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10月11日消息,7位学者主旨演讲,8场分论坛,3个专场对话,140多位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踊跃发言——11日,为期两天的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取得丰硕成果、引发热烈反响后圆满落幕。
各分论坛代表首先对两天来的讨论内容作了总结汇报。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对“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分论坛进行总结,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面向未来,为发展指明方向。
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在总结“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及其编译”分论坛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及编译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十分重要。在此项工作中,中外学者应加强交流互鉴,推动文本研究及编译向更高水平发展。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韶兴总结“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体系”分论坛,表达了学者们的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既有时代背景,也有主观努力;既有外部原因,也有独特的内部条件。
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王怀超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分论坛的讨论,促进与会学者对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形成了新的认识:以人为本、社会公正。这两个特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上的表现,分别是共同富裕、平等、包容、和谐。
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哲学教研部主任韩庆祥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明的未来走向”分论坛时指出:中国道路和中国文明,都以解答中国问题为核心。中国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当代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时代性课题,应从目标维度、手段维度两个方面来确定和提炼。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宇对“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全球化”分论坛进行总结发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解释经济全球化的科学理论,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创新发展。
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卡列尼克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程恩富分别就“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分论坛作总结发言。
经广泛讨论,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顾海良在闭幕式上宣读了与会学者一致通过的《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学者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共识》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也是影响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之一;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和时代精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面对困扰当今国际社会的各种复杂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人类走出困境、走向光明未来的指路明灯。
《共识》倡议,面对各种误解、非议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需要直面人类发展的尖锐问题,高扬马克思主义固有的批判精神与变革意识,把马克思主义同各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在对现实问题做出创造性回应中实现重大理论突破。
根据《共识》,北京大学将在会后出版中英文《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期刊和“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库”,交流研究成果;下一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召开。
闭幕式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主持。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