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苏联归来 脚步声声:“重返苏联”在俄不再虚幻

字号+作者:记者 来源:环球时报 2014-05-11 16:02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大约13年前,身在阿拉木图的笔者曾在《环球时报》上撰文,描述中亚百姓对苏联往事的眷恋,题为“难忘苏联”。岁月如梭,当笔者再度撰写苏联话'...

   大约13年前,身在阿拉木图的笔者曾在《环球时报》上撰文,描述中亚百姓对苏联往事的眷恋,题为“难忘苏联”。岁月如梭,当笔者再度撰写苏联话题时,却意外地发现,“后苏联”空间内的百姓对老苏联的态度与以往相比已大相径庭。笔者原想再次以“难忘苏联”为题来讲述今天俄罗斯人对苏联的想法和态度,然而,耳闻目睹的素材却把笔者直接拉进“重返苏联”的节奏。事实上,“重返苏联”正成为一个节奏很强、很快的话题,它真实地摆在那里,不再像以往那样虚幻。有人说它是眼下乌克兰冲突的病根,是俄罗斯与西方战略冲突的焦点;也有人说它是俄罗斯人的梦想与光荣,并很可能成为一把钥匙,为世人打开通向俄罗斯灵魂的大门。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现实危机激发雄心 “重返苏联”在俄不再虚幻 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苏联印记,再度清晰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笔者写这篇报道时,俄罗斯的电视机里正实况播报各大城市庆祝五一劳动节的场面:三色旗飘扬,彩带飞舞,口号震天。一切恍如昨日,笔者眼前浮现出当年与苏联同学一起参加劳动节游行的画面,一样的人群,一样的场面,一样的满腔激情。电视评论员反复提起苏联时代人们参加五一节游行的盛况,认为今天和昨日相比差异不大,“拥有共同的精神”。电视画面上一位被采访的老人则感慨道,“俄罗斯人在没有苏联的日子里已经熬过23年,苏联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从去年年底来莫斯科工作到现在,笔者每天看电视、听广播、与人交谈,最常听到的字眼就是“苏联”。“苏联时期”这几个字,甚至成了一些人表达观点时的口头禅。俄罗斯《消息报》副总编梅茹耶夫先生解释说,人们喜欢谈论苏联的原因各不相同,相同的是,俄罗斯全社会都对苏联充满思念之情。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苏联是什么呢?它显然并非仅仅是赫鲁晓夫或斯大林。苏联不仅留在俄罗斯人的精神世界里,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是老房子和旧家具,是动画片和夏令营。它携带着旧玩具和老唱片在俄罗斯几代人的情感世界里生了根。在感叹“苏联时尚”回归、“苏联物件”值钱的同时,人们恐怕难以否认那些旧时尚、老物件里的精神遗产。在今天的俄罗斯,苏联并不属于过去,它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不少俄罗斯人来说,它不仅是一大批博物馆,不仅是美轮美奂的莫斯科大学和乌克兰饭店,也不仅仅是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它还是俄罗斯的推动力,是一个民族的自信。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俄民调机构年初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7%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表示遗憾。其中有86%的老年人表示怀念苏联时代。而在25至37岁的受访者中,非常怀念苏联时代的受访者也高达37%。53%的人认为苏联解体完全可以避免。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季塔连科院士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苏联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场伟大的社会实验,它试图建立人类历史上最公正、最有保障、最能让人感受幸福的社会制度。公正俄罗斯党主席接受笔者采访时也对苏联文明赞誉有加。前不久笔者与原苏联共青团一把手、苏联科学院著名欧洲问题专家米罗年科聊天时听他谈起,苏联时期平均工资大约是150卢布,而顿巴斯的煤矿工人月收入可达700卢布,比苏共中央总书记、总理、部长的月薪要多200卢布。劳动最光荣,社会一切资源都归劳动者。他说,苏联教会人们彼此信任、合作和相互支持。苏联人从来不会弄虚作假,厂家和商家都不会为营利而去骗人。苏联时期可以有轻工产品短缺,但只要是打上“苏联制造”的商品,质量都绝对过硬。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QQ截图20140511160343.jpg QYi品论天涯网

