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白云怡 陈青青】4月24日下午,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抵达上海,开启任内的第二次访华行程。据中美双方此前发布的消息,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邀请,布林肯于4月24日至26日访华,此行他将先后到访上海和北京,预计将会见商界人士,并与中方官员举行会谈。
在三天的访华行程中,中美双方将谈什么,怎么谈,可能达成什么结果?此访对接下来中美关系的走向有何影响?多名美国事务专家24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双方披露的信息来看,中美在此访中聚焦的议题和诉求仍有不小的“温差”,不过,两国在拜登本届任期结束前保持中美关系基本稳定的问题上有共同的“近期目标”。这意味着两国当前将暂时继续通过常态化的高官互访维持沟通渠道,管控基本分歧,但要再进一步则有相当大的挑战。
访前中美各自“吹风”,“温差”明显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在布林肯访华前夕,中美双方分别“吹风”,介绍各自在此访期间的目标与诉求。据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19日在一场电话简报会上介绍,布林肯此行有三个目标:在关键议题上取得进展;就双边、区域和全球议题明确和直接地表达关切;负责任地管控竞争,避免误判或冲突。随后,美国务院发言人米勒在通报布林肯行程时也透露,布林肯将与中国讨论中东危机、俄乌冲突、台海和南海问题等。
而中国外交部美大司负责人则在22日就布林肯访华向媒体介绍情况时表示,对布林肯此次访问,中方主要聚焦于五大目标:树立正确认知、加强对话、有效管控分歧、推进互利合作、共同承担大国责任。其中,“树立正确认知”被排在第一位。
显然,中美聚焦的议题和目标有不小的“温差”。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助理教授孙太一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美出现“温差”的一大原因在于两国外交政策底层逻辑不同。“美方喜欢就事论事,他们认为可以在高科技领域打压中国,在俄乌议题上以金融制裁威胁中方改变立场,但在芬太尼、军事交流、应对气变等领域可以继续和中国深化合作,因为两者是‘一码归一码’。”他表示,但中方的外交思路是“纲举目张”,得先把大关系捋顺,只有宏观层面确定了善意,具体问题才有可能推动。
他认为,中美间的认知和行事风格差异,意味着两国当前只可能暂时通过加强对话、维持沟通渠道,做到基本管控分歧,而要再进一步则有相当大的挑战。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于去年布林肯访华的“一波三折”,布林肯此次访华相对比较顺畅,这和旧金山会晤后,中美保持高层交往的势头有关系。不过,很难期待布林肯这次访华中美能谈出大的积极进展。
“华盛顿把中国视为美国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和最严峻的地缘政治挑战的判断仍未改变,这也是其处理中美关系的基本思路。因此,才有了美国一边打压防范中国,一边又要求中国在一系列美方关心的问题上合作甚至‘让步’的政策。”他表示,但在中国看来,美国对中国的基本判断就是错误的,在错误的判断和政策的基础上,中美关系无法真正搞好,“这也是中国为什么强调,要先纠正美国对华的错误认知。”
不过,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2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认为,虽然双方在目标和认知上有差距,但在一点上中美存在共识,即在拜登本届任期内保持中美关系的总体稳定,这是双方一个共同的“近期目标”。在此基础上,布林肯此次访华有望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延续和落实元首会晤的精神,并推动工作层的继续交流与合作。
4月2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习近平强调,战略认知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必须扣好的“第一粒纽扣”。中美这样两个大国,不能不来往、不打交道,更不能冲突对抗,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继续沿着稳定、健康、可持续的道路向前走,而不应该走回头路。习近平指出,今年的中美关系要坚持几条大的原则。一是以和为贵,坚守不冲突不对抗的底线,不断提升对中美关系的正面预期。二是以稳为重,不折腾、不挑事、不越界,保持中美关系总体稳定。三是以信为本,用行动兑现各自承诺,将“旧金山愿景”转为“实景”。双方要以相互尊重的方式加强对话,以慎重的态度管控分歧,以互惠的精神推进合作,以负责的担当加强国际协调。
