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点小波澜,有人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有人说中国古代有科学,双方说的都有些许道理,笔者不知所从,就另炒一锅吧。
《辞海》定义,科学: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每一门科学通常都只是研究客观世界发展过程的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种运动形式。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哲学是二者的概括和总结。(《辞海》版本不同,字面或有变动)
按此,若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是说不过去的。但若说中国古代没有产生符合现代人“口味”的科学,那就是对的,所以,若把争论的话题增加两个字“现代”,说中国古代没有产生“现代”科学,这就对了,当然,这又是一句空(Kóng)话。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真有科学,只是没有被部分现代人“发现”、“认定”和“视而不见”而已。
A 没被部分现代人“发现”的领域,试举几个例子。
1、古代建筑。古建筑的主流样式是楼台亭阁、雕梁画栋,其风格可以有朝代的印记,但基本样式变化不大,这中间,要说没有规律供工匠们传承,而靠工匠代代模仿,是很困难的。比如故宫建筑,如果找一批没有接受宫廷建筑规律传承的工匠去仿造(不许测量),不知道有没有人敢应承。
2、古代造船、航海。明朝已造出了可供二、三百人使用的远洋船舶,如果没有成熟的造船知识和技术,是难以想象的。笔者造了大半辈子船,略知其中艰难,即使在有现代造船理论和现代造船技术的今天,仍偶有因设计原因或建造原因而致的海难事故。
古代航海是一件以命相搏的实践活动,如果没有对海洋包括远洋海况的深入了解,没有相当成熟的导航技术,郑和们到不了非洲,也不敢带着数以万计的人员去印度洋。
以上这些领域中不管是知识还是技术,其水平都是相当高的,但成文典籍却少见,以致后人都难以“发现”它们。究其原因可能是,古代文人们多以传承“圣人”之言为己任,特别是科举一开,文人们更是拼尽全力去竞争,才有了范进老夫子的典故。即使有如宋应星之类的少数文人,用眼睛的余光看到了部分工匠的劳作,有兴趣记录下来,那也是以外行的角度观察而已,工匠们脑子里的东西,外行人是看不到的(比如铸造工程中有一道工序叫“时效”,很简单,把铸造好的铸件放在露天,任由风吹雨打日晒数月至数年,然后再行下一步的加工。不懂行的旁观者是看不出这也是一道工序,而且是重要工序。)。
笔者见到一个民间老工匠,汉族人,他说年轻时曾以“掌墨师(相当于现代工程中的总工程师)”的身份承建了黔东某景区的苗族风格建筑物。对英语字母“B”,他连说带比划,“一个‘1’,一个‘3’”。
古代工匠们的文字能力的缺乏,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遗憾,更是中国历史的遗憾。
B 没被部分现代人“认定”的领域,举几个例子。
1、历法。先进行盲测:有两种历法,其精确度相当,一种只能记录日历(数日子),另一种除记录日历外,还能指导农业生产,问哪种历法优?
