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国的光辉历史上,各条战线涌现出无数劳动模范。其中,来自安徽的三位全国女劳模马毛姐、龙冬花、李秀英,都曾受到过毛泽东的多次亲切接见与关怀鼓励。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30周年,我们特意撷取伟大领袖与安徽女劳模之间的生动片段,一起回顾那感人至深的温暖故事。
马毛姐:毛泽东曾亲自为她取名,并赠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在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美虹社区,住着一位行事低调、出行需坐轮椅的慈祥老人。她就是大名鼎鼎的渡江英雄、七一勋章获得者——马毛姐。
1935年9月,马毛姐出生在无为县(今无为市)马家坝村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她的母亲生养了13个孩子,但只有8个活了下来。马毛姐排行老三,所以,家里人和乡亲们都习惯地喊她“马三姐”。
1949年2月,20多万名解放军战士驻扎在无为的大小村落里,做着渡江的有关准备。当地群众挑米担柴、修路挖沟、征集船只,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支前事项。当时,“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响彻云天。小小年纪的马毛姐怀着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朴素情感,嚷着“我要送解放军过江,到南京去抓蒋介石!”也跟着哥哥到动员会场,勇敢地报名参加渡江突击队。
因为国民党军队逃往江南时,把大部分木船都拖到了江南,所以无为百姓家只有少部分船只隐蔽在港汊里,或者把船凿沉到河底、塘里,才未被国民党军拖走。为了帮解放军筹集到足够运送官兵的船只,马毛姐不仅自己和哥哥报了名,还帮着解放军和区乡工作队挨家挨户地说服村民把那些沉在水里的船只捞出来,帮忙运送解放军。
4月20日夜,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千里长江线上兵分三路准备强渡,上万名船工严阵以待,踊跃参与划船运送战士的任务。年仅14岁的马毛姐因岁数太小,解放军首长未同意她随队划船。她竟倔强地藏进了岸边的芦苇丛,趁着强渡开始、船刚离岸的瞬间,撑起长篙跳跃上自家的小船。马毛姐跟随哥哥划着船与其他3只船组成渡江突击队,载着30多名解放军战士向长江南岸进发。哥哥扯帆,妹妹掌舵。船至江中心,敌人的炮弹突然袭来,打沉了旁边的小船,也击中了马毛姐的右臂。在这个生死时刻,马毛姐高声叫道:“哥,快冲过去,不然我们也会被炸沉的!”负伤与疼痛并没有吓倒这个泼辣的小姑娘,她从破衣服上撕下几条布,简单包扎一下伤口,便咬牙继续奋力撑船。终于,同哥哥一起将第一批突击队员安全送到了对岸。
在距离解放军登岸点不远处,敌人建有一座坚固的碉堡,大量子弹从那里射出。正当战士们试图炸毁碉堡却苦于无法靠近时,马毛姐又主动站出来说:“我可以带你们去!” 因为马毛姐和哥哥曾经被敌人抓到南岸修筑工事,所以对敌军工事及周边地形比较熟悉。于是,她冒着枪林弹雨,灵活地带领战士们顺利到达碉堡附近,帮助突击队员成功炸毁碉堡。那一夜,马毛姐横渡长江6趟,把3批解放军运到了江对岸,返回途中,还救起多名落水战士。
渡江战役结束后,无为县召开庆功大会,马毛姐被授予渡江战役“一等功臣”“支前模范”荣誉称号。会后马毛姐头戴大红花,骑着枣红马在县城转了一圈,老百姓都知道马毛姐成了大英雄。她的这段经历后来又被写进剧本中,电影《渡江侦察记》中的那位妇女主任形象就是以马毛姐为原型的。
1951年,马毛姐受毛泽东的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10月3日晚上,中央领导同志和各地观礼代表一起看戏,马毛姐做梦也未想到自己竟坐在毛泽东和周恩来中间。开演前,周恩来指着马毛姐,低声向毛泽东介绍说:“主席,她就是您邀请来的渡江小英雄。”毛泽东亲切地拉着马毛姐的手,问她叫什么名字。这一问可把马毛姐问住了,她结结巴巴地说:“我姓马,因为在家排行老三,别人就叫我‘三姐’……”在场的陈毅幽默地说:“原来你还是一位无名英雄呢!”
