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 即将于8月3日出版的2020年第31期《瞭望》新闻周刊刊发记者李斌、王君璐采写的文章《首都战疫启示录》。摘要如下:
7月20日零时起,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调整为三级,历时近40天的再战疫,取得阶段性成果。
北京疫情防控不仅关系两千多万人口的健康福祉,更关系着全国疫情防控全局。北京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利用“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坚持科学、精准、全民、依法防控,交出一份疫情防控的北京答卷。
基层疫情防控三大考点
“疫情防控是对基层治理的一次大考。”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社区防控组副组长、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革说,千年古都面临三大考点。
考点一,日常党建基础。疫情来袭,北京市各级党组织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强有力的集中统一指挥体系。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健翔园社区,快速整合社区党员干部、民警、物业工作人员和居民“四种力量”,参与社区值守等工作。这得益于街道成立两年多的党建协调工作委员会。“委员会将辖区内59家大单位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张党建大网,共享疫情防控数据,提高防控效率。”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志明说。
党建引领形成抗疫合力,也解决了日常管理难题。面对“三无”小区“没人管”、老旧小区“三不管”、特殊大院“管不了”等基层治理顽疾,基层干部主动作为,消除防控盲区。
考点二,党群干群关系。“通过经常走访和帮扶,党群、干群关系明显增强。”八角街道党工委书记高春玲说。
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带领下,“朝阳群众”“西城大妈”“首都民兵”等戴袖标的志愿者被广泛发动起来,“街道社区干部拼命干,居民站在旁边看”的局面得到扭转,居民“家园意识”稳步提升。
考点三,基层治理水平和手段。科技助力精准防控,成为北京战疫的重要手段:在疫情风险排查过程中,“北京健康宝”利用手机定位查询行动轨迹,实时查询健康状态;“京心相助”小程序实现外地返京人员自主登记信息直接入库,14天观察期动态管理;亦庄镇发挥综治网格指挥中心智慧“城市大脑”作用,依托监控预警、大数据平台智能分析全面助力防疫;西城区尝试“技防换人防”,在全区推广安装智慧门禁系统。
答好基层治理四道题
如何将疫情防控期间基层治理的有效方法固化为社会治理的常态化机制,是摆在北京面前需要长远考虑的“必答题”。
第一题,强弱项补短板,完善制度性安排。5月,北京出台《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下一步将启动建立公共卫生监测体系、医院发热门诊2.0版建设等一系列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措施。同时,《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
第二题,进一步强化基层,优化组织设置和管理体制。疫情期间,城乡管理交错问题凸显,职责不清、多头管理;部分街乡社区规模悬殊,治理有待精细化。部分基层干部建议,应进一步调整优化街乡镇区划设置,推进社区设置更加科学、社区规模更加均衡。
第三题,优化基层干部队伍,加强培训增强专业化水平。“疫情期间,大量干部下沉,既帮助机关干部了解基层,也把上级的政策、做法带到基层。”张革说,市委组织部正在研究形成干部下沉常态化机制,推动创新基层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
第四题,破除信息壁垒,促进数据互联互通。疫情防控暴露出基层治理数据不全、信息不准、渠道不通、手段不够用。张革介绍,下一步,北京市在基层治理中,将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统一、完备的基层治理信息平台,为社区村居民提供更精细化、更智能化的服务。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