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能治愈?”
“挨饿,就能饿死癌细胞?”
“抑郁症不是病,就是太矫情?”
“5G基站密度极高,辐射对人体危害很大?”
“中国高铁辐射严重,‘坐高铁’就相当于‘照X光’?”
2019年即将过去,但在过去的360多天里,诸如这些披着“科学”外衣、打着“专家”旗号的谣言依旧满天飞,成为被频频转发的“科学”流言。
作为科学普及的国家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前不久在北京揭晓2019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这其中既有健康常识,也有生活安全知识,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相关专家对此进行年终盘点。
套用网友时下流行的话说:“都9102了,你还能被这些‘科学’流言给忽悠了?”
“坐高铁=照X光”?
日常生活“科学”流言知多少
梳理过去一年的“科学”流言,“辐射”一词当仁不让,成为被提及最多的“热词”之一。而这,和5G的兴起不无关系。
今年5月,一位互联网知名人士公开表示,5G基站密度极其高,因为是毫米波,振动频率高,可能会与水分子和氧分子的一些震荡频率产生共振。他根据自己的物理知识判断,“5G基站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
事后,这位互联网人士也通过公开渠道进行“再次说明”:“(得出这个判断)只是看到了一些国外的报道”“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做深入的研究”“不要把我的观点太看重”。
但在一些电磁波领域的专家看来,手机和基站的电磁辐射问题值得“严肃对待”:首先,辐射是一种能量传递方式。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自然界电闪雷鸣、太阳黑子活动等都会产生电磁辐射,并伴随着生命产生和演化的整个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无线电台、微波炉、电磁炉、电脑、电视机和吹风机等都是电磁波的发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场辐射已经是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按照专家的说法,手机、基站的电磁辐射能量较小,不能使DNA链断裂,属于非电离辐射,与X光、核辐射等电离辐射完全不同,它主要是热效应。
相应地,现代无线通信技术采用了上下行的功率智能控制技术,所以通信基站数量越多,手机通话效果就越好,而手机和基站的电磁辐射反而会越小。
无独有偶,今年7月,国产高铁也被“辐射”了一把。当时,有人在网上发文,题目为《高铁确实辐射严重,未婚女性少坐》,称“国产高铁从诞生起就存在严重的辐射问题,坐高铁等同于照X光,对人最大的危害就是破坏女性生殖系统”。
同济大学教授孙章表示,我国高速铁路上运行的列车,使用的电力一般为2.5万伏特、50赫兹交流电,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属于“极低频电磁辐射”,不同于医院里X光的电离辐射,能量较小,不会使DNA链断裂。也因此,“坐高铁=照X光”的说法属于误导。
事实上,有电的地方,就有辐射,普通火车、地铁都有辐射,手机、剃须刀有辐射,就连太阳光也有辐射。按照孙章的说法,只要辐射在一个安全值内,就不会对人产生影响。
根据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相关规定,高铁电场辐射的安全标准为5千伏/米以下。北京铁路局曾专门对高铁车厢中的电场辐射进行测量,并公开结果:不同车型的一等车厢、二等车厢、车厢连接处、驾驶室等位置,电场辐射值分布在0.011-0.021千伏/米范围内。
对比这些数据不难发现,我国高铁的电磁辐射量是在国际标准要求范围内的。
饥饿能“饿死”肿瘤?