第二天,毛泽东邀请马毛姐到位于中南海的家中做客。吃饭时,毛泽东问她:“我想给你起个名字,你姓马,我姓毛,就叫你马毛姐吧,同意吗?”马毛姐听后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地点头,并给毛泽东鞠了一躬。她清晰地记得当年颁发渡江战役“一等功臣”奖状时,当时部队同志见她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又是个小姑娘,便临时在她姓名处填上“马小姐”。现在好啦!从此“马三姐、马小姐”有了正式的名字“马毛姐”。
那天饭后,毛泽东还带着马毛姐和李敏、李讷在中南海散步。途中,他对马毛姐说,你一定要读书,要好好学习,如果你愿意,可以来北京上学。马毛姐告诉毛泽东,家乡已经安排好自己上学的事,表示回去后一定用功读书,不辜负主席的殷切期望。当时北京较冷,看着衣着单薄的马毛姐,毛泽东让工作人员给她买了衣服,还拿出一个本子、一支笔送给马毛姐,勉励她要好好学习,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毛泽东特意在本子的扉页上写下:“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 一九五一年十月四日。”
◆马毛姐与孩子们在一起。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从此深深地印在了马毛姐的脑海里。1954年6月,马毛姐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7年,马毛姐从巢县(现为巢湖市)速成中学毕业后,坚持从基层做起,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在毛泽东家吃的那顿饭,成了马毛姐一生难忘的美好回忆,而毛泽东也一直记着这位勇敢的小英雄。1958年,毛泽东视察安徽,一忙完工作,便对在安徽工作的同志说:“把马毛姐叫来……”在合肥稻香楼宾馆,马毛姐再次见到了毛泽东。7年一晃过去,当年主席起名时的16岁渔民小姑娘,已经成长为一名工厂小能手。令马毛姐没想到的是,主席还能一眼认出她。这一次谈话中,毛泽东特别语重心长地鼓励她:要在工作和学习上争当模范、作好表率……
而今,虽然70多年过去了,但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写在马毛姐本子上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8个字依然熠熠生辉。这八字赠言,不光一直鼓舞着马毛姐,同时也激励着代代学子为国家的建设而发奋读书!
龙冬花:毛泽东与她的合照被印成年画,她的事迹编入了小学课本
1929年,龙冬花出生于安徽桐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她被抱养到贵池乌沙夹当童养媳。新中国成立后,她积极参加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等社会运动,很快成为当地的积极分子。龙冬花是20世纪50 年代至70年代中国农村妇女杰出代表。她曾18次赴北京参加全国性会议,13次见到毛泽东。
◆青年时期的龙冬花。
1952年夏天,连续多日的倾盆大雨,把长江变成一条发狂的“巨龙”,贵池县北闸埂江堤在风雨中岌岌可危。在一次有几百名群众参加的紧急动员会上,乌沙区领导把排涝保堤的重担压到任劳任怨的互助组长龙冬花肩上。区委书记严肃地对这位铁姑娘说:“龙冬花,这 12 万人口、十几万亩耕地的秋浦圩,我就交给你了!” 于是,年仅 23 岁的龙冬花带领几百人、八十部水车战斗在抢险最前线,一口气干了整整十天十夜。那些日子,谁累了她就去替换谁。龙冬花在一次巡查围堤时,发现有一处围堤出现险情苗头后,她快速跑回家拖出一块大门板及时堵住缺口,并以身体顶住门板。江堤保住了!区委书记把一张党员登记表放到了龙冬花的面前,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龙冬花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第二年她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妇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会议结束前,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接见了与会代表,龙冬花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1954年,长江又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水,圩堤被冲塌,不少村民爬上了屋顶、上到树梢,等待救援。那时担任柳城乡乡长的龙冬花,不顾安危,在咆哮的洪水中划着小船,冒着滔天大浪,抢救被洪水围困的乡亲们,龙冬花先后救出 22 人,同时抢出了一批粮食。亲眼目睹龙冬花为了集体和群众的利益,舍身忘我,乡亲们都敬佩地称她是“不要命”的“龙恩人”。这年秋天,龙冬花又被省里推荐到北京参加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第二次见到了毛泽东。
