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工作的导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要继续抓好有利于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保障民生、防范化解风险的改革举措,集中解决最关键、最迫切的问题;改革举措要有鲜明指向性,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改革味要浓、成色要足。这一重要要求为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100多年来,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聚焦和解决事关人民幸福的最关键、最突出问题,以此来定方位、明方向、谋方略,推动事业向前发展,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要深刻认识到,我国发展起来了,但我们面对的矛盾和风险不是少了,而是增多了;改革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简单了,而是更为艰巨复杂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改革加以解决。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突出问题,构建更加高效的组织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另一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把改革方法搞对头。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改革举措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最突出的问题找准改革突破口,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合理布局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从老百姓身边事改起,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论怎么改革调整,我们都要坚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背后查找体制机制弊端,找准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政策向民生聚焦,财力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少坐机关、多下基层,自觉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既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使改革举措精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解决短板痛点,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也从群众中汲取智慧,接受群众检验,赢得群众拥护,凝聚改革共识,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根本还要看落实、靠实干。把改革蓝图细化为举措落地的路线图、施工图,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就重点抓哪项改革,认准的事一以贯之、蹄疾步稳、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每项举措都一抓到底,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形成勇于创新、真抓实干、开拓奋进的浓厚改革氛围,党员干部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始终以强烈的政治责任、强烈的问题意识落实改革任务,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成效续写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篇章。(王庆杰)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