一次“暗流涌动”下的访问
“眼下中美关系表面上看似趋稳,实际上却暗流涌动,双边关系在科技、经贸等多方面都在经受考验。”新加坡《联合早报》24日这样评论称。
近期,中美间的互动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表现。一方面,双方的互动明显较去年更为频密:就在布林肯此次访华的前一天,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在北京会见了美国阿斯彭学会代表团,双方就共同落实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共识、推动两国关系稳定发展以及共同感兴趣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4月4日至9日,美国财长耶伦访华,随后的4月16日,中美金融工作组和中美经济工作组分别举行第四次会议;4月16日,中国国防部长董军同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视频通话,这也是中美两国防长时隔一年多以来的首次通话。
但另一方面,美国在科技、经济、台海等问题上对中国继续步步紧逼。就在布林肯访华前夕,美国国会通过包括对台湾的援助法案等多个涉华法案,而美国媒体也曝出,华盛顿正在研究制裁措施将中国部分银行排除在全球金融体系之外,借此“阻止北京对俄罗斯军事生产的商业支援”。上周,美国总统拜登则称,准备推出多项针对中国的贸易措施,包括提高中国钢铁和铝产品的进口关税。
“美方的所作所为,让中国对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仍然充满严重的怀疑,对美方近期的一系列动作更是强烈不满。当美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诉求,只向对方提出不合理的关切,这一关系的基础上,能谈出什么东西呢?”吴心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反问。
孙太一则对《环球时报》表示,对华盛顿来说,如果真的推出制裁中国银行等措施,对美国自身和美元的国际地位也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我认为美国寻求达成的局面是,让中方感觉这是有效威慑,主动改变与俄罗斯的贸易内容和方式,从而只让中俄受到影响,美方自己则无需承担推出制裁措施带来的后果。”
但他表示,制裁的威胁将再次动摇中美关系的基石。“其实我们很期待布林肯此行能改变美国人赴华旅行的建议等级,让更多的民间交流得以实现,不要人为地设置障碍,让未来几年能有5万美国学生赴华学习。但这样潜在的积极进展可能会被制裁的阴影笼罩,再次动摇中美关系的基石。”
访问后,中美关系将何去何从?
今年正值美国大选年,到今年年底前,中美关系将何去何从?布林肯此访将如何影响到下一阶段的中美关系?对此,孙太一认为,接下来一段时间中美关系将依旧充满变数。“一方面,旧金山会晤让双方关系止跌企稳,而月初的元首通话又进一步巩固了这一趋势,中美都认识到良好的中美关系对两国有益,对世界有益。接下来除了芬太尼、两军交流、人工智能、应对气变等领域的合作,我们还有望看到民间交流的进一步恢复,中国市场进一步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等。”
“但另一方面,在美国大选年,政客打‘中国牌’是消耗政治资本最少,收益却很大的操作,包括拜登在内的各层级候选人都至少会在言语上对中国更充满敌意,尤其是那些关乎摇摆州选民利益的诸如汽车、钢铁制造业这一类的话题。美方在高科技领域的对华打压也可能会变本加厉。所以,中美关系接下来的挑战很大程度上会基于美国内政尤其是选举政治的动向。”他表示。
孙成昊则认为,今年中美关系面临的一大风险点是5月20日前后赖清德发表的所谓“就职演讲”会传递出怎样的信息,美国在这个时间节点前后会有什么样的举动。如果美国或台当局有过于挑衅的动作,既会冲击到台海局势,也会冲击到中美关系。第二大风险点在南海,如果美国继续强力支持菲律宾主动挑衅中国,南海局势和中美关系也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不能指望中美通过一两次访问或会晤就解决所有的问题。”他认为,即使在存在分歧的情况下,中美能谈的问题仍有许多,比如禁毒合作、气候治理、人工智能等。“近期,双方在应对气变领域的牵头人都有一些人事上的变化,有必要展开沟通继续落实相关合作。而启动人工智能政府间对话也是两国元首会晤达成的共识,两国间应该已经有过一些前期磋商,此事有望在布林肯访华期间再取得一定进展。”
“对拜登政府而言,在俄乌、中东不确定因素继续增加的情况下,美方已经没有办法再顾及一个潜在的亚太地区的摩擦与冲突了——这将更加耗费美国的精力和资源。”孙太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因此,拜登政府正寻求通过高官互访常态化、例行化,维持中美间的沟通渠道,以减少误判并避免竞争失控导致摩擦。布林肯正是在此背景下接过耶伦的“接力棒”,例行访问中国。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