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杂谈

朝阳对一网友言论的回复

字号+作者:朝阳 来源:网易博客 2017-04-03 19:55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网友部分言论原话:   xxx:说理,什么“大创造”没用。文革是革命,但并没给中国带来好处。你什么时候吃粮不用粮票?什么时候买自'...

  网友部分言论原话:YZl品论天涯网

  xxx:说理,什么“大创造”没用。文革是革命,但并没给中国带来好处。你什么时候吃粮不用粮票?什么时候买自行车不用“工业券”?农民什么时候种粮不交税还有补贴?不要说什么经济必然要发展,从包产到户到吃粮不用粮票才几年?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不是浮在上层建筑空谈路线、道路所能解决的。YZl品论天涯网

  朝阳对网友的回复:YZl品论天涯网

  建国初,洋火、洋油、洋钉、样布......,就是这些小玩艺也都是洋货,中国自己的工业水平低的可怜。人民的文化水平:90%的文盲。农业:全国各地有大片的荒地和零星荒地都有待开垦,当时的可耕地,沟壑坑洼高低不平。山坡地荒芜,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农田灌溉水平极低。粮食产量,高者三、五百斤,低者二、三百斤,有的甚至只有百把斤。从全国的角度看,旱涝灾害,此伏彼起,连年不断,人民几乎无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农民基本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的地方,混各温饱,一旦遇有自然灾害,青黄不接,甚至逃荒要饭时有发生。美蒋叫嚣共产党连中国的吃饭问题也解决不了,那时人民生活困难确实存在,情有可原。匪患:遍布全国各地的黑恶势力和占山为王的土匪,虽在五十年代被基本打压下去了,但他们人还在,心不死。美蒋还不断地派遣特务潜伏大陆进行捣乱破坏。从建国一直到六十年代末,中国一直处在准战争年代,两抗战争,中印自卫反击战,台海两岸军事对峙,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中苏边境苏军陈兵百万,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影时刻笼罩着我国,我们必须枕戈待战,备战备荒为人民,试想,这是否也需要消耗巨大的精力、人力和物力?国际上以美苏为首的两股反华势力的反华高潮一浪高过一浪。到了七十年代,我国在党和领袖带领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下,才征服了敌对势力,取得了几十年的和平。在那时如此险峻的国内外环境条件下,如果当时的物资供应不实行票证供应,并且社会财富那时也象现在这样大部分都集中到少数官僚富豪手中,或许象你我这样的平民之辈早已困死于饥寒交迫之中,不知感恩者有何机会妖魔化文革?妖魔化毛泽东时代?妖魔化毛主席?YZl品论天涯网

  正因为那时不同于现在这样,党和领袖与民众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共度难关,才使我国的 人口得到了迅猛增长,人均寿命得到了很大提高,故象你我这样的平民之辈现在也才会有幸健在。现将《建国前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附后,请认真一读,再对照我国建国后人口的增长,看有什么感想?YZl品论天涯网

  或许你对毛主席有着朴素的感情,在主观思想上是热爱毛主席的,但你在客观行动上,却象天朝那样,通过彻底否定文革,不知不觉中否定了毛泽东时代,即否定了前三十年,同时也间接地否定了晚年毛泽东,妖魔化了毛主席。不过,天朝是有意识的,你是无意识的。以,朋友,你上当了!YZl品论天涯网

  本来主席于五十年代想退居二线,研究理论和写书,但是日益猖獗的封资修路线以及主席对中华民族、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又把主席于六十年代逼上了前台,并毅然决然地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封资修路线进行了反击。我国雄厚的工农业基础主要是在六十年代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奠定的。通过抓革命、促生产,使工农业水平与五十年代相比,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农业上,人民公社化后,人民依靠集体的力量,具备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由于那时我国重工业还未正式起步,在机械化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民不等不靠,奋发图强,战天斗地,全国各地的大小荒地都开垦了起来,并且以大寨人为榜样,大搞了农田、水力基本建设,整平了农田,兔子不拉屎的山坡地都整成了梯田,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积,提升了灌溉能力,使农田都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高产田。农业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庄稼良种的培育,粮食产量成倍增长,致使现在的粮食单产都在千斤以上,双季在两千多斤。在工业上,基本完成了现代化工业革命,从建国初的小商品都靠洋货到主席逝世时变成了世界上第六大工业强国。科技军工,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现代化科技水平正在迅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到主席逝世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独立自主的成龙配套的比较完整自成体系的国民经济体系以及现代化工业体系。YZl品论天涯网

