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的《2023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显示,2023年底,我国实现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的目标,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13.34亿人。同日,在国家医保局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就“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进行了详解。
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我国在巩固拓展全民参保成果方面取得新成效。”国家医保局规划财务和法规司副司长朱永峰表示,巩固拓展全民参保的目的,在于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广泛、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医疗保障。
朱永峰介绍,截至2023年底,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13.34亿人。2023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71亿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9.63亿人,职工医保参保人数增加900万人,占全部参保人数的27.8%。在2022年剔除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重复参保、无效数据近4000万人的基础上,2023年继续剔除跨省重复参保1600万人,考虑“去重”影响后,参保人数在2023年实际净增约400万人。2023年,全国近8000万低收入人口享受到参保资助,经济负担得到有效减轻。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9%以上,弱势群体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持续巩固。
到今年3月底,居民医保参保规模与2023年同期基本持平,基本医保制度基础稳固。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便利度不断提升
“近年来,国家医保局聚焦人民群众就医结算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全力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国家医保局医疗保障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隆学文表示。
隆学文介绍,2023年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突破50万家,达55.04万家,比2022年底增长68.37%。全年住院跨省直接结算人次突破千万,达1125.48万人次,比2022年增加557万人次,增长近1倍。全年门诊跨省直接结算人次达1.18亿人次,比2022年增加8542万人次,增长2.63倍。其中,已经开通跨省直接结算的5种门诊慢特病结算331万人次,减少垫付33.52亿元。
隆学文表示,今年,国家医保局将进一步扩大跨省联网定点医院的范围,推动各地有能力开展门诊慢特病诊疗的定点医院应上尽上,让门诊慢特病患者异地就医结算更方便。在此基础上,还将进一步扩大门诊慢特病病种范围,增加3至5种覆盖人群多、药物治疗为主、待遇差异小的门诊慢特病病种,让更多的门诊慢特病患者能享受异地直接结算。
确保困难群众看病有制度保障
医疗救助制度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医保局待遇保障司司长樊卫东表示,2021年以来,医保部门聚焦巩固提升“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统筹完善过渡期医保帮扶政策,逐步实现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三重制度(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常态化保障过渡,同步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医保制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积极作用。
“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居民医保参保补助力度,同时医疗救助根据困难程度对困难群众参保个人缴费部分分类资助,其中全额资助特困人员,定额资助低保对象以及符合条件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我们还建立了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加大参保信息核查比对,强化疑似未参保人员和流动人口参保动员,全力确保困难群众‘看病有制度保障’。”樊卫东介绍,2023年医疗救助共资助约8000万困难群众参保,监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
在谈及三重制度保障时,樊卫东表示,三重制度发挥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综合效应,梯次减轻了群众的医疗负担。2023年三重制度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1.8亿余人次,帮助减轻费用负担1883亿元。经三重制度报销后,有近一半的困难群众年度住院医疗费用负担在一千元以下。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改革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推动建立多元化医疗救助体系,统筹提高困难家庭大病患者救助水平;支持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保障,更好发挥保障合力,满足低收入困难群众多元化保障需求。”樊卫东表示。(记者 邱玥 通讯员 张熙)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