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参加孔庆东教授执教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的活动,从会务处领到了一本书,《城市的足迹》,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看着很厚实的一本书。回来后,闲暇之时,便随手翻阅,可是这本外观看着不错的书,我却是难以看下去,感觉有几难,一书沉,526页,纸类似普通用的复印纸,大概在一斤上下;二书大,长245毫米,宽165毫米;只这两点,看这本书首先就需要端坐在桌前,将书放到桌面上才容易看,倘若只是端着看,一会胳膊就会发酸坚持不下去。三书的墨浅、字小,笔画还细,很费眼睛,即便视力好也不能久看,这算是这本书最致命的一点,真不知这本书的编著者、设计者和印刷者是有过怎么的考虑。
我虽然很久不买新书了,但对现在新书的外观式样还是见过,整体印象,现在的书装帧讲究,印刷漂亮,像内容一样沉重厚实,不管能有几页,多数都搞成宽部头,更是价格不菲,上边那本书定价是98元。不菲的书价是我不爱买书的一个理由,虽然不大买书了,但自己以前藏书不少,因此还不至于断炊没书看。不买书还有一个自己的理由,现在的书大而沉,看着真是不方便,更不适宜随身携带,即使买了回来,也只能放于家中,一放起来就容易忘。所以价高书大就成了我自己不买书的主要缘由了。
网络上什么都可以看到,名著经典,时尚畅销,网络快写,各路杂篇段子,但是看得有质量,还得去看书,我非常赞成孔庆东教授的一句话,要想真提高自己,就必须啃几本硬书不可。我想即使将来网络再发达,书应该还是要看的。要看书,真要比较现在的书与以前的书,我更喜欢以前的书,这不是怀旧,而是阅读方便。我所说的书,主要是指最晚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发行出版的书,更早些的可能还要好些,虽说外观的印刷精美上比不上现在的书,但起码那些时代的书更适合于读。那些书多数上三十二开,有些是小三十二开,有些是大三十二开,但都适于拿在手中不感觉太大,所用纸张比较薄,少数一些精美的书和工具书,纸白而且非常薄,名曰“字典纸”,普通书的用纸都比现在的纸薄很多轻很多,薄点的书是可以卷成卷儿,放置久了纸会发黄,但不影响阅读,现在用那种纸的很少见到了,估计是被时代淘汰了。那时如果一本书内容很多,则会分成上下册或几册分装,拿着书看不至于累人,因为纸张轻薄,看书时可以窝过半边来看,就会更省一些劲儿。而现在的书,除了大和沉之外,外包装更是精美,外皮一般都比较硬,卷起半边来不容易,更会毁了书的美观,只能摊开来看,稍厚一点,就得不离手地两边压着书看,累是必然了。现在出版社众多,各种各样的图书不计其数,虽然不都如此,但整体表现上现在的书不太方便阅读,而更适宜收藏和展示。
在方便阅读上,古人比现代人做的要好,如果读过影印本,或者读过如商务印书馆或古籍出版社翻印的竖排本书的话,还是竖排本读起来更省力,汉字更适合竖排(西方拉丁文字只能适合横排),竖排的好处在于看一行只需稍微上下移动目光就看完了,而横排则需左右摇头,再以现在书比较宽,摇头的幅度加大,时间长了则很累人。竖排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将书弯起来只用一手就可以阅读,或躺或坐或站或走,或左右手换着拿书,都可以看,这是所有横排本书所不能比的,现在市面上竖排本书基本是见不到的,所有的只能是到古旧书店才有,而那里的书大概都是按藏品出售的了。竖排不适于科技类书,所以竖排也让现代社会逐渐淘汰了,但读纯文字的书,竖排想必也会使某些读者所怀念吧。台湾香港和海外还是不乏竖排书的。
最后书的价钱,可能因为书用纸较多,用纸较厚重,所以价格自然就高了,也算是书的成本。书毕竟是给人看的,除了外观,更是给人看内容。我们市场经济以来,是特别过于注重商品的外包装,比如现在有所禁止的中秋月饼,想当年月饼是豪华外包装,真的是月饼盒更比月饼值钱,我想现在的书有些包装也是过分了。所看到的这本《城市的足迹》,每一页留的天地和旁白都很宽,而正文却是挤在一起的小字,感觉是白白地浪费了纸张,徒增了重量。这虽是个例,但书的价格比重在纸张上该是不大会错的。
因为书贵,还因为总有人要看书,所以盗版书就出现了。书一被盗版,就是读者的灾难,尤其因为拼音和五笔输入法的特点,盗版书里经常是同音或同型的错字非常多,如果不能识别的话,直接是在误人子弟,是犯罪,这样的书不如不读直接扔掉为好。但盗版书价格便宜,则是盗版书猖獗的主要原因。
不管时代如何再新发展,也不管书的印刷技术再如何突飞猛进,只要书还在,书永远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文明传播的舟楫,是凝结和升华人类精神的殿堂。图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非常非常重要的思想意识领界,是最不该被金钱和利益有所玷污的最圣洁之所,图书市场可以发挥市场的积极调动作用,但所正式出版的图书,应该首先定位于方便读者阅读,让读者也读得起,才利于知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不是偏狭于什么收藏和摆放,更不是用印书去图利。对于盗版图书,则必须严查严打,不得泛滥市场,传播错误,贻害社会。
2016年12月15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