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期待并相信中国智库有大发展
中新网北京7月6日电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6日在清华大学发表题为《中国智库的时代责任》演讲,指出中国智库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她期待并相信中国智库能有大发展。
傅莹认为,什么样的智库产品符合决策需要?这是中国学者经常困惑的问题。对此,她提出,在外交方面,好的智库产品应该紧跟当时国家发展需要,能服务于相应的对外政策的需要,应该是现实的和具体的,说白了就是能“解渴”。
傅莹分析,任何时期的外交决策都需要一个比较客观的三维世界政治地图。看今天的世界,最突出的感觉就是一个“变”字,似乎一切都在动态中。她认为,世界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而且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多重转型。
首先是国际格局的转换,国际权力不再集中于传统的西方大国。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当今世界国际权力的转换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形态。冷战后出现人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生产要素的流动不再受到任何政治制约,技术、资本、人才乃至市场等等,都开始在全球范围更自由、更快地流动,从传统的西方中心向外扩散。在此基础上,国际权力也在向更广泛的领域和方向扩散,推动新兴大国力量的上升,一些非传统力量也在上升。这与历史上大国更替过程中出现的权力转换完全不同,现在是权力的扩散和分散,国际事务的处理需要更多国家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傅莹举例称,生活方式在转型,新技术,尤其是网络,带来人的交往方式以及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再比如,在绿色理念和新技术的推动下,生产和制造方式和消费方式也在转型,等等。但是同时,世界仍然处于和平发展的时代,这个判断不应该动摇。和平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大方向必须坚持。所以,可以说当今世界时代主题没有变,只是在这个主题下,世界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和转型,而中国,则处在变化的中心。
她认为,中国智库对政府决策和社会思潮的引领上已经在发挥很大的作用,国际评估难免受到语言和渠道的限制。但是在中国智库的国际化上,确实有提高的空间。应该说,现在是中国智库成长的难得机会。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政策需求大,需要研究的课题丰富。同时我们是在一个成熟的国际环境中成长,可以学习和汲取的知识和经验丰富。
对于加强智库与决策的关系,傅莹提出三点意见:
一是,智库要与决策机构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研究国际课题需要贴近外交现实和需求。
中国智库建设还在成熟的过程中,如何能更好地为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和培养优秀人才,这都需要不断摸索和提高。例如外交部就与许多智库保持着比较密切的沟通关系。党的18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发挥思想库的作用,中国智库的发展对于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目标都至关重要。
智库需要有政策服务意识。智库的独立思考要具有建设性,包括批评,目的是为了使决策更加准确,智库要看到问题才能提出改进的建议。但是目的性很重要,因此智库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更多的冷静思考和平衡观点。
二是,智库要聚焦中国在国际问题上面临的重大课题。对中国这样一个初登世界舞台的国家来说,需要解决的理论和操作问题非常多。中国的智库需要提出国内外都能接受的观点,至少要推动在国内形成社会共识,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大国战略和大国外交理论。
三是智库要坚持自己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责任,增强向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意识和能力。外界一方面对中国有信息饥渴,期待听到更多中国的声音,另外一方面关于中国的偏见和误导性资讯很多。这当然有意识形态分歧的因素,也有中国如何更多更好提供国际信息的问题,需要增强自身形象塑造的能力,中国智库在这方面可以多做多说,多向外界介绍中国的行为模式和原则,增进国际了解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发挥国际责任,这也有利于中国智库树立自己独特的国际地位和形象。
傅莹认为,目前中国智库在世界上的声音还是比较稚嫩的,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对智库要多几分宽容,对智库的思想产品要给予尊重和价值上的认可。当然智库不可能走商业化的道路,智库里面有好书万册,却不可能有银山万座。
傅莹强调,做智库是寂寞的,若无心静如水,恐怕很难深做学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何以中国自身历史文化和政治思想为基础,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独树一帜,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学,建立中国的大国外交理论,需要相当的耐心、耐性和耐力。“我真心期待,也相信,中国的智库能有大发展。现在中国不仅已经跻身于世界之林,而且长成了林中的大树,这里必然有中国智库的一片新天地。”(完)
傅莹:制定国际新规则不能再试图建立新堡垒
中新网慕尼黑1月31日电 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在此间出席论坛时表示,在国际格局和范式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过去的许多思想、观念和治理方式都面临如何适应变化和如何相应改革的问题。但是,制定新的规则和议程,或者修改国际规则不应再重蹈覆辙,不能再去试图建立新的堡垒,人为把世界重新切割成不同的部分。
傅莹说,探讨“跨大西洋贸易协定”和“跨太平洋贸易协定”的谈判时候,不应该着眼于如何把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排除在外。不能试图将发达国家的10亿人同发展中世界的60亿人对立起来,这种想法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也将是徒劳的。
当地时间1月31日,傅莹在出席第5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参加了“有限的能源,无限的安全风险”论坛,讨论在全球高度关注能源安全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的作用和影响。
傅莹表示,当今世界已发生巨大变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从以欧美为代表的中心地带,向长期贫穷落后的边缘地带扩散。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得以有机会赶超或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世界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战争和冲突已经不再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和有效手段,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更加稳定。
她表示,在全球化推动生产要素扩散的情况下,国际权力也相应地出现扩散,但这不是单向的权力转移,国际事务更多地呈现由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处理难题的状况,而不是由个别国家就可以搞定。
傅莹指出,不能再用陈旧的、你赢我输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而应代之以全球视野和开放、透明、包容的心态。金砖五国合作就是典型例子,强调的是包容性,不针对某些国家,更不是要从别国手中抢夺权力。
傅莹说,一些过时观念已失去存在的意义。比如说,欧盟一直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现在中国贸易额已排在世界第一位,承认与不承认还有什么意义?“市场经济地位”这个概念恐怕也要自然消亡了。
谈到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傅莹说:中国梦的内涵是,要让每个普通人都有条件、也有能力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不应该,也不可能阻挡13亿中国人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努力。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存在有限性的情况下,重要的是通过技术革新实现更加有效的利用,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有责任也有条件更好地分享技术,帮助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发展还很不平衡。中国面临的挑战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必须集中精力首先做好自己的事。
回答中国在海湾地区安全问题上可以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时,傅莹说,一些人关注如果美国撤出中东,中国是否会填补中东“权力真空”。这是否也是旧观念的表现呢?中国无意取代美国在中东的地位,事实上中国也不认同随意干涉别国内政、包揽他国安全的做法。在世界一些地方,中国确有重要能源利益,比如苏丹和南苏丹。当该地区出现对立冲突时,中方积极参与外交斡旋,并派遣了维和部队,但都是在当事方同意及联合国授权之下进行的。(完)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