦在主航道上。他说,华为的技术理论架构模式,将推行“每比特成本下降的摩尔定律”,做网络的不断简化。网络不断简化的结果是,华为的销售收入将会不断减少,但受益的是整个社会。
2018年底,华为发布了《不经艰难困苦何来玉汝于成》的新年致辞。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表示:“每临大事有静气,以法律遵从的确定性,应对国际政治的不确定性。不因一时一事的恶性事件、挫折消沉了我们领先世界的锐气。我们会越挫越勇,相反是这些极端不公平事件,把我们逼向了世界第一。”
无论在世界上最寒冷的南极和北极,还是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亦或非洲的丛林和沙漠……人们都能享受到华为所提供的设备和服务支撑的通信便利。
30余年来,华为生于忧患。从一家一穷二白的初创企业,扩张、成长为全球行业领导者之一,背后凝聚着强大的意志与定力。这恰恰是中国经济韧性强劲的缩影。无论外部风云如何变幻,最重要的就是上下同欲做好自己的事情,坚持自主创新,坚持艰苦奋斗。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奋斗的个人才有前途,同样,奋斗的企业才有未来。(文/陈听雨 凌纪伟 郑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