健康类谣言满天飞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根据中国科协此前发布的网民科普搜索报告,最受网友关注的科普主题为健康与医疗,占比高达57%,而过去一年下来,“科学”流言盛产最多的领域,同样是健康与医疗。
比如,“饥饿能够‘饿死’肿瘤,可以延缓衰老”。这条流言认为,人体细胞在饥饿的时候,能把自己体内无用或有害的物质自行“吃掉”,以提供自己生存需要的能量,所以吃素或少吃饭可以激活“细胞自噬”,起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等作用。
按照生理专家的说法,通过少吃、吃素降低得癌的几率,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研究发现,营养不良的人肿瘤发生率更高,肿瘤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几率,也明显高于其他良性疾病。
今年10月,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3位科学家因为在理解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贡献而获得该奖。基于他们的发现,可以进一步研究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很多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以及一个被称作“饿死肿瘤”的原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程金科以肿瘤为例表示,肿瘤如果处于局部缺氧状态,就会激活缺氧诱导因子这个“开关”,为自己营造血管,通过血管生长为自己提供养料,这样肿瘤才能“存活”下去;相应地,一旦发动逆向思维,阻止这个过程,就可以阻断肿瘤的养料供应,即“饿死”肿瘤。
此后,“饿死”肿瘤的说法流传开来。然而,“细胞饥饿”并不等于人们日常所理解的饥饿,断食、辟谷也不等于医学研究中的细胞“自噬”。按照专家的说法,现阶段的细胞“自噬”研究离临床应用还相当遥远,“自噬”与抗肿瘤、抗衰老的关系也尚不明确。
除了被诺奖“带火”的伪科学“饥饿疗法”,电子烟也因为多个热点事件而频频走入公众视线:先是3月,3·15晚会曝光长时间吸电子烟的青少年,同样会产生对尼古丁的依赖。后是8月,美国卫生官员透露,一病人疑因吸电子烟导致肺部严重病变而死亡。
然而,科学界依然遗憾地发现了“电子烟无毒无害,是戒烟的利器”这样流传甚广的“科学”流言。
事实上,早在2013年,就有德国研究人员对电子烟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发现电子烟含有大量丙二醇,可能对呼吸道刺激进而引发一些急性症状,危害性可能比传统卷烟还要大。
按照专家的说法,虽然电子烟不含焦油,相对传统卷烟危害小一些,但电子烟中依然含有对健康有害的尼古丁。另外,导致烟瘾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电子烟中的尼古丁一样会让人上瘾,有些电子烟的尼古丁含量甚至超过传统卷烟,因此,抽电子烟并不能帮助吸烟者有效戒烟。
近视能治愈?
“科学”流言换马甲翻新行骗
有的“科学”流言学会了蹭热点,有的则懂得“自我包装”,隔一段时间翻新一次,在“穿马甲”和“脱马甲”之间,骗了人们好多年。
“近视能治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早在多年前,这个说法就一度甚嚣尘上,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要用对方法,近视在一定期限内是可以治愈的”。如针灸治疗近视效果就非常好,近视度数在800度以下、年龄在60岁以下的近视眼患者,都能被治愈,且治愈率可以达到90%。
事实上,近视只能被“矫正”,不可“治愈”。按照眼科专家的说法,除了因睫状肌痉挛所致的“假性近视”外,近视是不可逆的,严重情况甚至会导致失明,科学界、医疗界都尚未找到安全有效的办法能使其恢复。
截至目前,近视治疗方法主要有局部药物、光学眼镜、角膜塑形镜、手术治疗等,基本原理均为改变光线折射路径或者延缓眼轴增长,控制近视进展,但不能逆转已经发生的近视眼结构改变。所以,近视后唯一能做的,就是延缓度数加深的速度。
今年3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明确表示不得在开展近视矫正对外宣传中使用“康复”“近视治愈”等带有误导性的表述。
“孕妇不可接种流感疫苗”,也是一个经常“换马甲”的“科学”流言。2012年,这样的说法就不断被网友转发,今年这一说法则有了“升级版”:孕妇接种流感疫苗,会使孕妇感染流感病毒,加重妊娠反应,还会影响胎儿健康,甚至导致胎儿畸形。
科学家认为,孕妇患流感可能对胎儿和新生儿产生影响,出现死产、婴儿早产和出生低体重等情况,所以孕妇接种流感疫苗有其必要性,并且可以在孕期接种流感疫苗。当然,孕妇在接种疫苗时,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孕期接种灭活疫苗是可以的,但应禁止接种非灭活疫苗,这类疫苗有潜在的感染胎儿的风险。
“低盐饮食不健康?”这个“科学”流言则喜欢凑到年轻人的世界里去,传出“因为低盐饮食,会在极端高温天气里中暑而死”的说法。
人体内的确不能没有盐,但少量盐就能满足机体的需求,而且生活中的“隐形盐”无处不在,如牛奶、肉、饼干、面包、挂面等钠含量都不低。研究显示,一般成人每天摄入3克食盐,就可以维持生理基本需要,过量摄入食盐,则会引起许多健康问题。
按照营养专家的说法,目前我国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达到了9至10克,远超健康标准,因此控盐、减盐才是正确做法。当然,在特定情况下,比如因为气候炎热或剧烈运动而大量出汗,导致体内盐分大量流失的时候,需要大量补充盐分。
这个流言的上榜,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被“科学”流言马甲欺骗的,可不只是老幼病残孕。那些挥洒汗水的年轻人,同样要学会避免掉进“科学”流言的坑里。(记者 邱晨辉)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