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有6个城市率先迎来国家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利好消息。会议指出,官方将在部分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支持地方深化改革先行先试、更大力度利企便民。
部分城市开展试点
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市场主体总量从2012年5500万户增长到1.46亿户,增长了近1.6倍,年均净增长超过1000万户。市场主体快速增长的数据背后,离不开近年来中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支撑。
会议决定,在实施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动在全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同时,选择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市场主体数量较多的城市,聚焦市场主体和群众关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庞大的市场主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力量,是创业就业的主要力量,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营商环境的优化,还需要健全企业的治理和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支持。
上述城市“入围”并非偶然。以北京为例,北京是世界银行评估中国营商环境的样本城市之一。据媒体报道,在世行2019年10月24日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北京的得分为78.2分,比之前一年提高4.6分,分值超过部分欧盟国家和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水平。此外,据世行报告,北京在开办企业、获得电力、登记财产、保护中小投资者、执行合同等5个指标上进入全球前30名。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认为,上述城市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更好地为试点工作开展提供物质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也能更好地为后期向全国推广政策积累经验。
利好政策“大礼包“
为支持上述试点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此次国常会还给这6个城市开出了政策组合“大礼包”,条条政策在释放利好的同时,也直击市场主体发展的问题、难题。
例如,为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体系,会议指出,在试点城市将进一步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推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取消对企业跨区域经营不合理限制。破除政府采购等领域对外地企业的隐性壁垒。
为帮助市场主体减轻准入和退出“负担”,会议提出,在发放实体证照同时,同步发放电子营业执照等,便利企业网上办事。精简银行开户程序,压缩开户时间。推进市场监管、社保、税务等年报“多报合一”。
为提升为市场主体服务的办事效率,会议还强调,建立因政策变化、规划调整等造成企业合法利益受损的补偿救济机制。完善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制度。加快打破信息孤岛,扩大部门和地方间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范围,推动解决市场主体反复多处提交材料问题,促进更多事项网上办、一次办。
田利辉表示,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及时出台了诸多帮助市场主体纾困的政策,让不少市场主体获得了“及时雨”,渡过了难关。“及时、实惠、公平”是他对这些政策的共性评价。
民生无小事
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最终的目标还是为了更好地利民。在此次国常会上,有几项重要的政策与民生重点领域密切相关。
例如,会议指出,在土地供应前由政府部门开展地质灾害、水土保持等一揽子评估,强化责任。企业拿地后即可开工,不搞重复论证。对水电气暖等市政接入工程施工许可,实施告知承诺管理和在线并联办理。
再如,会议强调,在食品、药品、疫苗、安全等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领域,实行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遏制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长效机制,等等。
在陈凤英看来,民生无小事,在当前特殊的内外形势下,在试点城市聚焦食品、安全、疫苗等问题,无不透露官方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以及围绕“利民”“为民”施政的政策导向。强化民生领域保障措施不仅从制度上为不良市场行为“念紧箍咒”,也能让百姓更加舒心、放心。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