只能记录日历的是耶稣生日历法,另一种则是夏历。夏历使用的时间还有长些,但是,在百余年的西化风中,已被官方停用了。
夏历也需要改革,删繁就简。
2、中医药。
这是西粉们最不认可的领域。
笔者35岁以前,很少接触中医,35岁以后,很少接触西医,发生这样的变化盖因两件事。
一是小时候听医生说,感冒了不用治7天左右可自愈。经后来的实践发现,少年时需3~5天,青年时就需要7天了,年龄再增加,自愈时间越长,近35岁就不灵光了,以后只要感冒,尽早服药,尽量早治。
西医说,感冒是由病毒引起,人体可以对这病毒产生抗体,因此可自愈。但是有二、三十种病毒能致感冒,你产生了针对某种病毒的抗体,它下一种病毒又来了,你还得接着感冒。
笔者思考:病毒不可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应当是随时存在于人体呼吸道中,只要温度、湿度、酸碱度、营养水平同时合适,它就会分裂繁殖,因此,病毒的大量出现,不是感冒的“因”,而是感冒的“果”。为此,笔者针对三类感冒(寒、热、寒热混合)进行了试验,寒感冒用西药效果较好,热感冒用中药效果较好,混合感冒用中药汤剂效果好。笔者用的药没有到干扰病毒的程度。
进一步思考,笔者认为,感冒的深层原因应当是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出了故障,导致身体不能适应外界温度变化,身体就进行“应急”反应,也是一种紊乱的反应。只要恢复身体的调节系统的功能,感冒现象就应当消失,于是,笔者不用药治,而是用推拿按摩的方法进行过试验,治好了,其中热感冒最好治,寒感冒次之,混合感冒再次之。
这样的结果表明:感冒是人体调节系统疾病。
感冒确实不是病毒引起的,病毒大量出现是感冒副产物,所以,感冒后针对感冒病毒的治疗,可能是不当治疗。
笔者“进一步思考”的基础是《黄帝内径》。别不高兴哦。
二是35岁那年,笔者遇车祸重伤。伤得很奇怪,没出一滴血,没一块淤青,没破一块皮,就是下半身无力站不起来,用手抓住东西把身体吊起来的,躺地上后有人来拉我手欲扶我起来,我背上火辣辣疼,犹如辣椒水上身,因此拒扶。现场医生指导4人抓住我袖口和裤脚把我提起来放简易担架上。
医院诊断是:腰背部软组织挫伤。这是西医的名词组。自疗后笔者才知道,是肾经受伤。
住院治疗1个月。出院后半年多点就复发了,腰背部疼痛逐渐加重,后来严重到坐15分钟左右就得靠着,靠15分钟后得躺下,躺30分钟又要起来走,走15分钟又找地儿坐……,走路还需轻轻放脚,否则震得腰背部疼痛。
医院的那些招数笔者都见过了。我说有疼痛,医生给药服,疼痛就减轻,然后消失,开始笔者认为这医生还不错,有几下子。也扎过针、通过电等。
复发了才知道那药它可能就不能祛除痛因,或者只是提高神经的痛觉阀值。
再去医院没多大意义了。幸好,笔者未卜先知般地在头一年买了张颖清教授的著作《人体生物全息诊疗法》,再结合《黄帝内经》,笔者开始了自疗,到第5年,笔者在工作中就可负重90公斤!这个水平仅次于笔者早些年下乡期间曾担起过的95公斤担子,自疗效果已经满意了。
接下来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呢?笔者选择了针对伤损后遗症和劳损后遗症这样的“人体保健”这个方向。经这约30来年的思考、探索,现在,只要是直接长在骨骼上的组织,不管是伤损后遗症还是劳损后遗症,笔者勉强可对付。腰椎、颈椎等部位的疼痛毛病,只要没发生器质性病变,可算“小菜”。
在某网站上,编辑曾罗列了7种慢性病,称为“难以治愈”的,每一种病还附有一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说辞。这7种慢性病是:风湿性疾病、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骨质增生、银屑病(牛皮癣)、哮喘、前列腺炎。
笔者可对付的已有3种:骨质增生、银屑病(牛皮癣)、前列腺炎。除了牛皮癣的皮肤上需抹一点药外,其余就靠双手推拿。比如前列腺炎,笔者也有过,小便像打点滴,一次约需10来分钟,到红十字会医院领了免费药,服用两个月后见效有好转,副作用也出来了,便溏,笔者不接受,停药,毛病又反弹,无奈开始推拿,推拿数次毛病就好了,现约已5年,每天刷刷的。
笔者讲这些并非为自吹,而是说笔者的这些东西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内经》科学不!