最让龙冬花引以为傲、终身不忘的是,1956年2月,她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二届二次全国政协会议。会议结束那天,即 2 月7日下午,一位新华社记者私下对她说:等会儿毛泽东可能要接见代表,如果跟你握手,你别急着放,我给你和毛泽东拍张照片。果然,毛泽东来接见代表了。龙冬花上前握住了毛泽东的手,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既幸福又紧张,早把记者的话给忘掉了。等记者按下快门的时候,毛泽东已经在同其他代表握手了。为此,龙冬花后悔不已。
当天晚上,周恩来在怀仁堂举行宴会招待政协委员,毛泽东和中央首长们进来时,政协委员们都站了起来。周恩来经过龙冬花身边时,笑着询问:“同志,你叫什么名字,是从哪里来的啊?”龙冬花立马回答道:“周总理好,我叫龙冬花,来自安徽贵池。”周恩来听过之后很是惊喜:“原来你就是龙冬花,之前你抗洪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表现得非常不错。”龙冬花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看着周恩来说:“对,我就是龙冬花,那都是我应该做的,谢谢总理肯定。”
◆龙冬花(右)给毛泽东敬酒。
那晚,龙冬花和农民政协委员坐在一桌,她幸运地作为农民代表之一被主席团批准向毛泽东敬酒。宴会还没正式开始,龙冬花就急不可耐地来到毛泽东桌边。因为心情过于急切,本应从右边敬酒,她却跑到了左边。周恩来看到了她那紧张的模样,便向毛泽东悄悄提醒道:“主席,这是安徽贵池幸福农业社的社长龙冬花,在之前的抗洪任务中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她代表农业委员向您敬酒了。”毛泽东正聚精会神地查看代表名单,听到后当即放下代表名单站起来,握住龙冬花的手,微笑着连连点头,亲切地对她说:“我之前就听说过你的英雄事迹,做得非常棒,我一直都想亲自见见你,这次终于有机会了。”得到毛泽东的肯定之后,龙冬花开心极了,甚至还红了眼眶,激动地回答道:“主席,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的义务和宗旨,非常感谢您的夸奖,以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的。”
紧接着,龙冬花举起了手中的酒杯,向毛泽东敬酒,一向很少喝酒的毛泽东端起酒杯并笑着对她说:“好,好,小姑娘你多喝点,我少喝点,好吗?”龙冬花说好,把酒一饮而尽。龙冬花看着毛泽东也直接喝光了手中的酒,她还觉不足,想到自己的丈夫也特别崇拜毛泽东,便再次开口说道:“主席,我爱人在解放军空军部队,他特别崇拜您也一直特别想见到您,我想替他敬您一杯酒,可以吗?”听龙冬花这样说,毛泽东又笑着点了点头:“你们两个都很棒,那我就再喝一杯吧。”于是,龙冬花又敬了一杯。这时新华社的摄影记者迅速按下了快门,记录下这珍贵一幕,这一历史瞬间也成为了永恒。今天我们看到,照片上毛泽东有力的大手紧握劳模龙冬花的手,目光中充满着慈祥,表现了人民领袖关注农业、关爱农民的殷殷之情。
这幅龙冬花给毛泽东敬酒的大幅照片,当时曾刊登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大报刊上。作为新中国农村妇女的杰出代表,她的事迹还被编入了那时的小学课本。
1956年的一个冬日,时任安徽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的张建中赶到芜湖,特意邀请著名画家邓晶瑜创作一幅年画。这幅年画,就是日后家喻户晓的《毛泽东接见龙冬花》。邓晶瑜接到这一光荣任务后,专程来到合肥与有关同志进行深入交流,随后又去贵池体验了一个星期的生活,专门走访了龙冬花身边的很多群众,终于在次年春节前夕,将这幅《毛泽东接见龙冬花》年画创作成功。这幅年画先后再版过两次,印数百万余张,人们在春节纷纷将这张年画挂在了家里厅堂。从此,龙冬花的名字在安徽城乡乃至全国都广为流传。
李秀英:毛泽东欣然给予亲笔签名,她从此当作永久留存的“传家宝”
1927年,李秀英出生在阜阳市颍上县慎城镇一个叫五里墩坊的地方。4岁时,因舅舅家没有孩子,她被过继到新集镇的舅舅家,随舅舅姓李,并取名为李秀英。
李秀英在颍河、淮河附近长大,自幼就是洪水灾害的见证者和受害者。1938 年,洪水无情肆虐,当时家里房屋墙头被洪水冲倒,湍急的洪流一下子将她快冲到颍河坝时,求生欲促使她在慌乱中抱住了一棵大树,这才没有葬身汹涌的洪水中。1944年,家里以招帮工的名义招了个上门女婿。结婚第二年,李秀英生下大女儿。1946年5月,她的丈夫从新集镇坐船回杨楼孜时,竟就此“失踪”(后来,才知是被国民党部队抓壮丁了)。怀有身孕(第二个女儿)的李秀英只得和父母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
◆李秀英。