  进行工业革命、建立现代化工业基础时期,农业曾为工业积累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工业起步、发展了,反哺农业是应该的,现在种粮不交税还有补贴,这有什么稀奇的?如果主席健在或者按照主席的路线走下去,定会比这做得更好!再则,目前的封资修路线造成了严重的三农问题,特色们反哺农业,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YZl品论天涯网

  学过物理吗?知道加速度和惯性的原理吗?同理,经济也是这样,有个奠定基础、启动和加速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奠定的基础和对现代工业的启动,会有今天的速度吗?我看,如果按DSK的特色办法,在建国初那样的环境条件下,恐怕连启动都启动不起来,甚至奠定基础都难,谈何发展?谈何速度?恐怕还不等有启动的迹象,就会被国内外敌对势力扼杀在摇篮之中。YZl品论天涯网

  主席一生为中华民族、为人民呕心沥血、殚精竭虑、鞠躬尽瘁,逝世后,连个公平公正的评价都没有。天朝虽然口头上承认毛主席,但三十多年来,他们一直在纵容反动势力妖魔化毛主席,这怎么理解他们在骨子里是不反毛的?特色们把晚年毛主席打扮成了一个好心净办坏事的“老糊涂”。主席晚年糊涂吗?一点也不糊涂。把主席打扮成“老糊涂”,是纵容反动势力妖魔化毛主席的需要。说主席好心,是因他们不敢明目张胆的反毛,把主席打扮成净办坏事的“老糊涂”,是反动势力反毛的源头。YZl品论天涯网

  特色们口中的毛泽东思想与真正的毛泽东思想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因为毛主席建国后的思想与实践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是点睛之笔,而天朝对建国后的毛泽东思想则是否定的,并且还把毛泽东思想窃为集体的智慧。其实,如无建国后的毛泽东思想和文革,毛主席也只能是位中国的民族英雄,只因有了建国后的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文革的实践,才成就了毛主席世界伟人的地位。对建国后的毛泽东思想及文革,尽管天朝不认可,但人民甚至是世界人民认可!YZl品论天涯网

  附:YZl品论天涯网

建国前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

  建国前,中国人口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等不同的社会形态。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口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就总体来说,人口发展是在波浪起伏中缓慢上升的。YZl品论天涯网

  一、从中国人口诞生到秦YZl品论天涯网

  据考古发现,大约在250万~300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中国这快古老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生存在距今约4万~5万年前,以北京人为代表的原始人在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人口的出生率很高,约在千分之四十至五十之间,死亡率也相当高,人口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那时散布于我国各地的人口估计会超过1万人。YZl品论天涯网

  夏代,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生产力较前有了发展,但奴隶主一般不允许奴隶结婚和生育,殉葬和战争造成大批奴隶死亡,人的平均寿命很低,死亡率仍然较高,人口发展极其缓慢。据我国史籍上记载的第一个人口数字,从中国人口诞生到夏禹初年即公元前2140年的几百万年间,人口只增长到1355万人;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全国人口仍然停留在1371万人的规模上,1000多年间只增加了16万人。YZl品论天涯网

  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再加上新兴地主阶级采取了一些鼓励生产和人口增长的政策,使我国人口有了较大发展,从周庄王十三年(即公元前684年)全国人口的1184万人,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人口增长到大约2000万人。 从公元前2140年到公元前221年,平均每千年增长23.8%。但是由于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又相当残酷,再加上封建割据战争频繁发生,致使人口死亡率仍然很高。YZl品论天涯网

  表1 中国古代社会人口估计数YZl品论天涯网

  时期 年份 人口总数(万人)YZl品论天涯网

  夏禹 公元前2205~2196年 1355YZl品论天涯网

  西周 公元前1079年 1371YZl品论天涯网

  战国 公元前684年 1184YZl品论天涯网

  秦代 公元前221年 2000YZl品论天涯网

 YZl品论天涯网

  二、西汉至明末YZl品论天涯网

  西汉至明末是我国统一的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增加劳动力特别是增加男劳动力成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与之相应的婚姻、家庭制度即是传统的宗法式封建大家庭,“多子多福、传宗接代、早婚早育多育”便是我国封建社会普遍的生育观。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大都采取了发展生产、减轻赋税、休养生息和增殖人口的政策,使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很高,人口增长较过去为快,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期。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中国人口增长到5800万人,东汉末年(即公元188年)达到5978万人。以后,经三国、两晋、隋等几个朝代的发展,到唐朝盛年(即公元754年),全国人口增加到6046万人。随着封建王朝的有兴有衰,人口在波浪起伏中增长。到宋金对峙时期(即公元1193~1210年间),中国人口突破1亿大关,是唐末全国人口的3倍以上;元、明时期,我国人口又开始下降,明朝初年(即公元1380年)全国人口降至5995万人。YZl品论天涯网