说“主要来源于”,是因为笔者有工程技术背景,多少知道一点力学知识,把力学原理引入一点进《内径》,效果奇好。中医师甚至中医研究人员多数人不具备工程技术背景,难以产生这样的联想。
中医上一次与时俱进是引入“阴阳”“五行”概念,使中医理论得到长足发展,如果能引入一些现代科学原理,或许能再次飞跃。
中药的“性,归经”,是中药很重要的属性,中医药以外的人可能都不看它们。许多人知道西医有“靶向”药,很厉害,也很高贵,其实中药的“归经”就是“向靶”,中药多数是古老的“靶向”药,只不过它们不是瞄准一个点,而是一条线、或一束线,甚至几条线、或几束线,作用范围宽得多。比如归肾经的中药,上至头顶、下至脚趾,几乎半个身子都管。
西粉们不知道这些,于是有人提出对中医药采取“去医存药”,这些人甚至都不知道中药就是中医们用几千年时间捣鼓出来的。如果中药药材到了西医那里,秒变为西药原料,他们会按照实验室试验结果来给药材分类:谁杀灭这几种病菌,谁谁又杀灭那几种病菌,……。
早些年更有一些人在网上发起了签名,要求国家把中医降到民间水平。当时的新闻发言人回答记者问时说:那些人对历史不懂,对中医不懂,对世界医学现状不懂。
C 被部分现代人“视而不见”的领域。
历史上,先人们把涉及某方面的知识归集为“××经”,或“××法”,著名的如《黄帝内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不太著名的如《水经》、《茶经》等。古人写东西是给他们那个时代的人看的,他们不能预知几千年后、数百年后我们的阅读习惯、思维习惯。同样的理由,几千年后的后代人也可能指责21世纪的有些个“专家”,写下的东西好不枯燥,味同嚼蜡:能整圆的就说是“定理”,整不动就说是“公理”,砂锅打破了还不让问,也没给那时的“我们”留点符合那时表达习惯的21世纪“古”科学知识。
其实,先人们的“××经”或“××法”,其意思就类同于我们今天的“××学”,比如《黄帝内经》可看做是《黄帝医学》,《孙子兵法》可看做是《孙氏军事学》。
有人会问:佛家的“××经”是不是也可看做是“××学”?是的。“佛教东进”汉朝的时候,中原人就是在讲经说法的时期,于是佛教著作也就译成了当时很时髦的“××经”,比如《金刚经》等。如果佛教是今天才传入中国,那译者说不定就给译做同样时髦的“××学”了,比如《金刚学》等。
当代,全球冠以“××学”的学科已有3800多个,这个数字很强劲,一定会上扬,我看好它。
甚至还有地摊儿级“学术专著”如《黑厚学》,也都赶上了。是哪个龟儿子,造孽哟!
考古发现,近10万年来,人的脑容量是相同的。也就是说现代人的智力与近10万年内古人的智力差不多,所差的是社会实践的简繁,和前人留下的基础的增高量。经过百代、千代、万代的累积,差距就可能很大甚至巨大乃至天壤之别。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般规律。
一种学术著作、一个科学体系,要能久远流传,非常不易。像《黄帝内经》5000年后还能指导笔者思考,并取得实际效果,像《孙子兵法》2000多年后还能部分用于实战,这些古籍的学术水平是超级的,我们这些后人应当敬畏。专家们,别生气哈,满书柜“科学”的今人中,有人能做出这样的超级水平吗?
今天的科学中有些知识,如某些数学知识、物理学知识、化学知识等,也可能传承数千年或更久远。但是,能传多久远,部分取决于前人,主要取决于后人,后人能接受的才能流传下去。
我们不能苛求前人,也不能包揽后世,把腰挺起来,做我们可以做好的事,做我们可以争取做好的事,让后人为今天的我们骄傲!
笔者退休多年,今年元月份,在雪花中、寒风中穿着短袖汗衫,骑着自行车在大街上“兜风”,而且干过多次,元月份穿短袖上街买东西的次数,笔者没注意。这就是长期探索人体保健的效果。
如果有人在研习《黄帝内经》,愿意进行交流的,请短信至13124678384,或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