  苏联归来,脚步声声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莫斯科一名叫尼古拉的大学教授说,苏联是俄罗斯人失去的家园,故园回首,定是一腔思乡之情。他认为,苏联已经成了一种思想,正在影响当代俄罗斯人的生活。笔者行走在俄罗斯的城镇和乡村,到处可以看到苏联时期的印记。曾经拥有苏联护照的人正在老去,但整个社会似乎更增加了“苏联激情”。老一代思念自己的青春岁月,中年人感叹自己曾是“欢乐的苏联儿童”,年轻人谈论苏联或是囿于血液记忆,或是沉醉于“生活在别处”的小资心情。但是,政治家、知识分子、媒体人为何也会时常“言必称苏联”?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第一次在“透视俄罗斯”网站首页上看到那个标注着“重返苏联”的硕大红色方块时,笔者简直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打开链接后方知虚惊一场,原来里面不过是一些对苏联时尚的回顾,并无“重返苏联”的呐喊声。但真的没有吗?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半个多月前,俄罗斯举行盛大的“乔治丝带”十周年活动。“乔治丝带”是纪念苏联卫国战争的标志。“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总经理德米特里·基谢廖夫说,“乔治丝带”眼下获得了新生机,它已成为支持“俄罗斯世界崇高价值观”的标志。他强调“乔治丝带”活动不是政治活动,但西方媒体却把这一活动视为期待苏联归来的宣传教育活动。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其实,对今年的五一劳动节,外媒也有类似观察。日本《产经新闻》5月3日的一篇文章写道,“普京政府美化苏联意识形态的路线愈发明显。1日,红场举办了苏联解体后首个苏联形式的‘劳动者盛典’”。文章称,苏联时期,五一劳动节与5月9日二战胜利日同被视为最重要的节日。莫斯科市长对恢复这一庆祝活动表示欢迎,称这是“民众爱国心高涨及国内环境良好的体现”。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一个月前,俄罗斯议会下院的5名议员联名致函俄总检察长柴卡,要求调查“苏联解体的合法性”。议员们认为,在1991年3月举行的全民公决中,76.4%的苏联公民赞成保留联盟,而时任总统戈尔巴乔夫却采取违法措施,给苏联判了死刑。表面上看,来自3个党派的5名议员是在呼吁审判戈尔巴乔夫,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为自己促使“苏联回归”的想法制造舆论。正如5名议员之一的费多罗夫所言,在乌克兰事件大背景下,提出苏联解体问题极为必要,“为了评价今天的政权机制,必须要对1991年苏联解体事件进行充分、可信的研究”,“这将有助于推动原苏联国家境内的民族解放运动”。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苏联重生,打造联盟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从进入普京时代起,“苏联”便不再像叶利钦时期那样“备受侮辱、责骂和痛恨”。俄罗斯人再次看到了苏军战旗,重新听到了苏联国歌的美妙之声。普京还亲自签署命令,恢复“劳动英雄”称号,重塑苏联人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去年4月,为促进俄体育事业发展,普京提出制定“全俄罗斯体育运动标准”。这一制度在苏联时期被称为“苏联劳动卫国制”,是一套针对全民身体素质发展做出规定的体育标准。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没有人为苏联平反,因为它从来不曾遭受过彻底的否定。但是,在某些地方,俄政府和社会各界还是不满意那些叶利钦时代的阴影。一些议员和教育界专家抱怨说,在俄中学课本中,对苏联的评价仍然混淆是非,误导学生。虽说并没有大张旗鼓,但俄政府和社会各界并不掩饰,它们正在悄悄地“恢复苏联的荣光”。比如伏尔加格勒在苏联时期名称是斯大林格勒,现在,在每年的6个二战纪念日,该市将临时更名为“英雄城市斯大林格勒”。表面上看,这是对卫国战争的纪念,实际上是为苏联正名。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俄罗斯政治精英为何对苏联一往情深?怀念过去首先意味着对过去的认同。西方认为,俄罗斯正在以更强硬的姿态重返国际舞台,展示出构建“俄罗斯帝国”的壮志雄心。当克里姆林宫开始对西方说“不”时,在西方看来,就必然意味着苏联的再次崛起。乌克兰危机让西方看到,俄罗斯已经着手全面反击,开始实现“重建帝国之梦”。俄罗斯战略学家们也承认,俄罗斯人对苏联的怀念,正是为了寻找重建一个强大国家的信心。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俄罗斯列瓦达民调中心社会政治研究部主任鲍里斯·杜宾对笔者说,苏联对今天的俄罗斯来说更像是诱人的传奇。飞入太空的加加林,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显赫非凡的超级大国地位——俄罗斯历史上最关键的一些历史事件都与苏联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与二战胜利国的形象融为一体,苏联才获得民众在感情和道义上的巨大支持,苏联这个形象才形成当代俄罗斯联合民众的巨大魔力。苏联意味着联合,人们思念“联合在一起的岁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俄政府开始把民众对苏联的思念之情视为一种联合一切的强大动力。QYi品论天涯网

 QYi品论天涯网

  俄罗斯要在“后苏联”空间掀起新的一体化浪潮,要扩展海关联盟,构建欧亚联盟,要在经营新的牢不可破的盟国关系中寻找联合起来的生存哲理。客观讲,俄罗斯这样做无可非议,拥有北约美国还要急于构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经济联盟。但在华盛顿看来,俄罗斯把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以某种方式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让苏联重获新生的努力。事实上,普京推动俄罗斯复兴并非再造苏联——作为一种政治制度,苏联已死。人们有理由相信,普京是为了在维护国家主权、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等方面获取更大利益。 QYi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