 YZl品论天涯网

  表2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人口推算数YZl品论天涯网

  时期 年份(公元) 总人口数 (万人)YZl品论天涯网

  西汉高帝初年 前206 1400YZl品论天涯网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2 5800YZl品论天涯网

  东汉建武七~十三年 31~37 1505YZl品论天涯网

  东汉末年 188 5978YZl品论天涯网

  三国初期 221 1408YZl品论天涯网

  三国后期 263 1885YZl品论天涯网

  西晋武帝时 290 2222YZl品论天涯网

  东晋淝水之战时 382 3505YZl品论天涯网

  隋开皇五年 585 4386YZl品论天涯网

  隋极盛年 609 5139YZl品论天涯网

  唐初年 624 1769YZl品论天涯网

  盛唐天宝十三年 754 6046YZl品论天涯网

  唐后期 845 3807YZl品论天涯网

  宋初期 978 3382YZl品论天涯网

  北宋盛年 1110 9616YZl品论天涯网

  宋金对峙 1210 10817YZl品论天涯网

  元朝 1279 5527YZl品论天涯网

  明初年 1380 5995YZl品论天涯网

  明末清初 1646 8800YZl品论天涯网

 YZl品论天涯网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史》,赵文林等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YZl品论天涯网

  三、清朝及民国YZl品论天涯网

  清朝(1616~191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我国人口迅速上升的时期,据史籍记载,清朝初年即1646年全国人口为8800万人,康乾盛世到鸦片战争时,中国人口猛增到4.18亿人,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秦末汉初到西汉盛年,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期,年均增长率都在千分之八点五以上,特别是乾隆、嘉庆和道光初年,是清朝人口迅速增长的极重要时期。例如,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中国人口约为1.1亿人;而到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就增长到2亿,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达到3.08亿人;嘉庆、道光年间人口继续增长,到道光三十年(即1850年)为4.36亿人。YZl品论天涯网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大约到1870年中国人口降至3.5773亿人;1871年后逐渐回升,到宣统三年(即1891年)上升到4.0548亿人。尔后,由于军阀混战和日本侵华战争,致使人口增长速度再度减慢,大约到民国31年(即1942年),中国人口达到5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为5.4167亿人,平均自然增长率仅为千分之二点六。YZl品论天涯网

  表3 1840~1949年中国人口变动YZl品论天涯网

  时期 年份 总人口数(亿人)YZl品论天涯网

  鸦片战争 1840 4.1888YZl品论天涯网

  清道光二十一年 1841 4.2098YZl品论天涯网

  清咸丰元年 1851 4.3829YZl品论天涯网

  清咸丰十一年 1861 4.1261YZl品论天涯网

  清宣统三年 1911 4.0548YZl品论天涯网

  民国18年 1929 4.3893YZl品论天涯网

  民国23年 1934 4.4630YZl品论天涯网

  新中国成立 1949 5.4167YZl品论天涯网

 YZl品论天涯网

 YZl品论天涯网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史》,赵文林等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YZl品论天涯网

  四、建国前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显著特点YZl品论天涯网

  它的特点除了长期停滞和极缓慢增长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外,其显著特点是周期波动性。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总是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呈波浪起伏的周期性发展。其基本规律是:每逢一个新建王朝的初期,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大都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政策,使生产力逐步恢复并有所发展,人口也随之缓慢增长,甚至较快增长。而到一个王朝的后期,统治阶级又会日益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生产力遭到破坏,农民战争、军阀割据战争、民族战争不断爆发蔓延,结果使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迅速减少。例如唐朝初年的人口由隋朝盛年公元609年的5139万人下降到唐朝元年即公元624年的1769.7万人,到天宝初年即公元755年,又骤增到6050.3万人,而到唐朝末年即公元845年,人口又锐减至3807万人。由这些统计数字可见,解放前中国人口发展与社会历史大动乱周期是彼此对应、相互作用的。人口增减成为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兴亡的“加速器”,而各朝代的兴亡又成为国家人口增减的“调节器”。YZl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