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也就是,明令禁止大数据“杀熟”。
同一个酒店房型,新客和老客看到的价格不一;同一张飞机票,浏览几分钟后涨价……这些童叟有别、瞬间跳价的案例,公众早就受够了,也迫切希望能够引起重视,进行规范治理。
这个规定之所以引起热议,不仅是因为坐实了“大数据杀熟”,驳斥了一些互联网平台的荒谬辩解,更是从制度层面回应了用户关切——处于灰色地带的在线旅游大数据“杀熟”行为,从此被划上一道“红线”。
不论是传统的线下经济,还是互联网时代的线上经济,价格公开透明始终是消费者不变的追求。用户能够接受公开的涨价、高价,但暗中的涨价难免让人产生“被算计”的感觉。这种不公平感,不仅会让用户降低对商品的消费欲望,还会降低对平台的好感度。
而对此,许多平台似乎无动于衷。他们不仅忙于“杀熟”,各种浏览足迹、年度账单、相似推荐、附近好物也在接踵而来,进一步引发了大家对数据安全的担忧。而平台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笃定自己做得足够大,用户不会流失。
经营者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过度挖掘用户数据来盈利会让用户感觉被冒犯,也会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用户的差评是其一,法律的代价是其二。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规定,消费者可以主张3倍赔偿,最少也是500元的赔偿。如果要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经营者还敢这样做吗?
此次规定聚焦在线旅游领域,网友由此呼吁,应该同时完善大数据“杀熟”的各个领域立法。期待更多部门参与其中,扎紧制度的笼子。 (杨 悦)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