1949年,安徽迎来了解放。新中国的诞生,让李秀英家也看到了新的希望。李秀英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参与到基层妇女工作中。1950年七八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听到这个消息,家住淮河边的李秀英主动请缨,带领26个姐妹组成“女子民兵突击队”,走上治淮工地。这支突击队虽是女人,但干起活来却一点都不犯怵。她们不怕苦不怕累,抬道轨、挖泥土、推独轮车……脏活、累活,比男人不少干,尤其是李秀英发挥带头作用,成了工地上的“女汉子”,日夜奋战在一线,老少爷们都给她竖起大拇指。因为表现突出,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1年,颍上县润河集修建蓄洪分水闸(润河闸),为赶在汛期前的7月完工,4万名民工分成两班,夜以继日施工。他们要克服技术条件落后的困难,完成2000多万立方米的土方,这对当时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个水闸是苏联水利专家指导修建,是淮河治理的重点建设项目。当时工地上缺乏机械运输工具,打坝子全靠担挑子,运输石料等全靠人工,工地上缺人,生性好强的李秀英一狠心把3岁多的女儿丢在家里,坚持每天带领姐妹们上工。为在最短的时间打好坝,李秀英干起活来像个“拼命三郎”。有一天,她挑断了4条扁担,几次累倒在工地上。她与男人们举行劳动竞赛,比干劲、夺红旗。在淮河改道合龙的劳动竞赛中,“女子突击队”正齐心协力往河里抛大石头时,李秀英突然“扑通”一声晕倒了,并大口大口地吐血。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的钱正英疾步赶到润河集分水闸的工地医院,她仔细查看了病床上昏迷的李秀英,把医生叫到一边,斩钉截铁地命令道:“记住,没有我的命令,不许她出院!”但大病未愈的李秀英,还是悄悄返回工地,同志们劝她回家休息,她却笑着说:“毛主席说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现在河还没治好,我躺在家中休息也没心思啊!”
◆李秀英(右)在接受表彰奖励。
因为工作出色,李秀英先后被水利部评为“特级治淮劳模”“治淮一等功臣”。治淮工地上,治淮指挥部广播站多次宣传报道李秀英的先进事迹,她成为出了名的劳动模范。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来到工地拍摄治淮纪录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将李秀英作为重点拍摄对象,留下了有关她奋战治淮工地的珍贵影像。年轻的李秀英模样俊俏,她的青春肖像还一起登上了1951年第9期《人民画报》的封面,李秀英成了全国知名的“女明星”。
1951年10月,李秀英作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会议结束的那天上午,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下主席台,与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亲切握手。当他们走到李秀英座位前时,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就是特级治淮模范李秀英。毛泽东点点头,微笑着握住李秀英的手,亲切地说道:“你好啊,秀英同志。我知道你,你和数百万治淮群众一样,都是我们的功臣。我要感谢你!”接着,又问“淮河治理得怎么样了?”李秀英当即一一作了回答。此时,李秀英心中充满了深深感动:毛泽东日理万机,还这么关心淮河两岸的群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下大力气,把淮河治好呢!想到这里,李秀英不知从哪里来的一股勇气,赶忙把自己的《治淮工程纪念册》笔记本和钢笔,用双手递给毛泽东,大方地说:“主席,我想请您签个名做纪念!”
◆毛泽东为李秀英签名。
毛泽东欣然应允了,微笑着接过本子,坐在第一排靠走道的座椅上,翻开本子,拿起钢笔,认真地在笔记本的扉页上为李秀英亲笔写下“毛泽东”三个字。咔嚓!会场一名摄影记者见状敏锐地按下快门,拍摄下毛泽东为李秀英签名的珍贵镜头。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曾不止一次为他人签名,但这样自然无比、充满温情的瞬间十分少见,李秀英成了那个最幸运、最幸福的人。“毛泽东”三个字,笔走龙蛇,遒劲有力,写在了本子上,也写在了李秀英的心里。
当晚的妇女代表聚会晚宴上,邓颖超、钱正英也和李秀英合影留念。
这次受到毛泽东接见,并有幸获得亲笔签名,给了李秀英极大的鼓舞。从那以后,这本有着毛泽东签名的《治淮工程纪念册》笔记本,还有那张毛泽东正低头书写、李秀英站立一旁满脸期待的清晰黑白照片,李秀英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每逢讲起这段往事,李秀英都不无激动地说:“这是一种无形的激励,有毛主席的勉励,无论在哪个岗位,我都要做模范、当表率。”在李秀英看来,这个本子见证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民斗水的决心,彰显了中国人民斗水的勇毅。毛泽东的签名,不仅是对自己个人的激励,也是对淮河两岸人民的鼓舞。
后来,李秀英又把毛泽东亲笔签名的笔记本扉页取下来,郑重地装嵌在一个金色的相框中,当作永久留存的“传家宝”,成为激励全家人一直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