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把央妈气着了吧。
1月10日,央行发布消息称,鉴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2025年1月起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后续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
这里有两个词非常耐人寻味,一个是央行给出停止购买国债的原因是“供不应求”;另一个是央行恢复买入国债的时间是“择机”。
“供不应求”说的是什么?
字面很好理解,就是买国债的人太多了。
大家不禁要问了,购买国债不是好事么?大家听到的宣传标语不都是“购买国债,利国利民”么?
确实,普通人购买国债是一件好事。
首先国债是由中央政府发行,以国家信用为担保,被认为是非常安全的金融投资产品;
其次,国债的发行有助于筹集财政资金,支持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从而推动经济的整体发展。
但是,本轮金融机构“非理性”疯抢国债,使得购买国债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稍微了解债券的人可能都知道,债券的价格和经济基本面,基本上是相反的。
当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内需弱、通胀低,央行通常都会通过降息,来支持经济。
这样一来,包括国债在内的各项债券利率,都会随之下降,债券的市场价格就会上涨。
而当前,一些金融资本疯狂抢购国债,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国债利率的下降幅度,远远超过央行的降息幅度,并让国债一跃成为了近年来全中国最优秀的金融资产。
在这背后,意味着部分金融资本在押注我们的经济会越来越差。甚至会像隔壁日本一样,陷入“失去的30年”,最后走入零利率时代。
你就说,这是不是“政治不正确”?
第二个词是“择机”。
这词的背后是一场央行与金融机构的博弈。
先给大家解释一下,央行在市场上买入国债是释放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渠道。现在央行暂停购买国债就意味着关掉了通过债券市场释放流动性的渠道。
那么问题来了,不是说今年的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吗?为什么央行却反其道而行之,一直在收缩流动性呢?
在柏年看来,央行在“适度宽松”的大背景下不停收缩流动性是迫不得已。
现在的状况是,不管央行怎么宽松,大量资金实际是留在金融系统出不去,在金融系统内空转。
这就会产生3个问题:
第一个也是最严重的,金融资本吹出债券泡沫,会酿成巨大的金融风险。
2023年初,美国硅谷银行破产的事情,曾闹得轰轰烈烈,相信大家都知道。
当初硅谷银行的风险,和现在这些金融资本们正在制造的风险,是一模一样的。
它们干的事情,都是拿储户的钱,去投资超长期限的国债。
国债期限越长,等降息的时候,债券价格就会涨的越多,银行的账面盈利也就越丰厚。
如此高的盈利,直接就会带来该行股东、管理层、投资人员奖金分红的提升。
但是,代价是什么呢?
代价是,等到中国经济好转,或通胀升温、利率上涨——就像这两年的美国一样,这些银行所投资的债券价格就会大幅下跌,引发亏损、严重的将直接破产。
那你说,亏损、乃至破产的风险,这些银行的管理层看不到么?
当然看得到。
但是,由于我国有过一段“金融自由化”的历史,目前很多中小银行的实际掌控者,是民企和个人。
在这些民间资本眼中,银行就是“提款机”。当期赚了钱、就要当期分红,哪管你什么金融风险。
正是为了防止这样的事件再度发生,现在央行率先出手,坚决制止这种“利润留给自己、风险留给国家”的不法行为。
但是呢,这口“锅”也不能全扣到民间资本头上。
因为有部分国有股份银行,也参与了市场炒作,成为了债券泡沫的“帮凶”。
那它们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就是柏年要提到的第二个问题,由于部分银行的“懒政”,导致民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银行的本质工作,应该是给需要资金的人放贷款,合理运用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
但是呢?
这两年,确实是因为疫情之后,中国经济复苏遭遇波折。房地产业持续衰退,海外的大环境也不好,高利润、低风险的贷款放不出去。
在这个背景下,按道理银行应该更加细致地钻研业务,将资金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同时精准识别风险。
可是,因为部分银行“懒政”,有难度的生意不愿意做。
既然没办法像过去那样躺着赚钱,那干脆就不放贷了,把手里的钱拿去买国债。不务正业,又有稳定的收益,他们觉得也挺好。
于是,部分国有银行,也成为了这次债券泡沫的“帮凶”。
你想,银行都把钱拿去买国债了,哪里还有钱支持中小企业呢?最后民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这就是很多银行,没有充分履行社会责任,“懒政”造成的结果。
最后一个问题,债券泡沫兴起,会严重分流股市资金,削弱今年“稳股市”的效果。
去年,我国推出了非常多的股市改革和利好政策,在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高层也明确提出今年的重要任务是“稳股市”。
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改革或者政策,至少从盘面指数上看,还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为什么?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债券市场一直在涨。
我国债券市场总市值高达150万亿元,接近股票市场市值86万亿的两倍。
这么大的资金蓄水池,如果池子里的水一直在涨,那必然是因为抽掉了其他池子里的水。
就好像过去十几年,中国楼市好的时候,股市一般不好;股市好的时候,楼市一般不好一样,资金都是轮动的。
现在,楼市是萧条下去了,资金变成了在股市和债市中轮动。如果债券表现一直非常好,“赚钱效应”非常显著,那资金还怎么会把钱投到股市里呢?
所以,为了把股市扶起来,央行必须出手,扼制当前债市疯牛行情。
正是这些原因的叠加,使得央行逼不得已停止购买国债,免得对节节攀升的债券市场火上浇油。
而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央定调2025的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但央行却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的根本原因。
从近期开展债市违法违规交易的调查,到阶段性暂停买入国债,央行正不断向债市释放严监管信号。
另外,柏年认为近期政府债券“供不应求”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近期是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空窗期”,而且政府债券供给力度较小。
从地方政府债券一季度发行计划看,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虽将在1月中下旬“开闸”,但发行安排却多集中于3月。
不过,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今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带来赤字率的提升、更大力度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与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
考虑到赤字率与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具体安排需在两会期间公布,柏年认为政府债券“供不应求”或在二季度改善,而央行也将在这个时间段“择机”恢复国债买入操作。
最后,简单讲讲央行暂停买入国债对我们老百姓理财的影响。
现在基本每一个银行理财产品,都会投资债券。近期央行在给国债市场“挤泡沫”,债券价格下跌,已经影响了不少产品的收益和净值,结合前期已经积累了较大涨幅,后续收益在短期内可能会有波动,这点大家要注意。
这两天柏年也在私密圈子里发布了最新深度文章,针对“2025年的资本市场”给粉丝朋友们做了深度、系统的分析,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查看。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